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谷
要說古往今來的奇書,《山海經》當佔據一位!
陶淵明有言:泛覽周王傳,流觀山海圖。俯仰終宇宙,不樂復何如。
這裡的山海圖就是說的《山海經》,他十分喜愛這本書,願意一生品讀,並且體驗其中樂趣。
不僅是他,還有魯迅等名家,都是這本書愛不釋手。
就連我喜歡看的電視劇《三生三世十裡桃花》中,都有很多人物原型隱藏其中,今天咱們就來說一說其中令我印象十分深刻的角色——迷谷。
在劇中,迷谷是青丘一個負責打理狐狸洞相關事務的樹精,主要聽命於白淺,說白了,就相當於我們現在的管家。
當然,除了管家身份,他還有一個功能,那就是引路功能。
白淺在經歷上神劫難之後,再回青丘,眼睛受傷不能視物,此外,她還是個妥妥兒的路痴。
可無奈,她又受邀去東海敷衍,那裡的路紛繁複雜,而且很大,一個不小心,就找不著回家的路。
所以,在出發前,她找迷谷要了一枝樹丫子,希望可以給自己引路。
在《三生三世十裡桃花》的小說中,是這樣說的:迷谷樹天生黑色木理,孕出的迷谷花五色芳華。不過那花除了夜裡用來照明,沒有半點旁的用處。深得我心的倒是迷谷的樹枝丫,只要佩一枝在身,就萬萬不會迷路。
這裡的迷谷原型正是出自《山海經·南山經》。
有木焉,其狀如榖而黑理,其華四照,其名曰迷榖,佩之不迷。
意思是說鵲山上有一種樹,形狀像構樹,但紋理是黑色,它的光華照耀四方,名為迷榖,將它的佩戴在身上就不會迷路。
當然,《山海經》中並未說如何佩戴,而小說中卻有詳細說明,由此可見,這是後人根據這一神奇樹木進行了多種演化,但無論如何,其功能沒變,都相當於我們現在的地圖功效,可以導航指路,可謂是路痴出門,必備良品。
從想像到現實,均源於需求
看來,對方向感的缺失,不僅今人有,古人也有,只是那時沒有很好的指路之物,所以,他們就臆想出一種神奇之物,可以幫助人們引路,不至於迷失方向。
哪裡想得到,如今,幾乎人人都有這種神奇之物——電子地圖。
如今出門,只需要打開手機導航,輸入目的地,自然會有指標引路,可謂是十分便捷。
而這一切,都基於對迷榖等物功能的衍生,也就是想像。
想像力是人在已有形象的基礎上,在頭腦中創造出新形象的能力。
我們的很多東西,都是基於前人想像的基礎,因為想要指路,所以想像出了迷榖,而後研究出指南針、地圖等之物,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便捷。
可話又說回來,首次提出新概念的人,又是基於什麼呢?
我認為,答案是需求!
有需求的地方,就有願景,有了願景,大家就會創造,這種創造是後人形成想像力的基礎,人們不斷努力探索,以實現這種想像力,完成需求的閉環。
歸根到底,所有的想像,都源於需求!
這就是《山海經》神奇所在,被流傳千古的一句話,包含了人們內心深處對需求的渴望,就如同俄文藝理論家車爾尼雪夫斯基說的那樣:藝術來源於生活,而高於生活。
不論是現今的影視劇、小說等文學作品,或者發明創造等,無一不是滿足人們的心理需求以及便捷性需求。
就這些需求抽調出來,並進行加工,就會組成大家美好生活的藍圖。
可以說,這是人性中本質的東西。
需求的本質
那麼, 人們為何有需求,並想要滿足需求呢?僅僅因為懶惰,想要獲得便捷嗎?
答案並非如此!
需求的本質是發展。
唯物辯證法認為無論是自然界、人類社會還是人的思維都是在不斷地運動、變化和發展的,事物的發展具有普遍性和客觀性。發展的實質就是事物的前進、上升,是新事物代替舊事物。
在思政課本上的這句話想必大家並不陌生,但學生時代,我們僅僅被要求背誦這句話,因為考試要考,可鮮少有人深思,為何這句話如此重要,需要大家背誦考試呢?
因為,它包含了宇宙真理。
迷榖看似是在滿足古人對不識方向這一問題的需求,實際上,從古至今,從指南針到電子地圖,何嘗不是人類的發展史呢!
中華上下五千年,從猿人到如今生活水平大幅度提升,人們為美好未來努力奮鬥,這不正好對應了唯物辯證法中的發展觀嘛!
所以,每個人內心的正面需求都值得被重視,那是形成整個地球畫卷的核心所在。
春意盎然時,它是五彩的花兒、飛舞的蝶;夏日延綿時,它是冰鎮的飲料、一顆遮陰的樹;秋高氣爽時,它是黃色的落葉、金日的餘暉;冬雪漫漫時,它是歡脫的孩子、被戀人溫暖的雙手。
千言萬語,都抵不過發展二字。
迷谷將《山海經》和《三生三世十裡桃花》聯繫起來,可以說,迷谷衍生並豐富了十裡桃花中的青丘的存在,同時,這一作品被大多數人所喜愛,正是影視作品向前發展的又一證明。
從這個層面來說,迷谷的世界,不僅僅是指路照明的世界,更是發展的世界,就好像地球,正在朝著光明的未來轉動著,一日又一日,總能帶給人們驚喜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