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海外網
在澳門,點開手機地圖軟體,搜索「澳門大學」,很多人會有一個驚奇的發現:澳門大學的校園既不在澳門半島,也不在氹仔島,而位於澳門一河相連的廣東省橫琴島,並清清楚楚地標註著「由澳門特別行政區實施管轄」。
幾天前,在澳門大學橫琴校區學生活動中心,為慶祝澳門回歸祖國20周年,來自清華大學、浙江大學和澳門大學的學生齊聚一堂,載歌載舞,盡顯新時代青年學生昂揚向上的精神風貌。
在演出後臺,一張張年輕的面孔洋溢著激動與興奮,在緊張有序候場之餘,彼此分享著對未來的憧憬。
澳門大學《回歸之夜》文藝晚會學生演員候場。
如果時光倒回十年前,很少有人會想到,澳門大學能夠擁有這樣一個容納近千名觀眾的劇場。
彼時的澳門大學校園位於氹仔島觀音巖上,面積僅有0.05平方公裡,21棟建築物「比肩摩踵」,長期為「舞臺狹小、無法施展拳腳」所苦,一度被稱為「有校無園」的大學。
2009年6月27日,澳門回歸祖國10周年前夕,全國人大常委會批准在與澳門一水之隔的橫琴島建設新校區的方案公布後,全校師生歡欣鼓舞。
十年時間,橫琴新區從昔日「蕉林綠野,農莊寥落」的小島變成高樓林立、創新創業的熱土;澳門大學的名頭也越來越響亮,進入世界大學排名前400強。
澳門大學橫琴校區內景。(季健明 攝)
如今,漫步於澳門大學校園的湖光山色之中,嶺南建築與歐式建築相映成趣,愈加能夠感受到:堅守「一國」之本,善用「兩制」之利的發展理念,正在橫琴這塊土地生根發芽。
「建設橫琴新區的初心就是為澳門產業多元發展創造條件。」 2018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珠海橫琴新區粵澳合作中醫藥科技產業園時表示,橫琴有粵澳合作的先天優勢,要加強政策扶持,豐富合作內涵,拓展合作空間,發展新興產業,促進澳門經濟發展更具活力。
從科技部批准4個國家重點實驗室在澳門設立,到教育部支持澳門與內地高校共建創新中心、聯合實驗室、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再到全國人大常委會授權澳門特別行政區對橫琴口岸澳方口岸區及相關延伸區實施管轄。
在《橫琴總體發展規劃》和《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框架下,一項項改革舉措落地,突破了澳門地域有限、空間狹窄的地理空間束縛,也正在打破產業結構單一的發展「天花板」。
西灣大橋兩側,一邊是澳門旅遊塔,一邊是珠海橫琴一帶的夜景(圖源:新華網)
珠海與澳門本就陸連水接、文化相近。天氣好的時候,駕車經過連接澳門半島與氹仔島的西灣大橋,甚至可以看到遠處橫琴島上高樓的LED燈光。
同行的一位老記者,曾經參與過20年前澳門回歸祖國報導,經常望著遠處喃喃自語,「沒有一國兩制,哪有今天的澳門和橫琴」。(文/衣佳卿)
本文系版權作品,未經授權嚴禁轉載。關注「港臺腔」微信公號,瀏覽更多臺港澳快訊與深度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