2014年04月16日 10:11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孫吉勝
字號內容摘要:【核心提示】國際政治語言學作為國際關係與語言學之間的一個新的跨學科研究領域,已經取得了一些理論研究進展。政治語言學是在政治背景下對語言的研究,可以包括對政治的語言研究和對語言的政治研究,還包括對權力關係和語言的社會理解的研究。具體而言,政治語言學主要是研究政治背景下的語言以及把語言作為在社會上獲取優勢或是統治的一種工具來研究語言的權力地位以及對語言的社會認識,前者可以理解為是語言與政治,或是政治的語言,後者可以理解為語言政治。鑑於語言在國際關係研究中的重要性以及現已取得的研究成果,國際政治語言學作為國際政治下設的一個分支,主要是在以上研究範疇下重點研究國際政治中的語言或是語言中的國際政治因素。
關鍵詞:國際關係;話語;關係理論;政治語言學;國家安全;外交;理論研究;認知;外語;實踐
作者簡介:
【核心提示】國際政治語言學作為國際關係與語言學之間的一個新的跨學科研究領域,已經取得了一些理論研究進展。而對其未來研究方向與議程的探討也顯示出它在學理研究和政策研究領域的發展前景。它不僅會繼續豐富未來的國際關係研究,為國際關係研究帶來活力,同時也可以為外交實踐提供啟示。
國際關係理論在向其他學科的不斷借鑑過程中經歷理論突破,體現出跨學科研究對國際關係理論發展的重要影響。而語言學、語言哲學也是國際關係理論在其發展過程中借鑑較多的一個領域,由於這種借鑑,國際關係理論無論是針對語言在國際關係中的本體研究還是從認識論角度進行研究都取得了不少成果。同時,國際關係理論向語言學、語言哲學等領域借鑑的發展過程也催生了一個新的領域的產生,即國際政治語言學。
國際關係與語言密不可分
國際政治語言學的產生首先是出於國際關係需要研究語言的必要性。國際關係之所以要研究語言、引入語言學研究的視角,主要是因為國際關係與語言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語言的政治性、權力性、建構性等特點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國際政治的進程與結果。政治通過語言得到表述,語言反映政治,語言為政治服務。而政治語言尤其體現語言的政治性,體現政治意圖,在一定程度上是對政治實踐的反映,它對社會現實的發展有導向和指引作用,潛在地限定著社會的發展方向。
政治語言學是在政治背景下對語言的研究,可以包括對政治的語言研究和對語言的政治研究,還包括對權力關係和語言的社會理解的研究。具體而言,政治語言學主要是研究政治背景下的語言以及把語言作為在社會上獲取優勢或是統治的一種工具來研究語言的權力地位以及對語言的社會認識,前者可以理解為是語言與政治,或是政治的語言,後者可以理解為語言政治。鑑於語言在國際關係研究中的重要性以及現已取得的研究成果,國際政治語言學作為國際政治下設的一個分支,主要是在以上研究範疇下重點研究國際政治中的語言或是語言中的國際政治因素。其重點可大致沿著兩個路徑展開。一個是把語言作為一個國際關係中的要素、一個研究對象,就如同國際政治中對利益、身份、認同、認知等進行的研究。另一個是借鑑語言學中的前沿研究成果,並把這些成果、研究理論用來研究國際關係中的諸多相關現象。研究內容可以集中在學理研究與政策研究兩個領域。
圍繞語言,拓寬國際關係理論研究
語言既然被作為一個重要的理論要素,對語言的全面認知將成為深入和拓寬理論研究的基礎。例如,語言哲學突出對語言的作用的哲學基礎,即語言究竟為何物;而心理學則會突出語言在大腦中的生成、理解、反映等過程,如言語信息如何被大腦接收、加工。這些學科對語言的多維認識將可以為我們研究國際關係中的語言奠定一個全面的基礎,可以指導我們進一步來研究國際關係中的語言這一要素及其對國家行為的影響,以此來解釋國際關係的諸多現象。因此,從跨學科的角度加強對語言的理論認識,將拓寬現有的國際關係理論研究範圍。實際上,文本、言語行為、隱喻、話語、社會意義、文化等與語言聯繫密切的內容都是國關理論第四次論戰期間學者們所關注的對象。
第一,從理論層面探討語言、文化、思維與國家行為的關係。國際關係中圍繞語言有很多理論問題需要探討。一個重要的方面是語言、思維、文化與國家行為的關係。中國人幾千年的文化積澱以及話語實踐毫無疑問會影響中國人的思維方式。中西方不同的語言,也會導致不同的思維方式。而思維方式的差異反過來也會導致對世界認知的差異。通過這些研究可以提煉出中國特色的內容,如中國人自身的話語特色對中國思維影響的內向研究。在國際關係領域,學者們經常談到的建立國際關係理論的「中國學派」,就是希望把中國特色的內容提煉出來,對西方的國際關係理論進行補充和完善。
第二,國際政治語言學可以加大對話語的理論研究。話語交流不僅僅是行為體之間相互表述的過程,也是製造意義和權力的複雜的互動過程。該過程不僅涉及語言,還涉及雙方之間的語境和認知背景。只有解決了與話語相關的基本理論問題才可以對話語有比較全面的把握,才可以真正解決中國所面臨的一些話語困惑。例如,雖然人們認可語言建構的力量,但為何並不總能建構出想達到的效果;為何有些話語並不總是為人接受。實際上,語言建構並不是任意的,對語言的理解、接受和語境關係密切。我們在選擇某種特殊語言時要研究言語對象的文化背景和認知基礎。語言輸入、語言加工,到話語生成、話語傳播,到主導話語,到最後主體間認知和社會意義的形成,涉及很多認知語言學和心理語言學方面的內容,比如信息加工理論、圖示理論、話語傳播理論等。因此,借鑑認知心理學和心理語言學的研究成果就可能解決以上問題。
第三,要加強話語權的研究。在國際政治中,霸權話語是一個重要的研究領域。話語在一定的物質實力和話語權的支持下就可能演變、發展為霸權話語。霸權話語會壓制其他話語,使其他話語邊緣化。霸權話語在國際政治中經常會快速傳播,產生規範作用,直接影響國際政治進程與結果。例如,美國在冷戰後建構了「失敗國家」、「無賴國家」、「邪惡軸心」等概念,這些詞語不但被美國政界和學界多次使用,其他國家的學術界和新聞界也不斷應用,逐漸演變為一種霸權話語。美國在不知不覺中利用這種霸權話語產生的過程把自己對國家分類的標準傳向了世界。而在國際關係的研究界,這種霸權話語也是非常普遍的。國際關係理論中很多新的概念都是由美國學者或政界人士提出,如軟實力、巧實力、G2、利益攸關方等,並能夠在世界範圍引起研究熱潮,實際上這些概念的提出首先是基於美國的國情和國際環境。因此,在理論研究中,如何能夠更好地提出一些新的理念和概念,引領研究議程,使其被國際學者所接受也是我們需要關注的問題。
為外交實踐提供指導
除了學理研究之外,國際政治語言學還應該關注一些政策性問題研究,為外交實踐提供一定的指導,如國家語言戰略與語言能力建設、話語與國家安全等。
首先需要關注的是語言戰略與國家外語能力。一個國家的語言戰略與語言政策越來越對國家利益產生影響。國家安全意識的變化要求國家在外語政策制定中必須考慮國家安全因素。實現語言戰略的主要途徑是語言規劃與語言政策。美國國家安全戰略作為其國家安全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首要目標是維護美國的國家安全,尤其是非傳統安全領域的國家安全。語言問題因此被提升到了國家安全高度,國家的外語教學要服務於國家安全戰略。2006年1月布希總統正式推出美國「國家安全語言計劃」,戰略意圖與戰略目標明顯。相對而言,從中國的外語教育現狀看,尚缺少清晰的外語戰略和外語發展規劃,也沒有專門的部門來負責語言戰略問題和規劃問題。在一些關鍵時刻,就有可能因為外語人才缺乏而導致信息不對稱。因此,我國也必須建立國家安全語言戰略,以預防國家語言危機的發生。
此外,我們要研究話語建設問題。儘管中國這些年一直在強調國際話語,中國的話語建設和傳播還是存在很多問題,因此我們需要重點研究中國的話語與世界通用話語的關係,以及中國的話語建設問題;需要研究中國的話語與世界通用話語之間的主要差異,如話語主題、詞彙選擇、敘事差異、傳播手段等。只有對以上問題進行紮實的研究,我們才可能形成自己的話語策略,建立比較適合的話語評估體系,這無論是在理論層面還是在政策層面都將具有重要意義。
在公共外交與國家形象研究中要把語言作為一個重要因素來對待。根據國家形象的相關研究,國家形象通常通過外交形象、公眾形象和媒介形象三種形式體現出來。所有這些形象的形成過程,除了行為的影響外,另一個重要因素就是對語言的應用,如選取哪些主題進行敘述、如何框定主題、採用何種敘事風格、採用何種修辭手段、使用何種比喻進行自我形象和他者形象的塑造。對於外國的公眾來說,他們對一個國家的認知主要來自於電視、報紙、網絡等媒體,語言的作用不可忽視。近年來,儘管中國的公共外交取得了不小的成績,但也還存在一些問題,其中不少與語言使用密切相關。
由此可見,國際政治語言學作為國際關係與語言學之間的一個新的跨學科研究領域,已經取得了一些理論研究進展。而對其未來研究方向與議程的探討也顯示出它在學理研究和政策研究領域的發展前景。它不僅會繼續豐富未來的國際關係研究,為國際關係研究帶來活力,同時也可以為外交實踐提供啟示。
(作者單位:外交學院英語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