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耕夫
那天送走一位因病去世的朋友,從殯儀館回來的路上,大家說起非正常離世的親友熟人,紛紛感嘆生命的無常。坐在後排的小趙說:「我一個老鄉,三十多歲,上月在公交站牌等車時,突然被一輛三輪車撞到,後腦勺恰巧磕在路牙上,沒送到醫院人就不行了,孩子小,老婆沒工作,而那個開三輪車的就一條腿,確實是個殘疾人,買輛三輪車拉客掙倆小錢,啥保險都沒有,家裡根本沒有賠償能力。唉!我老鄉留下這孤兒寡母以後日子咋過啊!」
對於不是至親或者摯交的去世,沒有特殊的情感紐帶,會同情、唏噓,但不會太傷痛。大家跟著小趙唏噓一番後,美女小穎幽幽說到:「春節前接到一個電話,我一位在鄭州上班的同學突然患心梗去世了,才二十八歲,不明白怎麼也會得心梗?同學們去參加追悼會時,看到她還不滿3歲的兒子,心都碎了。」小穎吸了一下鼻子,用抽紙擦擦眼,接著說:「大學裡我們一個宿舍,經常睡在一張床上說悄悄話,這麼年輕,說沒就沒了。以前我非常害怕衰老,自從我同學去世後,現在我特別害怕沒有衰老的機會。」
「現在我特別害怕沒有衰老的機會。」小穎貌似很平淡的一句話,如當頭棒喝,令我猛的一驚。死亡是生命不可避免的共同結果,但生命的消失有自然的,也有非自然的。自然的生命過程猶如春夏秋冬四季,是有其必然歷程和發展階段的,一個生命從出生、成長、成熟到凋零,經歷兒童、青少年、成人、中年與老年。自然的生命不可能錯過每一個季節,在不同的季節完成該做的事情,不僅要享受春風的沐浴,也要經得起酷暑嚴寒。無論我們多麼喜歡青春、強健、美麗的容顏,但這些都是暫時的,衰老是生命的必然。倘若生命是非自然消失的,就真的連衰老的機會都沒有了。
憶起曾經看過的一個古代故事,大意是說:有一個有錢人去找一位禪宗的大師,求教大師:你能不能給我寫一個天下最吉利的話,好讓我掛在廳堂上,然後我捐你一大筆錢。大師說沒問題,就鋪開紙,拿起筆,寫了一行字:爺死、爹死、兒死、孫死。這個人當場差點吐血,說我要的是天下最吉利的話,你為什麼詛咒我?大師說我寫的就是最吉利的事情啊,為什麼呢?江山有代謝,人事有更替,這是最崇高的一個自然規律,爺爺先死,父親再死,兒子再死,孫子最後死,如果把它一顛倒,那不就慘了嗎?應了中國一句話:白髮人送黑髮人,多不吉利啊,我讓你代代更替,符合天道人倫,難道不是天下最吉利的事情嗎?我從這個故事中感悟到:平安幸福的家庭就是所有人都按照順序離開,既然死亡是不可避免的,就排好隊,不要加塞
我正沉思,司機小李說:「現在的交通事故更厲害,我記得2014年的時候看過一組國家統計的數字,全國每年因交通事故死亡9萬人左右,相當於每天墜毀一架大型客機的死亡人數。一旦發生交通死亡事故,給中肇事者和受害人家庭都會帶來巨大危害。」疾病、災難,生命本來就很脆弱,我們生活的環境還有一些不可預測的事故,活著本身就是一種風險,平安健康地活著更是一種幸運。人類社會發展的文明史,其實就是一代又一代個體生命的累積,是生與死周而復始的歷史,但對於非自然的死亡,會給活著的親朋好友留下很多的遺憾。我扭頭問一直沉默不語的周醫生:「醫生老弟,你說現在年輕人猝死的怎麼這麼多?」
周醫生是我們朋友圈裡的健康專家,大家聚會時他就成了眾人的健康顧問,只聽他慢聲細語地說:「現在生活條件好了,無論是老年人還是年輕人,大都營養過剩,手機、電腦、電視造成很多人熬夜、飲食起居沒規律,缺乏體育鍛鍊,有的還酗酒、抽菸,導致猝死成年輕化趨勢,我們醫院還接診過中學生猝死的案例呢。」
小穎聽完周醫生的話就喊:「我的媽呀!你說的這些不良生活習慣我也有很多,坐家裡不出門就是缺乏鍛鍊容易猝死,出門了事故又這麼多,這還讓不讓人活了?」
「哪有那麼嚴重。」周醫生笑笑說:「出門了注意安全,避免事故的發生。了解愛護自己的身體,吃飯時注意膳食的調配和營養平衡,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按時作息,勞逸結合,加強體育鍛鍊,保持良好的精神心理狀態,定期檢查身體,你重視健康了就會遠離疾病,也就不會發生猝死。」
小穎若有所思,說:「聽你這麼一說,我就不對生命感到絕望了。我以後的鍛鍊身體,好好活著,一直活到老,享受衰老的過程,想想夕陽紅的景色也很美。」
正說著話,車緩緩停了下來,沒有紅綠燈啊!我向外一看,前面斑馬線上,蹣跚著一位拄拐杖的老人,小李遠遠停下車,目送老人路過。
人到中年後,我越來越發現,有一個殘酷的現實是無法逃避的面對,那就是:死亡。兒時對死亡很懵懂,村裡有人死了要辦喪事,孩子們跑著看熱鬧;少年時對死亡非常恐懼,莫名的恐懼,在路上走的時候,遇到不遠處的新墳,也會儘量繞遠;青年時期,感覺死亡很遙遠,遙遠到忽略了死亡的存在;剛步入中年的時候,無意中聽人說過,人到中年,上一代的親人們會一個個變老、一個個離去。當時還沒太放在心上,但隨著母親和父親的去世,隨著其他長輩的相續離開,我知道一個人到了一定年齡必須得面對死亡。死亡,相對於出生,其實是一種無法逃避的自然規律。父母離去後,我感覺一下子變得蒼老,以前父母在,總覺得自己還是個孩子,沒有了父母,自己永遠不會年輕了。面對老人的離去,有多少不舍和感傷啊!
最近這幾年對死亡的感悟更深。耳聞目睹身邊極個別的同齡人或因病,或意外事故早早離開,更覺得世事無常,如一句老話所說:「黃泉路上沒老少。」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一旦遭受不測,老話說的少年喪父母,中年喪配偶,老年喪子女這人生三大不幸會同時降臨到一個家庭。每一次來到殯儀館,每一次面對死亡,都會帶來心靈的震撼和不舍,甚至是創傷,但是,這又有什麼辦法呢?俗話說: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只有面對,只有珍惜,才能讓人到中年的我們更懂得生命的珍貴和意義。感悟越深,越更加珍愛生命,珍惜身邊的親人,善待自己,善待他人,通過讀書感悟生命的意義,通過健康的心態淡化對死亡的恐懼,通過鍛鍊和養生來提高身體健康,慢慢享受生命衰老的過程,希望能陪親人們走更長的路。
耕夫,原名田俊紅,男,年過半百,原籍河南臨潁縣,平煤神馬集團工作。業餘愛好讀書,閒暇時喜歡擺弄點文字自娛自樂,偶爾在報刊上發一些豆腐塊。
我們的團隊
主編:紅顏 海妹
副主編:耕夫 王淵 付少斌 趙子鳴
文學顧問:曲令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