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閱讀是教師招聘考試中的常考題型,文言文簡潔凝練,且有不少生僻字,所以對很多考生來說文言文閱讀都是備考的重難點之一,這其中更讓考生頭疼的無疑是文言虛詞的辨析。中學階段要求識記18個文言虛詞的意義和用法,但考生在做題的過程中經常對同一虛詞的不同用法拿捏不定,這其中以「而」「以」「與」最為典型,下面我們就來具體區分一下,幫助考生提高答題的正確率。
1.「而」表修飾和表承接
「而」的用法中令考生覺得最難辨析的無疑是「而」作連詞時,表修飾和表承接的區分。其實不論是表修飾還是表承接,「而」作為連詞的功能是相同的,都是用來連接前後兩個詞,不同的是當表修飾時,前後兩個詞是同時發生的;當表承接時,前後兩個詞是有先後順序的。
如:①扶孤松而盤桓(陶淵明《歸去來兮辭》)
②鳥倦飛而知還(陶淵明《歸去來兮辭》)
第①句的意思是「手扶孤松徘徊」,這句話中「手扶孤松」和「徘徊」是同時發生的,是一邊扶著孤松,一邊徘徊,所以「而」表修飾。第②句的意思是「鳥飛疲倦了,就知道飛回巢穴裡」,這句話中,「鳥疲倦」和「飛回巢穴」是有先後順序的,是先疲倦,然後才想飛回巢穴,所以「而」表順承。
考生也可藉助翻譯幫助理解,「而」表修飾時,通常翻譯為「著」;表承接時,通常翻譯為「然後」。如:「我坐著講課」和「我坐下講課」,前一句中我坐著的同時我也在講課,所以是同時發生的;後一句中我是先坐下,然後才講課,所以是有先後順序的。考生可記住這兩個例句,藉此判斷句中「而」連接的前後兩個詞的關係,由此判定「而」的用法。
2.「以」表承接和表目的
「以」的用法中最令考生迷惑的應該是「以」作連詞時,表承接和表目的的區分。在積累虛詞「以」的用法時,工具書上給出二者的區分是:以,表承接,「以」前的動作行為,往往是後一動作行為的手段或方式;表目的,「以」後的動作行為,往往是前一動作行為的目的或結果。工具書上給出的解釋無疑是最權威的,但在考試過程中我們會發現,僅憑工具書上的解釋很多考生仍然不能正確分辨。我們以一個最令考生疑惑的句子作為例句,進行講解。
餘與四人擁火以入(王安石《遊褒禪山記》)
這句話中,很多考生認為「入」是「擁火」的目的,所以認為「以」是表目的的。其實不然,「擁火」是拿著火把,「入」是進入,這句話出自王安石的《遊褒禪山記》,這是作者和友人進入洞穴時寫的一句話,洞穴昏暗不明,拿著火把是進入的必要手段,體現的是一種方式方法,所以這裡的「以」應是表承接,翻譯為「我和其他四人拿上火把,然後進入洞穴」。而表目的的話前者側重具體的行動或措施,如「籍吏民,封府庫,而待將軍」一句中,「登記戶籍」「封存府庫」都是迎接將軍到來所採取的措施。所以,可根據前一動作行為的側重來進行辨析。
另外,在判斷「以」到底是表目的還是表承接時,還可以根據翻譯,表承接的話,「以」通常翻譯為「然後」,而表目的時,「以」通常翻譯為「來」。解題時,可把這兩個詞都代入句中,看怎樣翻譯更合語境。
3.「與」作連詞和作介詞
在積累虛詞「與」的意義和用法時,考生發現,當「與」作連詞和作介詞時,都可以理解為「和、跟」,這讓很多考生在辨析意義和用法時,忽略詞的屬性,將二者等同,導致失分。其實相對前面兩個虛詞,「與」的用法的區分是相對簡單的。我們知道,連詞是起連接作用的,當「與」作連詞時,它前後的成分是可以互換的;介詞是起標記作用的,當「與」作介詞時,前後的成分是不可以互換的。
如:①餘與四人擁火以入(王安石《遊褒禪山記》)
②懷王與諸將約曰:「先破秦入鹹陽者王之」(鴻門宴)
①句中「餘與四人」翻譯為「我和其他四人」,將「餘」和「四人」調換位置,翻譯為「其他四人和我」,句意不變,所以該句中「與」作連詞;②句中「懷王與諸將約曰」翻譯為「懷王和諸位將令約定說」,將「懷王」與「諸將」調換位置,翻譯為「諸位將領和懷王約定說」,調換位置後地位等級發生改變,與原意不符,所以該句中的「與」作介詞。
虛詞辨析是文言文閱讀的,掌握好文言虛詞的意義和用法對考生理解文章、提高解題速度都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建議考生在備考這部分內容時,首先識記18個常見文言虛詞的意義和用法,這是解題的基礎;其次,要通過大量閱讀和做題,培養文言閱讀的語感,這可以有效提高選擇題的解題效率;最後,重點積累重要詞的,體會命題趨勢,做到針對性備考。
更多教師招聘語文學科備考資料,請查看語文學科專業知識頻道。
掃描二維碼·關注微信公眾號中公教師考試
回復「招教備考」,查看教師招聘備考資料
回復「教招面試」,查看說課稿|教案模板範例
中公講師解析
註:本文章用於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版權為「中公教師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或摘編。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中公教師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文來自中公教師網未經允許 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