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0多公裡長、1.2米全省最大管徑、2450萬平米的供熱能力,4次穿越高速公路、2次穿越鐵路、5次穿越大型河流,多變的天氣情況、複雜的地質環境、10萬餘戶居民的翹首以盼……
這是由本溪華亞熱網有限公司承建的熱電聯產熱網工程,是國電投本溪熱電廠重要配套工程,也是節能減排環保項目,更是我市「十三五」期間重點民生工程。從2016年工程開工建設,到今年把清潔熱源輸送到千家萬戶,期間歷時1300多個日日夜夜,彰顯了民營企業的社會責任,踐行了「生態立市」戰略,為本溪打贏「汙染防治攻堅戰」做出了積極貢獻。
」
詮釋民企責任擔當
國電投本溪熱電廠是大型熱電聯產項目,承擔我市中心城區集中供熱為主,輔以向我省中部電網供電,對實施藍天工程、改善居民生活品質、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發揮著重要作用。
2014年,隨著項目落地,儘快建設與之配套的熱網輸出工程保障市民取暖成為「頭等大事」。市政府審時度勢,決定吸引社會資本建設這一民生工程。面對施工距離、作業難度、工期節點等均開創我市供熱項目先河的重難險工程,我市供暖企業遼寧華興熱電集團在科學研判後義不容辭地站出來,承擔起民企的社會責任,成立本溪華亞熱網有限公司,自籌資金4億元建設國電投本溪熱電廠新建項目熱網工程。
這條熱網工程,規劃以國電投本溪熱電廠為主熱源,以華興公司太子河新城熱源廠和環山路熱源廠為調峰熱源,將華興熱電、泛亞熱電、廣惠熱力、太子城捷誠物業全部供暖區域進行有效聯網,實現熱電聯產,輻射供熱面積2450萬平方米。在完成這一工程的同時,不僅取締了鍋爐房51餘座、停運鍋爐109臺,還消除了市內儲煤和車輛運煤環節,對改善城市環境、實現綠色供暖具有裡程碑意義。另一方面,現階段為泛亞熱電和華興熱電供暖區域1200萬平方米進行熱力輸配,開創了本溪熱電聯產及供熱管網互聯互通的歷史新局面,今後還將實現東部城區全部為清潔能源供暖。
千個日夜鏖戰攻堅
2016年8月,工程建設拉開序幕,擺在建設者面前的卻是各種複雜問題。施工圖紙前,華亞熱網負責人袁經理指著一個點位告訴記者:「在大峪溝河河口處,我們主管道與輸水工程、燃氣、自來水、排汙等管網交叉。想像一下地面挖開後,諸多不同粗細的管網縱橫交錯,辨識每一條都得花老大功夫,施工難度可想而知,唯一能做的只有小心再小心。」
據介紹,1.2米直徑的主管道從位於赫地的熱電廠探出延伸,向太子河新城、臥龍和牛心臺及主城區東部、南部地區輸熱,呈扇形敷設,需要主管網4次穿越高速公路、2次穿越鐵路、5次穿越太子河等大型河流。而進入市區後又呈環狀敷設,涉及眾多主次幹路,覆蓋了整個市區東部。交通繁忙,加之地下管線複雜,環保施工要求嚴格,需協調的部門有十餘個,還要面對多變的天氣和極其複雜的地質環境,這些必須一一攻克。在市政府和市住建局的領導下,在市發改、規劃、交管等部門的大力支持與配合下,施工人員以惠民而不擾民為原則,人員分批次在各作業面24小時施工,克服重重困難,保證了工程進度。
「砂墊層的密實度和厚度不合規範必須重來;下管後立即用封頭將管道兩端封閉,防止泥沙進入……務必確保工程質量」這是華興集團定下的鐵律。管件材料採用進口的國際知名品牌;施工技術、工藝流程嚴格執行國家有關技術標準;焊工全部是精挑細選的精兵強將,管道焊接後採用X射線拍片和超聲波檢測雙重檢驗;路面恢復必做到及時、達到標準……細微之處見匠心,華亞熱網把「工匠精神」運用在管溝開挖、管道焊接、接口保溫和管溝回填等各環節,著力把這一民生工程打造成為精品工程。
惠及民眾贏得讚譽
「以前供暖期一到,就能聞到一股嗆鼻的味道,還不能開窗放味,開一會兒窗,窗臺一層灰。自從集中供熱,這些問題都沒有了。」住在原牛心臺鍋爐房附近的張大爺和記者說。
「往年家裡只有十多度,現在溫度提高了很多,在家再也不用穿棉襖了。」住在高峪小區的居民有更深的感觸。
一條供熱管網,連接千家萬戶的溫暖。付出的背後,換來的是今冬供暖後廣大群眾的高度讚譽。為保供暖質量,華亞熱網建立了集運行調度、管線管理及應急指揮為一體的綜合生產調度指揮系統,可直觀高效地調整各種參數,及時準確處置供熱事故,根據天氣變化合理提供熱量,達到科學調度、節能增效、減少事故的效果。系統還能通過應用資料庫等技術,與熱源單位及各用熱企業實現統一整合,發揮生產調度信息一體化優勢,實現高效、實用的供熱運行服務。
採訪中,記者在華亞熱網中控室見到了泛亞熱電公司副總經理李東,原本一到供暖期就忙碌無比的他,此刻卻帶著員工到此參觀學習。他說:「熱網工程建成後,我們6臺大型鍋爐停產,在運行上更安全、更經濟、更環保、更節能,我們把工作重心和精力全部轉移到自身的二級管網維護上,可以更好地保障用戶的供暖質量。」李東笑著告訴記者,往年電話24小時不敢關機,生怕後半夜電話鈴響供暖鍋爐出現狀況,現在終於可以睡個安穩覺了。
本報記者 王海洋
詳見12月14日《本溪日報》一、二版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