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德州市中醫院康復科兒童保健門診做了兩個月的康復訓練,寶寶會自己抬頭了,而且也會發出各種聲音了。」10月18日,茜茜的媽媽欣喜地對記者說。
兩個月前,6個月大的茜茜不但不會笑出聲音而且平時也很少發聲甚至抬不起頭來。媽媽趕緊帶她來到德州市中醫院康復科兒童保健門診就診,主治醫師張佩經過全面檢查和評估,確診為發育遲緩。為了幫助茜茜恢復正常,她為其制定了完備的康復計劃,兩個月來,茜茜媽媽天天帶孩子來康復,一天也沒有落下,終於有了治療效果。
「我們醫院康復醫學科創立於2012年,是德州最早的綜合性康復醫療機構,分為成人康復部、兒童康復部和傳統康復部,擁有全市較專業、強大的康復醫療團隊。兒童康復保健部是全市第一批『七彩夢行動計劃』指定康復機構。設有最權威的兒童發育Gesell診斷檢查、語言發育遲緩(S-S)評估及治療,構音障礙評估與治療,中醫特色適宜技術。」張佩對記者說,兒童保健門診主要針對兒童發育遲緩、腦癱、脊柱側彎、臂叢神經損傷、格林巴利後遺症、多動症、口吃、腦外傷後遺症、腦炎後遺症、面神經炎等疾病進行早期幹預與家庭指導。
很多家長忽視了孩子平時的表現,等到孩子兩三周歲時再幹預治療,就錯過了最佳康復時期。那麼,寶寶發育遲緩平時有哪些表現呢?張佩介紹,根據年齡的不同主要有以下表現:3個月:逗引時不發音或不會微笑,不注視人臉、不追視移動的人或物;6個月:發音少、不會笑出聲,不會伸手抓物,緊握掌松不開,不能扶坐;8個月:聽到聲音無應答,不會區分生人熟人,雙手間不會傳遞玩具,不會獨坐;12個月:呼喚名字無反應,不會模仿「再見」或「歡迎」動作,不會扶物站立;18個月:不會有意識的叫「爸爸」「媽媽」,不會按要求指人或物,不會獨立行走;2歲:不會說物品的名稱,不會按吩咐做簡單的事情,不會用勺吃飯,不會扶欄杆上樓梯、臺階;2歲半:不會說兩到三個字的短語,不會示意大小便;3歲:不會說自己的名字,不會玩「拿棍當馬騎」等假象遊戲,不會模仿畫圖,不會雙腳跳;4歲:不會說帶形容詞的句子,不能按要求等待或輪流,不會獨立穿衣;5歲:不能簡單敘述事情的經過,不知道自己的性別、不會用筷子吃飯等;6歲:不會表達自己的感受或想法,不會畫方形,不會奔跑。
「如果孩子符合上述分類表現,一定要儘快帶孩子去正規醫療機構檢查治療,保證孩子生長發育正常。」張佩說道。(王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