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點】不奧數,沒補習,兩個兒子畢業於劍橋大學,看香港首任女特首林鄭月娥的教育理念 | 熱點

2021-02-07 淮安市教育局

上江蘇最強教育微信 

看當前最好教育文章


  3月26日,林鄭月娥在香港特區第五任行政長官選舉中勝出。在香港回歸二十周年到來之際,特別行政區歷史上第一位女特首產生。她出身草根,更懂得底層的艱辛;她專業是社會學與社會工作,更懂得社會和諧與公眾福祉對政治的意義;她是女性,能夠更加溫和柔軟地處理複雜現實問題。她的身上,集中體現了四十年來香港草根階層頑強不息的精神與情懷。

 



 

 

  林鄭月娥祖籍寧波,1957年出生於香港,在灣仔一棟唐樓的板間房裡長大。唐樓,就是沒有電梯和衝水廁所的樓。沒有電梯、沒有衝廁、採光極差、極度擁擠、消防隱患巨大,這樣的居住環境,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以來香港的一個投影。

 

  十年苦讀,林鄭月娥留下一段成績優異的求學之路。中學時,她曾滿懷醫者仁心,夢想懸壺濟世;後來,她又立志成為社工,服務社會,為此,她以優異的成績考入香港大學社工系。大二時,林鄭從社工系轉到社會系,畢業後考錄政務官,加入政府隊伍。

 

  她亦笑指自己幾乎年年考第一,只有一次期中考只得第四名,就覺得是相當大的挫折,更回家大哭。林鄭月娥自言多年仍記得此事,相信與自己愛面子有關,不過現時回看亦覺是小事一樁。

 

  林鄭月娥說,會考因家人期望選擇理科但未有獲得佳績,最後仍然選回心愛的文科,當時亦因為喜歡電視劇《北鬥星》中劉松仁所飾演的社工一角,因而選了社會科學院希望做社工,但最後發現大學生涯不應太快以專業為主,認為讀社會學更能夠擴闊眼界,增加她對各方面的認識。

 

  一個人的成長軌跡,往往為未來的人生埋下伏筆。貧寒的出身讓林鄭月娥十分懂得珍惜,林鄭月娥回憶自己童年往事,雖然基層家庭出身,但未有羨慕他人,亦不計較生活物質,她曾笑言,現在只要晚上回家洗澡時打開花灑能有熱水出來,就會覺得好幸福。

 

  出身寒門,勤奮苦讀,熱心公益,教會她不畏懼、不退縮,同時又滿懷同情心。正是這樣的特質,讓她在擔任發展局局長的5年期間,贏得「高民望、高效率、高政治能力」的「三高」美譽。

 



  

 

  林鄭月娥向來予人職場女強人印象,但談及丈夫及兩個兒子,卻瞬間有種「百鍊鋼化為繞指柔」的感覺,她更笑言要為自己平反,澄清兩個兒子從來沒有入讀國際學校,自己亦不是怪獸家長,沒有強迫孩子要做醫生律師或學才藝。她認為,父母最重要是給予孩子足夠的關心、照顧及空間。

 

  她的兩個兒子,中學是在本地傳統津助學校華仁書院就讀。其後,她為了當時正值青春期、躁動不安的長子節思,決定一家往英國生活,她向政府申請降職調至倫敦辦事處工作,兩名兒子便在當地升學。雖然後來她回港工作,但兒子留在英國讀書,原因包括學習香港沒有的學科,「他們想讀俄羅斯文、古希臘文,作為家長我隨便他們學。」

 

  她對教育的理念是一定要寬鬆,從來不會要求孩子要學什麼或修讀什麼科系,兩個兒子「從來沒有補習,也沒有學小提琴,也沒有學奧數什麼的」,結果兩個兒子都畢業於知名學府劍橋大學。

 

  她以過來人身份分享指出——「小孩自己會學,你只要給他一個啟發、富滿足感的環境,他們自己會學,尤其是今天網絡發達,不用你灌輸知識,反而要培養追求知識的熱誠跟動力。」

 

  林鄭月娥非常疼愛兩個兒子,總是爭取時間一起吃飯,還常常親自下廚做飯。

 

  她提及自己的兩個兒子時稱,自己從來不打兒子,又指子女的不同成長階段需求不同,「比如年幼時,他們需要父母的關懷照顧,時間是必不可少。所以我從來不請海外傭工,這樣會讓自己有『紀律』,準時下班照顧兩個兒子。」

 

  林鄭月娥說,到子女稍微年長時,就要平等交流,不要以大人的口吻去教訓他們,「我們當時還是青少年的時候,和今天完全不同,當時不能上網,吸收的知識有限,但現時青少年每天都知道世界在發生什麼事。」

 

  林鄭月娥又指,到子女長大之後,就要以朋友方式和他們相處,學會放手讓子女去經歷。

 

  林鄭月娥笑言,當初孩子們說要出外闖時自己都會擔心,但明白也要放手讓他們開拓眼界。她更認為,父母過分關心會造成無形壓力,現時網際網路發達,距離不是問題,只要有心不會阻礙溝通。

 

  她強調,要達至家庭共融,重點就在於「一齊講、一齊聽、有商有量」,若父母可以多從子女的角度了解他們,子女不但會感受到家庭的溫暖,更會享受與家人相處的時光。

 



  

 

  2003年,林鄭設立了「護幼教育基金」,用以照顧那些失去單親甚至雙親的兒童。她原本目標是籌資1000萬港幣,但由於政府部門同事和社區的積極響應,在3個月內籌資額達8300萬港幣。

 

  13年來,為監督「基金」使用而設立的顧問委員會一直定期開會,這期間不管擔任何職,林鄭幾乎從未缺席。

 

  參選特首的決定來得有點匆忙,給予她準備的時間很短,但她硬是一呼百應地組織起自己的競選班子。她提出的教育、民生政綱令人眼前一亮;有人刻意批評其不懂經濟,她卻不止有眾多財經界猛人出謀劃策,還運用經濟圖表告知記者她如何「把脈斷症」。

 

  教育政策是各特首候選人的重點政綱之一,林鄭月娥的選舉工程雖然起步較遲,但分階段公布政綱時亦是由教育開始。她接受專訪時進一步闡述她的教育理念稱,教育不應該靠硬銷,反而應該為學生、老師、家長等,提供穩定、關懷、具啟發性和富滿足感的環境。

 

  林鄭月娥重視教育,在政綱中提出每年增加50億元的教育經常開支,並承諾確立幼師薪級表、增加學位教席。教育界指出,對比三名特首候選人的教育政綱,林鄭月娥的政綱最為務實,「貼地」回應了教師的訴求,為教育界帶來新氣象。教育界亦讚揚,林鄭較其他兩位候選人更重視與業界溝通,競選期間,不斷與不同教育團體會面,親身聆聽意見。

 

  行政長官候選人林鄭月娥在政綱中提出,教育政策的目標是要培養青年人成為有質素的新一代,對社會有承擔、具有國家觀念、香港情懷和國際視野。

 

  她傾向為學校提供一個寬鬆的教學環境,並在教學以外讓年輕人多接觸國家發展。她舉例指,除了讓學生到內地交流,電視臺也可以多播放有關國家的節目。

 

  林鄭月娥曾在一次致辭中呼籲年輕一代珍惜今天、放眼明天,更要好好地了解昨天,希望青少年能夠對現今的社會情況有更全面和正確的理解,培養出正面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把香港人引以為傲的「獅子山精神」傳下去。


資料來源:

博雅小學堂 《香港首位女特首:與丈夫邂逅劍橋共組「數學家庭」》

群學書院 《第一位女特首|她的心路歷程,詮釋了草根階層永不褪色的「香港精神」》

文匯教育 《出身貧寒,今天成為香港第一位女特首。兩個兒子畢業於劍橋,林鄭月娥教育觀值得品味》

大公網 《教育界:林鄭月娥理念最務實為業界帶來新氣象》

中國教育新聞網項佳楚整理

 



淮安市教育局微信為江蘇省教育十強微信第二名,實用、權威、可讀。





相關焦點

  • 不奧數,沒補習,兩個兒子畢業於劍橋大學,看香港首任女特首林鄭月娥...
    中學時,她曾滿懷醫者仁心,夢想懸壺濟世;後來,她又立志成為社工,服務社會,為此,她以優異的成績考入香港大學社工系。大二時,林鄭從社工系轉到社會系,畢業後考錄政務官,加入政府隊伍。  她亦笑指自己幾乎年年考第一,只有一次期中考只得第四名,就覺得是相當大的挫折,更回家大哭。林鄭月娥自言多年仍記得此事,相信與自己愛面子有關,不過現時回看亦覺是小事一樁。
  • 香港第一位女特首把兩個兒子培養進劍橋,還曾為孩子主動降職!
    7月1日上午,慶祝香港回歸祖國20周年大會暨香港特別行政區第五屆政府就職典禮在香港會展中心舉行。林鄭月娥正式就任香港特別行政區第五任行政長官。這是香港回歸20年來,第一位女特首。此前,林鄭月娥接受了央視的專訪,讓我們對這位女特首有了更多的了解。其中,林鄭月娥的家教理念引起了中教君的興趣。
  • 香港第一位女特首還是位成功的母親!她把兩個兒子培養進劍橋,僅靠這點就很牛!| 特別關注
    林鄭月娥與丈夫林兆波相識的過程頗具戲劇性。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林鄭月娥被派往英國劍橋大學進修,一次騎自行車時發生了事故,被送進了醫院,還被當地報紙報導。當時的林兆波正是在劍橋讀數學的博士生,看到報導後叫了其他幾位香港同學一同去探望,兩人由此相識,林兆波成為了林鄭月娥的初戀和一生的伴侶。1984年,兩人在香港結婚。
  • 出身貧寒的香港女特首, 將兩個兒子送入劍橋, 她的育兒觀只有8個字
    文章分析了林鄭月娥的教育培養方式,這位母親以儘可能多的陪伴,無時無刻的寬容,以及和睦的家庭關係,為兩個兒子的發展營造了良好的成長氛圍。             天使爸認為教育方式是千變萬化的,但是孩子需要陪伴需要寬容,需要溫馨的親子關係。所以如何與他們相處,如何在相處的過程中定位好自己的角色,便是父母需要思考的問題。而這位香港女特首的教育經歷就為我們提供了很好的借鑑。
  • 首位香港女特首,平民出身林鄭月娥
    現年59歲的林鄭月娥自1980年由香港大學畢業後便一直擔任政府公職,在36年的時間裡出任過20個不同的政府職位,負責過除教育外幾乎所有主要政策領域,如衛生、財務、福利、規劃等。參選特首之前,林鄭月娥是香港政務司司長,為港府的「二把手」。本次選舉中的另兩位候選人是香港前財政司司長曾俊華和退休律師胡國興,分別獲得365票和21票。
  • 請問香港小學生,你們也學奧數嗎?
    一邊是十多年來相關部門和地方三令五申「禁奧」,一邊是奧數越禁越火,奧數補習學校火熱度不減,在國內,奧數是大學自主招生的敲門磚,在國外,奧數獎項成為學生申請學校的加分項。有中國學生的地方就有奧數培訓,連香港也不例外,今天,就給各位內地鄉親說一下香港的奧數熱。
  • 剛剛,林鄭月娥刪除劍橋大學名譽院士身份
    有網友在港媒評論區留言批評,劍橋大學「是非黑白不分」「英國佬永遠是做美國佬打壓全球的幫兇」。據香港「東網」等港媒8月15日報導,香港行政會議秘書處按特首林鄭月娥通知,刪除她在個人利益登記冊上,有關英國劍橋大學沃爾森學院名譽院士身份的項目。
  • 快訊 | 林鄭月娥在香港特區第五任行政長官選舉中勝出
    ▲來源:觀察者網,林鄭月娥——旗幟鮮明反港獨的香港特首候選人林鄭月娥(Carrie Lam Cheng Yuet-ngor),1957年5月13日生,是土生土長的香港人,大紫荊勳章,畢業於嘉諾撒聖方濟各書院,其後升讀香港大學。她出生在一個普通家庭,家裡兄弟姐妹五個,她排行第四。
  • 林鄭月娥、查史美倫...香港政商界已婚女士為何常「冠夫姓」?
    4月底,史美倫就任香港交易所董事會主席,成為港交所歷史上首任女性主席。在中國內地股民中,她有一個廣為人知的綽號——「查死你們」。這是因為,她的丈夫姓查,她也被稱為「查史美倫」,與「查死你們」諧音。而把時間往前推1年,在香港首任女特首林鄭月娥就任後,特區政府行政署特別發出總務通告,就如何稱呼特首及特首丈夫作出規範。
  • 林鄭月娥退回劍橋大學名譽院士,梁振英:支持特首的決定
    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15日晚發文說,繼此前她表示會主動註銷美國籤證後,亦主動退回英國劍橋大學沃爾森學院的名譽院士名銜。對此,全國政協副主席、香港特別行政區前行政長官梁振英在社交媒體上發文,表示「支持特首的決定」。圖為全國政協副主席梁振英。
  • 香港教育:幼稚園,小學,中學,大學,補習學校,街頭隨處可見!
    香港街頭,某幼兒園門口,部分家長來接放學的孩子回家。幼兒園小朋友統一著裝,看起來十分呆萌可愛。(王子瑞 攝)香港街頭,兩位女士走過「聖公會聖提摩太小學」的門口。不到放學時間,校門口十分冷清。一位父親推著嬰兒車,經過「聖公會聖提摩太小學」校名橫幅下。
  • 香港補習風氣盛行 補習機構斥資8500萬年薪搶名師
    現代教育相關報導。(截圖)  在香港的學習文化當中,補習的風氣十分盛行,不少學生都參與到補習當中。在香港有許多補習社提供正規課堂之外的教學和練習,不僅是教授該課的知識,而且還會教授一些考試答題技巧,幫助學生在重要的公開考試中獲得更好成績。  此外,香港網絡上有不少中介網站為私人補習導師和學生之間築起橋梁。
  • 人物:林鄭月娥
    在梁振英宣布不尋求連任後,2017年1月16日,正式宣布參選行政長官,表示希望能延續梁的「施政理念」,甫參選即獲大部分建制派選委表態支持,是香港回歸後第一位女性行政長官候選人。2017年3月26日舉行的行政長官選舉中在選舉委員會以777票多數票成功當選第五屆香港行政長官,將成為香港首位女性行政長官,以及香港開埠以來首位女性最高級行政官員。
  • 劍橋大學回應
    去年「修例風波」後,劍橋大學沃爾森學院反覆以名譽院士名銜,要求香港特首林鄭月娥就「人權」、「自由」問題回應。
  • 劍橋大學或取消今年香港地區面試,亂象令名校望而卻步
    香港「修例風波」至今仍未完全平息,香港《頭條日報》20日報導稱,英國劍橋大學宣布,有鑑於香港社會不安,取消今年原定於11月29及30日舉行的香港區面試,直到另行通知。劍橋大學還稱,暫時毋須聯繫校方,若有進一步安排信息將向申請人發放。
  • 香港大學與劍橋大學合作首次在內地招生
    19日在京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香港大學教務處招生主任郭瑛琪說,作為一所國際化大學,香港大學一直致力加強與海外高校的交流,近年來籤署了多項合作協議,還與美國著名高校建立了本科研究交流合作項目。據介紹,此次香港大學與英國劍橋大學推出的聯合招生計劃,招生名額不超過15名,面向所有參加2012年內地高考的考生。申請人需依照正常程序申請「2012年香港大學內地本科生入學計劃」。
  • 劍橋大學教育理念及啟示
    □別敦榮 隆芳敏 縱觀劍橋大學800年的發展歷史,可見其自身獨特的教育理念在其成長為世界一流大學的進程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大學教育應注重學生品德修養教育 劍橋大學堅持「造就紳士」的教育理念,強調對人的理性訓練和人格的塑造,認為教育的唯一和最高目的是獲取知識和發展智慧;倡導原創性研究,提倡厚積而薄發,反對急功近利的教育功利主義。
  • 林鄭月娥回應「毒題」,香港的教育問題值得思考
    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5月19日在主持行政會議前會見記者。對香港中學文憑考試中美化日本侵華的試題一事作出回應。林鄭月娥表示,此次事件是「專業失誤」,並非所謂的「政治幹預教育」,如果有朝一日需要保護教育的素質和學生,她不會迴避行使相關條例賦予特首的權力。香港今日複雜的教育問題值得深思。看看那些聚集暴亂者中,年齡跨度從12歲到65歲。
  • 香港學生暑期補習熱度不減
    新華社香港8月22日電(胡碧霞 王小旎)「暑假穿校服是因為要回學校補習。」就讀於香港中文大學校友會聯會陳震夏中學的何澤鑫說,學校為全體「準初三」學生安排了為期一周的開學前補習,讓大家提前進入初三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