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識與考古之十六 · 數典忘祖

2021-02-07 飢餓藝術家66
 

·知識考古, 剖析「常識」中的思維和邏輯謬誤·


數典忘祖

——血緣真理論對契約精神的蓄意遮蔽


中國是一個祖先崇拜盛行的國度。遠古時代的中國,自然崇拜、圖騰崇拜、生殖崇拜等形式,都是有的,不知何時開始,它們的重要性都讓位於祖先崇拜。

祖先崇拜來源於血緣意識。人不是從石頭縫裡蹦出來的,沒有祖先不行。血緣的傳承,使我們對祖先充滿崇敬,充滿感激。我們相信祖先在天之靈仍然關愛著我們,影響著我們的生活,因此,牢記祖先、祭祀祖先比什麼都重要。自然神是大家的,靈不靈沒有個準數;祖先神是自己的,自己的祖先能不保佑自己?所以,自古以來,祭天祭地,那是帝王的事,尋常百姓,最熱衷的是祭祀自己的祖先。修宗祠,建族譜,把列祖列宗請進去。

嚴格地說,祖先神不叫神,叫鬼。古代總是鬼神並舉。在古代中國人的意識裡,鬼是靠祭祀活著的。沒有了祭祀,斷了香火,鬼魂就散掉了。所以,罵人斷子絕孫,是很惡毒的,意味著不僅這人死後將得不到祭祀,會再死一次,也意味著他所有的祖先也都會再死一次。對於活著的人來說,銘記祖先,永誌不忘,讓香火延續下去,一方面可以讓自己的祖先魂魄活著,另一方面還可得到祖先的庇護,很重要。

在中國傳統文化裡,忘記自己的祖先,是大逆不道的行為。有一個成語,叫「數典忘祖」,就是專門用來譴責忘記祖先的行為的。

「數典忘祖」,典出於《左傳·昭公十五年》。數,就是列舉的意思,典,就是典籍。數典忘祖的意思就是,搬出典籍來數落,證明你忘了祖宗。比喻忘本了,忘記歷史了。忘記歷史,就意味著背叛。

《昭公十五年》中記載,周景王死了老婆,諸侯都去弔喪。晉國派荀躒為使臣,籍談為副使,也去弔喪。葬禮結束後,周王脫下喪服,設宴款待晉國使臣。席間,周王故意拿出魯國進貢的壺酌酒,對荀躒說:「你看,諸侯都帶了禮器作為貢品前來悼孝,為什麼你們晉國沒有啊?」荀躒不知怎樣回答,就在底下用手捅籍談。籍談口齒伶俐,回答說:「他們那些諸侯受封的時候,都從周王室接受了很多鎮國禮器,所以他們才能把彝器進獻給你呀。我們晉國處在偏僻的深山,一向遠離王室,和野蠻的戎狄為鄰,只好歸順他們,而周天子的威儀從來不能達到我們晉國,我們怎麼好意思進獻彝器呢?」

古代人說話喜歡轉彎磨角,但表達的含義往往雙方都明白。這段話的意思概括起來有兩個:你們中央政府第一沒在分封時給我們禮器,第二沒幫我們對抗戎狄。對不起,你沒有賞賜,我就沒有貢品!

周景王聽了,很不高興,對籍談說:「難道你忘了嗎?你們的晉國的祖宗唐叔和周成王是同胞兄弟啊。中央分封時,地方諸侯都得到了賞賜,難道你們當親兄弟的會沒有?文王用來檢閱軍隊的名鼓和戰車,武王伐紂穿過的鎧甲,你們唐叔不是接受了嗎?襄王賞賜的戰車、斧鉞、香酒,彤弓、勇士,你們文公用它們來侵吞南陽的土地,徵伐東邊各國,難道你們忘了嗎?這些不是你們晉國得到的賞賜又是什麼?有了功勳,有了獎賞,就用典籍記載下來,讓子子孫孫都不要忘記,這是自己的福分,也是做人的良心。籍談啊,你的高祖以前是掌管晉國典籍的(司典),我沒記錯的話,你們籍姓就是這樣來的吧?上面說那些事,可都是你家祖宗親自記下的。你是司典的後代,怎麼能把祖宗做過的事搞忘了呢?」

周景王這段話也有兩個意思:第一,你們晉國接受過周王室的賞賜,而且還很豐厚,你們不進獻貢品,是沒有良心的;第二,你籍談的祖先是晉國掌管典籍的,現在說到典籍你卻一無所知,搞歷史虛無主義,是很可恥的。

周景王對歷史典籍這麼熟悉,一一列舉,顯然事先備了課的,要藉機狠狠教訓晉國使臣。但要說籍談忘了晉國的歷史和自己祖先做過的事,真實性卻值得懷疑,因為晉國不獻貢品多半是故意的,要說搞忘了,也是故意搞忘的。

春秋時代,周王室已經衰微,強國挾天子以令諸侯。春秋五霸之中,就有晉文公。晉國不給貢品,周天子也沒辦法,沒敢說: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你的土地是我封的,你不納貢,是要造反嗎?而荀躒、籍談也沒有當場道歉,更沒說回去我們跟領導反映反映,以後改正,杜絕類似的事再次發生云云。當下雙方無話。等到宴畢,客人離開,周景王才嘆息說:「籍父其無後乎!數典而忘其祖。」翻譯成大白話就是:斷子絕孫的籍談呀,你連自己的老祖宗都搞忘了!——你看,連詛咒都出來了,而且是在人家背後。周天子的憤怒和無奈可見一斑。

總之,雙方矛盾的焦點,顯然是圍繞晉國在參加周王室喪禮時,要不要進獻禮器的問題。晉國的態度是,不給。理由是:你沒有賞賜過我們晉國,也沒有幫我們消除戎狄的威脅,所以我們一毛錢都不會給你;周天子的態度是,要給。理由是:晉國是我祖宗分封給你們的,而且我祖宗還賞了你們祖宗很多的禮物,幫你們獲得南陽的土地,打敗東邊的敵國,所以你進獻禮器是必須的。

 

讀到這裡,我們發現,原來這個故事並不是宣揚祖先崇拜,而是有關權利與義務的爭吵。

周朝實行分封制。周天子裂土封疆,與諸侯間形成了權利與義務的關係。諸侯享有自己封地上行政、司法、軍事上的一切權利,但必須給天子納貢,鎮守疆土,隨從作戰;周天子將土地和人民分封給諸侯們,因此擁有了對諸侯的統治權利,但同時他也有保護諸侯不受周邊少數民族侵擾、維護諸侯間彼此和睦的義務。

從數典忘祖的故事也可以看出來,這種權利與義務對等的關係,當時是天子和諸侯間的共識,也是一種默契。當籍談說,你沒給我賞賜,我不給你貢品時,是理直氣壯的,無異於說:你沒盡到你的責任,我當然不必履行我的義務。而周天子顯然也認同了權利義務對等法則的合理性,反駁方式是耐心列舉起了歷史典籍,證明晉國不進獻貢品屬於享受了權利而沒盡到義務,是毫無道理的。

可見雙方都拿契約說事,只是他們強調的重心不同。周王方面強調的權利與義務關係形成的歷史延續性:因為你祖先領受了我祖先的賞賜,所以,你必須給我進獻貢品;而晉國方面強調的是權利與義務關係履行的現實性:我沒得到你周景王的賞賜,我當然不給你進獻貢品。陳穀子爛芝麻的舊帳,不算。

在《左傳·昭公十五年》中,故事到此還沒完。籍談回國後,把這事告訴了著名大夫叔向。叔向開口也是咒罵:「王其不終乎!」——這個周景王,肯定不得好死啊!叔向說,周景王死了老婆,守喪期間,跟來弔喪的賓客又是喝酒又是吃肉又是奏樂,把喪事當喜事辦,違反禮制了;同時,禮器是靠建立功勳得到的,而不是靠辦喪事得到的。天子做了有利天下的事,諸侯自然會進獻,哪有強索的道理?

叔向認為,周景王的行為是不道德的,因為他沒遵守死了老婆守喪三年的禮制;周景王的行為也違反與諸侯間的契約,因為他沒有做出大家公認的功績卻索要禮器。在他看來,晉國的做法根本不存在數典忘祖的問題,相反,周景王才違反了編修典籍、記載歷史的基本精神。他說:「言以考典,典以志經,忘經而多言,舉典,將焉用之?」意思是,言語是解釋典籍的,典籍是記載行為、確立規範的。周王忘記了自己的行為規範,卻滔滔不絕舉出很多典故,說些廢話,有個什麼鳥用?

如果不認真讀全文,你可能想不到吧:數典忘祖的故事根本不是嘲笑籍談忘記祖先的,而是批評周景王非禮的!

周以禮治國,非禮,即為非法。春秋之際,禮崩樂壞,天下大亂,但亂自上始。周天子自己破壞禮制,不守法,就不能要求諸侯守法。周景王借葬禮斂集財物,遭到了晉國的抵制,他不僅沒有反思,反而搬來祖宗,搬來歷史,來證明自己權利的正當合法,是可笑可恥的。權利與義務不僅應該體現為對等原則,而且應該體現為現實原則。不能因為你祖宗曾經擁有過某種權利,你作為子孫後代就理所當然擁有這種權利。你要獲得這種權利,也必須先付出你祖宗曾經付出的義務。

 

然而,昭公十五年發生的這個完整的故事,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最有光彩的部分——關於契約精神的爭吵被閹割掉了,變成了單方面譴責他人忘記祖先,忘記歷史的四字成語。

成語「數典忘祖」本質上宣揚「血緣真理論」。即:血緣身份越高,就越尊貴,越尊貴,就越正確,祖先代表了真理。作為後代,你承襲了祖先的血緣,你就必須以服從來表達對祖先的尊敬和感激,你必須要銘記祖先的言語事跡,從中得到教誨。忘記祖先,就是彌天之罪。一句「數典忘祖」,就足以在道德上判你死刑。

血緣真理論的目的是維護祖先的權威。誰最熱衷維護祖先的權威?一定是可以通過維護祖先的權威獲得最大利益的人。如果你的祖先是個混球,你肯定不願意搬出他來說事;如果你祖先是個平凡的百姓,你也沒有什麼可炫耀的資本。所以,最喜歡血緣真理論的一定是統治者,因為他們有個顯赫的祖先。沒有,也可以利用喉舌製造一個。

「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統治者大搞祖先崇拜,不是出於對祖先的感情,也不是真相信祖先魂靈的存在,而是為了現實利益的需要。

祖先已經死掉了,他們不會再回來。所謂祖先成了鬼神,支配命運,庇護子孫,不過是說說而已,否則,歷史上最迷信鬼神、最勤於祭祀的商王朝也不會滅亡。周人很明白這點,所以在周初的文化變革中,就強調道德。「皇天無親,惟德是輔」。自己之所以能取代商朝,是因為道德高尚,商人失去天下的原因在於道德墮落,所謂鬼神庇護是站不住腳的。儘管是這樣,周朝統治者還是樂於建立宗廟祭祀制度,來提倡血緣真理論,因為誰都難以克制墮落的衝動,保證自己始終成為全民道德楷模。當道德示範性喪失之後,血緣真理就是統治者證明自己權力合法性最簡便的途徑。

因此,周景王,這個在行為上失去道德說服力的天子,只能搬出祖宗來。——你不能忘記你祖宗給我祖宗當差,受我祖宗賞賜,服從我祖宗的領導,所以,你也必須服從我。你不服從我,就是背叛你的祖宗,就是不道德的,十惡不赦的。我統治你,你服從我,這是歷史的選擇,是祖先的選擇。祖先選擇一次,後代永遠服從。

可見,將權利與義務對等的正當要求汙名為「數典忘祖」,實際上是統治者的洗腦術。通過把血緣真理論塑造成「常識」,從而把契約精神趕進社會無意識領域,使小民忘記對統治者權力來源的合法性的追問。不能不說,中國古代統治者這一套做得非常成功,以至於時至今日,一旦某人或某事被貼上「數典忘祖」的標籤,仍能激起無數人莫名的憤怒,並成為一幫小民攻擊另一幫小民的精神利器。


相關焦點

  • 數典忘祖的出處、釋義、典故、近反義詞及例句用法 - 成語知識
    數典忘祖,數:數說;典:史冊。數說著典籍;卻忘記了自己祖宗的事。後用以比喻忘了事物的原本、根由。現在比喻對於本國歷史的無知。出自:《左傳 昭公十五年》:「籍父其無後乎!數典而忘其祖。」近義詞有:崇洋媚外,反義詞有:飲水思源,數典忘祖是貶義成語,緊縮式成語;可作謂語、賓語、定語;含貶義,用於人。數典忘祖的詳細解釋:成語名稱:數典忘祖(shǔ diǎn wàng zǔ)成語釋義:數:數說;典:史冊。數說著典籍;卻忘記了自己祖宗的事。後用以比喻忘了事物的原本、根由。現在比喻對於本國歷史的無知。成語出處:《左傳 昭公十五年》:「籍父其無後乎!數典而忘其祖。」
  • 成語故事丨數典忘祖
    【成語】數典忘祖【後來就用數典忘祖比喻忘掉自己本來的情況或事物的本源。【出處】先秦·左丘明《左傳·昭公十五年》:「籍父其無後乎?數典而忘其祖。」
  • 《風雪定陵》之定陵考古探秘紀實
    在第二探溝內發掘了一塊小石碑,上面寫著「此石至金剛牆前皮十六丈深三丈五尺」十六個字,此時大家對石碑的作用產生了分歧,一種理解認為這是「迷路石」,主要起防盜作用,通過給出錯誤的信息將入侵者引入歧途/迷宮/機關內;另一種理解就很有意思了,石碑就是真正的指路標識,理由如下:定陵是萬曆生前預先營建的,建成後,他並沒有死,只好把墓室關閉,再用土封嚴墓道。等到他死後再重新掘開使用。
  • 考古2019︱三國兩晉南北朝考古:城市與墓葬,生死兩徘徊
    歷經長達四個世紀之久的戰亂和分裂局面,這一時期的物質文化面貌呈現出強烈的階段性、地區性和不均衡性。中國古代的都城制度、墓葬制度、建築技藝、手工業生產、佛教藝術都在這一時期發生劇變,呈現出明顯的承上啟下特點,為秦漢文明向隋唐文明的轉變奠定了重要基礎。相對於其他各時段考古發現而言,2019年度應該說是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考古的小年。
  • 常識與考古之三十二 · 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 知識考古,剖析「常識」中的思維與邏輯謬誤 ·一現在已經是二十一世紀,但說到歷史觀,
  • 數典忘祖,千夫所指:當代漢奸!
    今天,在中華民族已經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正在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鬥的時候,一些禍港亂港分子卻勾結外國勢力煽動「亂港反中」,甘為別人棋盤上的棋子,充當遏制中國發展的幫兇。在中華大地上公然舉著美國英國的國旗,侮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無異於抗戰時期為日本侵害者舉旗、牽馬、引路的漢奸,無異於在自己的臉上刻寫「我就是漢奸」「我就是賣國賊」的字樣。
  • 陝西考古博物館明年建成開放
    12月21日,記者從省文物局獲悉:近日,陝西考古博物館項目順利完成博物館、科技考古中心、信息中心、後勤動力中心、遊客中心、公眾考古中心、科研樓7座單體建築主體封頂,提前2個月完成施工計劃,明年將全部建成開放。
  • 難忘的考古館之行
    濟南市盛福實驗小學六年級三班高巖 指導老師:張書芳  前不久,我和濟南報業的小記者夥伴們懷著無比激動的心情,邁著愉悅的步伐,緊緊跟隨著團長張勇叔叔,來到了濟南考古館
  • 以考古之光 照亮文明深處與細節
    考古發掘總是圍繞著古代都城展開,通過這些古代都城,我們可以了解歷史和文明的哪一面呢?劉慶柱:可以說,中國都城考古就是中國考古學的龍頭。古代都城選址與建設是國家大事,古代都城通常是國家的政治統治中心、經濟管理中心、軍事指揮中心和文化禮儀活動中心。多年來,我的考古研究一直聚焦兩樣:一個是都城,一個是帝陵。
  • 臺當局修改教材 將中國史納入東亞史 國臺辦:倒行逆施 數典忘祖
    對此,國臺辦今日回應:「臺獨」分裂活動數典忘祖,必將遭到兩岸同胞更加強有力的遏制和打擊。臺當局修改教材 「中國史」不再單獨存在臺灣當局教育主管部門「課審大會」13日決定,對現行中學社會領域課綱進行修改,在高中「中國史」教學中不再使用傳統的朝代編年史,並將「中國史」放在「東亞史」架構下呈現。這一決定引發島內輿論強烈質疑與批評。
  • 日本捐贈武漢的物資寫了8個字,專家:他們引經據典,我們數典忘祖
    日本捐贈武漢的物資寫了8個字,專家:他們引經據典,我們數典忘祖人都說遠親不如近鄰,可我們卻有一個不怎麼安分的鄰居。不用多說,此國不是爪哇國,而是與我國一衣帶水的鄰邦日本。專家看到這八個字心裡很不是滋味,憂心忡忡的表示:他們引經據典,我們數典忘祖。其實,對中國文化繼承最好的恰恰是日本。眾所周知,日本在發達之後並沒有廢除漢字,而是原則保留傳統文化。他們對傳統文化的重視,也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視。日本捐贈物資上的引經據典,讓我們看到了日本對傳統文化的尊重。然而,中國人對傳統文化卻是習慣性漠視。
  • 孟圖神廟考古:復原神之聖域
    為了展現對太陽神阿蒙的崇拜,大約自公元前2000年起,歷代法老在此不間斷地建造、裝飾和修繕大型的石構神廟,使之成為古埃及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宗教建築群。1979年,卡爾納克神廟區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至今仍是埃及最受遊客歡迎的景區之一。
  • 2010年中國考古與文物保護深度研究報告
    >  第三節 我國文物保護面臨的問題智    一、海底「沉寶」保護之困林    二、韓國第一號國寶崇禮門燒毀塌落4    三、長沙古井迅速衰退0「傳統技藝」保護之困8    九、中國三分之一長城已不復存在6    十、老鐘樓:無錫坐標遍體鱗傷6    十一、南京每年上百座古墓被盜掘8    十二、經費太少難養景區宋陵石像連連被盜
  • 全國首座考古博物館即將誕生
    陝西考古博物館效果圖陝西考古博物館建設實景圖陝西考古博物館陝西考古博物館位於常寧新區文苑南路與終南大道交叉口東北角,總用地面積約250畝,總建築面積約3.6萬平米。請橫屏觀看博物館分設「一館五中心」,館院一體,前館後院,集考古科研、文物保護、教育展示、文化產業為一體。建設內容主要包括博物館、科研樓、信息中心、科技考古中心、公眾考古中心、遊客中心和後勤動力中心及其相關配套設施。
  • 蔡英文狂刪中國史,只會讓下一代數典忘祖
    數典忘祖,荼毒後代此前,國臺辦發言人馬曉光也指出,「民進黨數典忘祖,美化殖民統治,企圖割裂兩岸的歷史和文化連接,充斥著「去中國化」的內容,不僅荼毒臺灣年輕一代,更進一步破壞兩岸關係。」試問民進黨這樣的「獨立」是真正的獨立嗎?真正的獨立需要等待他人的救援,需要懼怕任何歷史真相的揭露嗎?恐怕當一個執政的領導人被眼界、認知所局限,以管窺天還不自知,才是那片地區最大的悲哀。
  • 留守女生選擇北大考古專業會後悔?整個考古圈都為她撐腰
    各種文稿紀念品像是雪片一樣飛來,禮單都能列一長串: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山西考古博物館)@考古匯: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山西考古博物館)《山西珍貴文物檔案9》一本+山西省考古研究院t恤一件+文創抱枕一個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河南考古: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贈《黃淮七省考古新發現2011-2017》《考古河南》,定製標尺1套,手鏟1把
  • 數典忘祖 千古罪人
    李登輝數典忘祖,無視歷史事實,挑戰民族大義,將被永遠地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此次李登輝對「兩國論」出籠的時機和渠道都經過了一番精心安排。一個時期以來,美國國內反華勢力高漲,以美國為首的北約打著「人權高於主權」的幌子用武力粗暴幹涉南聯盟內政,國際上「新幹涉主義」日益抬頭,中美關係處於低潮。
  • 新書丨宿白《魏晉南北朝唐宋考古文稿輯叢》
    -2018),中國歷史時期考古學的開創者、奠基者和集大成者,不僅在石窟寺、佛教建築、版本目錄等方面專有所長,而且自北大歷史系考古專業成立(1952)之初便開始執教並掌管系內工作,桃李天下,奠定了後段考古的整體格局和方法,在專業領域內享有泰鬥聲望,2016年曾榮獲中國考古學會終身成就獎。
  • 「白狼」張安樂現身 批反服貿學生數典忘祖
    竹聯幫精神領袖「白狼」張安樂遵照前言,今天下午現身,他痛斥反服貿學生數典忘祖,還直指民進黨比黑道還不如:「人民信任你,把權力交給你,民進黨比黑道還不如!」面對媒體時,「白狼」道出他眼中的「反服貿」,「服貿根本是假議題,基本是反馬。」張安樂現身後,兩邊人馬發生衝突,有學生高喊「警察保護我們!」近18點時,張安樂表示,已經到了下班時間,為了不影響交通,率眾撤退。
  • 「去中」媚日數典忘祖 臺當局用心昭然若揭
    該決定連日來引發島內輿論持續抨擊和批判,臺灣專家學者通過連署、聲明、座談等形式,揭露臺當局「去中國化」的政治操弄,斥其用心險惡,數典忘祖。「去中」媚日之舉臺灣文化與教育研究協會8月22日召開「反對去中國化歷史課綱」座談會,並發表新聞稿指出,臺教育主管部門通過的歷史課綱,是一份徹徹底底「去中國化」與媚日的課綱,目的在於斬斷臺灣與中國歷史、文化與民族的關係,它企圖從量變到質變,有計劃地清除中國史在臺灣學子中的集體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