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新高考第一年,考生為何直呼:「太難了!」

2020-08-09 人民政協網

今年,北京開啟了新高考的大幕,這屆畢業生和考生家長的心情如何?一起來看看!

7月7日,2020年高考拉開帷幕。圖為北京市人大附中考點,兩名考生信心滿滿步入考場。人民政協報·人民政協網記者齊波攝

沒選物理的高考生:「我真的太難了」

7月25日上午,北京高考成績公布。不少家長向700分以上的80位學霸們投去羨慕的「雲」目光——清北是他們的,那些「別人家的孩子」。

家住朝陽區的鄧玉玉考了625分,超過特殊類型招生分數線也就是通常所說的一本線近100分,是個很理想的分數。沒想到的是,院校專業組報考志願的方式讓她很受傷。

今年是北京新高考第一年,普通高校招生計劃裡,首次出現了選考科目要求。新高考是指現行的「3+X」考試模式被「3統考,3選考」取代,即語文、數學、外語統考,考生再從政治、歷史、地理、物理、化學、生物中選考三科,選考科目採取名次等級賦分制,計入高考成績。

鄧玉玉說,當時選科目「也沒想那麼多,就覺得物理特別難,既然可以不選這科,就別難為自己吧。」玉玉選了化學、生物和歷史這三科。玉玉媽媽說,當初,也有人提醒說應該讓孩子選物理,「事情沒到眼前,體會不到,這幾天報志願才發現真是錯了。我建議,如果孩子大學裡不想學文科的話,專業面選擇想更廣的話,還是要選物理。」

查到成績後的喜悅很快在報志願的焦慮中消失殆盡。玉玉一家三口坐在家裡反覆斟酌,招生目錄翻了一遍又一遍,今年因疫情取消了大厚本,信息來源就是電腦。

選考物理的優勢在報考志願上完全展現出來了。根據北京、山東、浙江等教育考試院公布的2020年高校招生要求顯示,「6選3」的20種組合所對應的高校專業中,如果選報了「理科老大」物理和「文科老大」歷史再加上化學,理論上可報專業基本為99.9%;傳統理科組合(物化生)可報專業相對最少,為97.4%,卻是學理工、醫學等專業最好的科目搭配;沒物理的選科組合中,傳統文科組合(史地生)可報專業相對最少,為52.9%。

玉玉媽媽拿出招生目錄,隨便翻到一頁,在本科普通批提前B段中的北京建築大學有33個專業,其中25個專業必選物理,她只好將這些全部劃掉。再以北京招生大戶北京工業大學為例,8個專業組46個專業裡,其中3個專業組27個專業必選物理,10個專業不限選考,包括一個中外合作辦學。玉玉看了眼不限選考的專業,不太喜歡,這樣一來,她可選的就只剩下3個專業組7個專業了。

有高考諮詢機構做過調查,稱約3成的專業要求必選物理,而且,如果想報考清北、北理工、香港中文大學等名校的考生,最好選考物理。

玉玉媽媽翻到清華大學招生目錄說,清華4個專業組共有16個專業,必須選考物理的有土木類、建築類、計算機類等11個專業,如果學生選考了物理,意味著幾乎16個專業均可報考。北京大學共有30個專業,不限選考科目有16個,偏文科專業,其他10個專業要麼物理加化學必選,要麼物理化學選考一門。

選擇京外名校呢?玉玉媽媽以西安交通大學和同濟大學為例,西安交大13個專業只有兩個文科專業不要求物理;同濟大學一共5個專業,全部要求選考物理。

玉玉翻看招生目錄越看越煩,不知道志願該怎麼報了。她想了想說,要不學經濟,這樣選擇面應該會大些。經濟學,北京最佳選擇自然是中央財經大學和對外經貿大學這兩所211的學校,然而,一查資料,她的心又涼了。前三年這兩所學校的錄取排名為理科排名1800名左右,文科位次為500名左右,而自己的排名是5000多名。

跟鄧玉玉一樣難以抉擇的還有朝陽區的李楠楠。李楠楠的考分是568分,選考科目為化學、生物和地理。他不想學文科,可理工類的其他專業如土木工程、電力、計算機、自動化、人工智慧、大數據、信息與電子科學類、測控技術與儀器類等都要求必選物理。李楠楠只剩下化學、生物、藥類、食品、環境、材料、農林、醫學及不限選考的偏文科專業。學醫吧,分數太高,外地學校如山西醫科大學對臨床醫學又提出了「物理+化學+生物」的要求,他只能望之興嘆。

出京還是留京?其實,即便沒有疫情,大多數家長及考生都不願意出京,畢竟北京是政治、文化中心,高等教育資源豐富;可是不出京吧,可選擇的面實在太窄。鄧玉玉和李楠楠都在十字路口徘徊著、糾結著……

7月7日,2020年高考拉開帷幕。圖為北京市人大附中考點,在等候區的家長排起了長隊。人民政協報·人民政協網記者齊波攝

02

工科生遭遇北京高校真空地帶

選了物理是不是就一定很好填報志願了?

家住豐臺區的李涵冰高考成績為562分,超過特殊類型招生分數線也就是通常所說的一本線526快40分,他選學的是傳統理科,即物化生,全市排名15703位,成績不算太差,但報志願的這幾天還是把他們一家三口愁壞了。

其實,自從李涵冰進入高三,媽媽王雪就開始研究志願填報的政策,只要知道哪裡有志願報考的講座,她都要去聽。「都說報志願是第二次高考,實在擔心報志願給孩子耽誤了。」

從出分到報名截止的一周時間裡,王雪吃不下睡不香,輾轉反側,打了不知道多少個跟親朋同學商量、徵求意見的電話;除了從機構購買的卡裡查詢各種數據外,還到各大學的網站去核實數據。令她困惑的是,北京雖有8所985大學、26所211大學,還有幾所「雙非」院校實力也很強大,但是「外人都道北京好,只有北京高考生才知道」,王雪說,外人都羨慕北京考生人數少,市內名校林立,競爭壓力小,進名校機會多,她卻絲毫沒感覺到。

作為工科生,王雪覺得考生排名在9000名之後,突然有了空檔。舉例來說,北京市屬唯一一所211學校——北京工業大學的錄取位次前三年理科是4000多名到8000名左右,女兒成績顯然夠不著,而這所學校已經是北京211學校裡錄取名次相對低的學校,其他如華北電力大學錄取名次基本是理科4000多名,北京郵電大學更是理科2000多名。北京工業大學之後,北京家長們關注的就是三個帶「首都」的學校,而首經貿偏文、財經,首師大相對均衡,首醫偏理。

緊隨其後的學校呢?王雪一一說明,如北京建築大學專業性強,北京工商大學偏商科,李涵冰想學計算機的話,北方工業大學和北京信息科技大學就成為最佳選擇,但這兩所學校的錄取最低名次就一下子降到理科排名17000多名,也就是說,工科學生如果離北京工業大學錄取分差距不大的話,可選擇的餘地就非常小了。「這麼說吧,如果不願意出京的話,我女兒即使再多考20分,依然是這個結果。以前聽人講,北京孩子上學有個空檔,那時我還理解不了,現在終於明白了。」

558分選科為物化生的曹明也是這情況,他的全市排名為文理不分16000多名,是絕對的理科生,名次夠不著北工大,也夠不著首師大,只能在北方工大和北京信息科技大學之間做出選擇。曹明爸爸也表示,確實存在空檔,沒辦法,還是踏實選個好專業吧,曹明最終報考了北京信息科技大學。

報志願難還有一個原因,王雪說,今年大類招生的專業組中似乎總是好專業搭配一些不太好的專業,招生規則基本為:大類招生,分數優先,一次投檔。每個學生在普通本科批錄取是按院校專業組進行錄取,而且只有一次投檔機會。也就是說,北京市招辦投檔後,學校會按分數優先的原則進行錄取,如果分數不夠高,學生服從調劑的話,就可能會在專業組內被調劑;如果不服從調劑就會被學校退檔,這樣,該生就無緣參與本科錄取了。為此,糾結難抉擇是一定的,有的學生和家長因擔心被調劑到專業組內無法接受的專業而索性放棄這個學校。

一周來,志願填報被推翻了不下10次,王雪各種擔心。7月30日晚12點左右,終於提交了志願。但她不放心,又坐在電腦前查資料到凌晨2點多,睡下不一會兒就醒了,「心還是懸著的,總覺得專業組裡的其他專業有太多不確定性,是為了抱一線希望出京能上211,萬一被外地非211高校錄取,又被調劑到不喜歡的專業,我想動員孩子復讀。」王雪痛苦地說。「疫情常態下,明年形勢怎麼樣,誰也不好判斷,但是如果志願報失誤了,孩子不開心,我也不好受。」

△7月7日,在北京大學附屬中學考點,考生結束第一場考試後走出考場。

03

高考改革還需考慮得再周到些

誰也沒想到,北京新高考第一年遭遇到了疫情的嚴峻挑戰,本就有「小白鼠」感覺的家長和考生們實在有點懵。

「改革是『摸著石頭過河』,我們的孩子就是這批過河的排頭兵,有經驗、有教訓,可以讓隨後的孩子們少走彎路。」玉玉媽媽說,比如,經歷一次實戰後,「我們的經驗就是,如果您的孩子以後不打算從事純文科的工作,選科最好還是選物理。因為孩子在高中階段其實對未來從事什麼專業並不明確,選了物理之後,可選擇的面更寬,職業選擇問題可以留給大學時期,讓孩子們自己再去思考。」

經此一役後,王雪稱,外地人對北京孩子高考有太多的誤解,以為北京孩子上個名校就跟跑個長跑一樣簡單,殊不知,多少家長和孩子的周末和假期時光都是在培訓機構裡度過的,10多年耗費的時間和精力絲毫不遜於外地孩子。北京雖然名校雲集,但那並不是北京人獨有的名校,是全國人的。而且,北京按名次來說,排名9000名到16000名左右的孩子,尤其工科的學生有個斷檔,沒有合適的學校可以選擇,她希望北京市能對高校及專業有更合理的布局,以承接名校與專業性高校之間的真空地帶。

曹明爸爸說,他不太喜歡現在的這種選科方式,太亂,報志願無所適從,沒有參考依據,以後也一樣,填志願有點撞大運的感覺。而且選科組合多的班級,因為學生各自的選科可能都不一樣,甚至形不成學習討論的氛圍。再者,由於選科採取等級賦分制,這就要求考題一定要出得有區分度,過於簡單,裸分拉不開差距的話,賦分後差距太大對很多孩子是不公平的。據說今年的化學題的區分度就不夠。

李楠楠希望各個高校的大類專業能夠再細分些,尤其是不限選考的大類分得太粗了。比如,他同學想學法學,以某高校為例,法學跟外國文學、金融學、財政學、保險學、經濟學等均放在不限選考這個專業組裡一起招生,他同學無法判斷自己是否能被法學專業錄取,如果被調劑到保險學或是外國文學,他是難以接受的,也正因了這個擔心,同學最終放棄報考這所學校。

高考改革的初衷是為了學生有更好的發展,是為了突出選擇性,給學生鬆綁,讓學生在自己最擅長的領域得到最好的發展;同時,新高考改革強調公平性、鼓勵導向性,考試選擇性增多後,考生同分不同類的現象將更加普遍。改革一定會有陣痛、有不足,如何在改革中做好引導工作尤其重要。比如,高一末的選科,對於大多數高中孩子來說,對大學對社會對專業毫無概念,此時將選科權利交給學生是否科學?學校或是政府教育部門可否安排專業機構或是人員介入,通過專業手段幫助學生發現自身潛力從而選好適合的科目就很重要,類似的工作可以做得更多。高考依然是我國選拔人才最重要的方式,國家所託,社會所期,牽動著大眾的神經,期待高考改革在推進過路中能夠考慮得再周到,配套政策能夠更清晰明了。

(文中人物均為化名)

記者:徐豔紅

編輯:莫愁

相關焦點

  • 新高考第一年 高三考生如何備考?
    2021年是遼寧省實施新高考錄取的第一年,如何積極備考?日前,沈城不少高中召開了2021屆高考動員大會,記者從中也讀到了不少新高考第一年的備考信息。對於政策的變化,這屆高考生和家長一定要打有準備之仗。如果考生的專業範疇不是太寬的話,那麼家長最少要關注10所學校以及5個專業類。專業範疇寬的話,那至少要在這個基礎之上再多準備一些。填報志願,實際上是一個「知己+知彼」的過程。「知己」就是知道孩子成績排名的位置,「知彼」就是知道所填報的高校錄取分數的排位。只有孩子的排位比高校的排位高,才能被高校錄取。
  • 今年是北京「新高考」的第一年,考題難度如何?考生:直給型!
    今年北京高考實行新制度,以前各地的考生都覺得北京卷很容易,做以前的北京真題卷,發現比自己本省簡單很多。很多人覺得不公平,不過在今年北京實行「新高考」以後,試題的難易程度如何呢?考完結束從考生的反應來看,今年的北京高考卷試題難度並沒有變化。
  • 「新高考」第一年 57%的北京考生選考物理 歷史、政治較冷
    今年是北京實行「新高考」第一年,在全國出現大規模棄考物理的同時,有57%的北京考生選考了物理學科。與此同時,選擇地理的考生佔到了69%,但僅有3%的高校專業要求選擇地理。針對這一現象,在今天上午舉行的2020年北京新高考論壇上,北京大學考試研究院院長、教育學院研究員秦春華提出:應該把一定範圍內的招生錄取權交給大學,引導那些對基礎學科真正有興趣的學生進入相關大學。明年,北京將進入高考改革後的第二年,首年新高考的「寶貴經驗」成為最大焦點。
  • 同是新高考第一年,這兩地為何差距這麼大?聽聽老師怎麼說
    北京今年是新高考改革第一年,和山東省一樣,但是北京700以上的高分段人數高達80人,打破了歷史記錄。去年也才24人,這說明北京高考改革一定改變了什麼。那麼北京市新高考改革到底改變了什麼?為什麼同樣是新高考改革的山東今年高考700分以上人數極少?別忘了北京2020年高考學生總共也就49200多人,山東省53萬多人。
  • 北京第一年新高考,考生沒底,大學心裡更沒底,排名太意外了
    今年是北京新高考的第一年,也算是走到全國其他省份之前的一次試水,至於結果如何很難事先預料,考生們心裡沒有底,大學心裡更是沒有底,問題一定很多。近日北京的高考錄取公布,我們看看結果如何?是否符合我們廣大考生、家長和高校的心理預期?
  • 山東考生:志願填報犯了難,原因第一年新高考
    2020年是命途多舛的一年,學子們經歷了史上最難高考,高考前的不確定性無時無刻都在影響著學子們,高考結束後又經過兩個星期漫長的等待,三年的努力終於看到了結果,不少省份成績再創新高,600分的高分翻了一倍,理科錄取分數線高了二十分左右,在參加高考人數基本不變,招生人數基本不變的前提下說明學子們都很努力創造輝煌。
  • 新高考第一年,備考指南來了
    2021年是遼寧省實施新高考錄取的第一年,如何積極備考?對於政策的變化,這屆高考生和家長一定要打有準備之仗。變化:錄取方式兩依據一參考2021年遼寧新高考,高校將依據高考總成績(即3門全國統考科目成績+3門選擇性考試科目成績),參考綜合素質評價錄取學生。
  • 北京新高考第一年,總算熬過去了
    直到走出考場,看到校門口和馬路上都是熙熙攘攘的學生和家長時,大家的表情各不相同,但都如釋重負,她才意識到高考確實已經結束了,人生就此翻開了新的篇章。考前的兩個月,小婧的睡眠質量極大下降,腦中始終緊繃著的弦,越到考前越是突突直跳,小婧想讓高考早些來,又不想讓它來得太早。
  • 新高考錄取第一年!2021年遼寧高考指南來了
    2021年是遼寧省實施新高考錄取的第一年,如何積極備考?對於政策的變化,這屆高考生和家長一定要打有準備之仗。變化:錄取方式兩依據一參考2021年遼寧新高考,高校將依據高考總成績(即3門全國統考科目成績+3門選擇性考試科目成績),參考綜合素質評價錄取學生。
  • 今年新高考最難填報志願的是哪些考生?(原創)
    2020年是山東、北京、天津、海南等省市新高考的第一年,志願填報參考係數有限,報考難度增大。但是,在新高考中,還有一個分數段的考生報考難度更大,稍有不慎,就與本科失之交臂,無緣本科,也就是說,考生分數雖然超過了一段線(相當於本科錄取最低控制線),而沒有考上本科,十分可惜。這裡以山東新高考為例進行分析。
  • 北京新高考實施第一年志願怎麼報
    今年北京實行的新高考不分文理科,志願填報首次採用院校專業組方式,志願設置也有一些變化,那麼該如何進行填報呢?今年高考志願填報新變化變化 1首次採用院校專業組方式統考統招本科階段的志願填報與錄取投檔採用院校專業組方式。院校專業組由院校根據不同專業(或專業類)的人才培養需要和選考科目要求設置,是本科志願填報與錄取投檔的基本單位。
  • 新高考實行第一年,山東考生:你們2天就放飛自我,而我考4天
    2020年是部分省市新高考實行的第一年,山東在內。在全國大部分地區考文綜理綜的時候,山東考生在複習;在全國大部分地區考完放飛自我的時候,山東考生還要再掙扎兩天!、生物,真的是太讓人難過了。這樣考生考物理,腦海裡就只有物理知識,考生物也不會去思考化學題目的難易,這在一定程度上能讓考生保持高度專注的狀態,有利於成績的提升,也有利於狀態的發揮。
  • 新高考落地第一年出現「翻車」,學霸廝殺慘烈,中上遊考生成炮灰
    第一年摸著石頭過河,相對傳統高考也暴露出了很多問題。2020年新高考有哪些「翻車現象」,下面一起來看看,也讓大家對新高考有一個更深入的認識,也給即將要選考的高一高二同學一些警醒和建議。3+3」模式,其中上海、浙江、北京和天津4個省份的全部科目均自主命題,而山東省、海南省高考試題由國家考試中心命制。
  • 上海高考第二天考生被英語難住了 直呼看不懂
    在晉元高級中學考點,考生正在測試收音機及耳機效果,為英語聽力考試做準備。   陰雨暫歇,申城以豔陽擁抱高考第二天,考生和家長看似更加坦然了,只是一直反映難易適中的高考在這天下午終於來了個下馬威。   英語是不少「尖子生」拉分的科目,不過,昨天下午英語考試結束後,不少英語學科的佼佼者紛紛表示很難,「太難了,做不完。」有考生因為來不及寫作文難過得哭了。
  • 新高考模式第一年,好多「名校」為何集體翻車?聽聽老師怎麼說
    文/愛教育的雯雯2020年的高考成績已經陸續放榜,隨著時間的發展,因為中考和高考的成績發布,很多省份的高中都已經陷入到了「名校翻車」的漩渦之中,這是為什麼呢?今年是山東、北京、天津和海南等地區實行新高考模式的第一年,效果很不盡如人意。北京等地的情況不是很清楚,但是山東的效果很不好,因為山東省的人數太多,競爭也很激烈,所以效果很明顯。
  • 山東考生:新高考第一年,志願填報需要注意這幾個問題
    山東省從2017年開始實施高考改革,今年正好是第一批高考改革考生高考年份,從高一的選課到高考的等級考試,再到96個專業+學校的志願模式,都讓考生跟家長心裡沒有底。尤其是志願填報方面,往年的高校錄取數據還有沒有參考價值呢?這都是學生以及家長關心的問題。
  • 新高考第一年,同校的文科和理科專業的排名會相互靠近
    好些天沒有發布文章了,下面繼續發布研究成果,爭取獲個大獎,比如「新高考研究紅旗手」。 下面仍然是以新高考先鋒,浙江和上海的新高考第一年為例來分析,結論是:新高考下,同校的原文科專業和原理科專業的錄取排名比例在相互靠近。
  • 山東滑檔考生感嘆:新高考96志願也沒能倖免!都是太激進造成的
    都說新高考的志願規則更科學,不太容易滑檔。此前在浙江公布的第二段成績分布情況也能看出,從一段滑檔的考生只有100多人,比老高考要少很多。不過,凡事都沒有100%的效果,滑檔的考生仍然是有的。同樣使用新高考,山東的考生卻要比浙江考生更鬱悶一些。一方面因為山東是第一年採用新高考;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山東的志願規則與浙江還稍微不同。
  • 山東新高考第一年,不虧分報志願成為可能!
    大家都知道,山東和浙江是新高考,採用的是專業(類)+院校的填報方式,沒有專業調劉,考生再也不用擔心被調劑到自己不喜歡的專業。在山東新高考以前,實施的是學校+6個專業,1個調劉志願的填報方式,你一旦選擇不服從調劑,退檔風險極大,不浪費每一分很難做到,當然以學校為主的考生做到不虧分最容易報一心。
  • 北京新高考實施第一年志願怎麼報?看看專家們給的建議
    本周六(7月25日),北京近5萬名考生就可以查詢高考成績了,志願填報也將拉開序幕。今年北京實行的新高考不分文理科,志願填報首次採用院校專業組方式,志願設置也有一些變化,那麼該如何進行填報呢?先選學校還是先選專業黃岡中學朝陽學校教務處 張平平新高考實施第一年,報志願首次採用院校專業組方式,家長和考生有點兒不明白:到底應該先選學校還是先選專業呢?有人說,應該優先考慮報學校。「能去一本院校就不要看職業院校。考上好的學校,才能更好地學習和發展。」也有人說,應該優先考慮報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