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寫作編輯部 寫作雜誌本文原標題《該如何評改小學生作文——從某老師評改繆可馨作文說起》,作者戴紅賢,武漢大學文學院教授、中國寫作學會常務理事。本文僅就網傳繆可馨的作文及某老師的評價文本,談談與小學生作文教學有關的問題。
一、該篇作文來自小學教材的一次寫作訓練從數量上講,相對於一些語文老師只是在作文後面寫上「已閱」及批閱時間而已,某老師對這篇習作的評改地方很多。說明老師花了時間,也費了精神。老師的這些評改可概括為兩方面內容:一是大量刪除描寫內容,二是評判學生感悟內容的性質。它們也是這篇習作評改招致眾多質疑之所在。這篇作文來自統編本五年級下冊作文教學的一次訓練,練習的內容是寫「讀後感」。如何教學生寫「讀後感」,教材有提示和說明。具體見下圖。
由此可見,某老師評改的兩方面內容分別對應著「讀」和「感」:習作的細節描寫隸屬於「讀」,結尾段落屬於「感」。某老師用「傳遞正能量」評價習作中「感」的內容,網絡質疑甚多,本人毋庸置喙。我重點說說「讀」的寫作及其評價。結合作文教材來看,某老師大量刪除的細節描寫,應該與「讀後感」寫作訓練主旨有關。該不該刪的問題,與如何寫「讀」的教學內容及訓練目標有關。如何寫「讀」,教材明確提示:「簡單介紹一下文章或書的內容,可以重點介紹那些給你留下印象最深的內容。」「簡單介紹」旨在訓練概括能力。「重點介紹」的內容寫作應該是此次訓練的重點,因為它是下文寫「感」的基礎。因此,這篇習作的細節描寫與一般文章的記敘描寫有一定的差別,具體而言,「讀後感」的細節描寫需要與下文的感悟、認知建立聯繫。評價「讀後感」的細節描寫是否成功,不能簡單地採用一般敘述文章的描寫標準,諸如生動、具體、形象等,而是要看這些細節描寫是否與下文所感受到的內容聯繫密切。「讀」的寫作,不是為了或概述或詳盡地介紹所讀的內容本身,而是偏重於介紹或描寫的功能,也就是說,「讀」這部分的敘述、說明或描寫的意圖要指向下文的「感想」或「認知」。這樣,習作中「讀」和「感」的內容才能緊密結合在一起,最終使全文渾然一體。二、如何評價這篇習作的細節描寫?敲黑板,五點!這篇習作顯示作者對如何寫「讀」的訓練要求應該是有所認識的:第二段開始幾句嘗試概括這個故事,完成「簡單介紹」,接著比較詳細地敘述「三打白骨精」過程,這是在落實「重點介紹」。該如何評價這個部分的寫作呢?寫作評價有兩個維度:一個是從個體出發,將習作的評價放在某個學生的寫作學習進度表中考量,側重評價該生的寫作是否在不斷進步,有哪些具體進步,等等;另一個是從寫作教學目標出發,評價某個同學是否達到這個學段的課程標準。一般而言,作文老師會綜合運用這兩個方面的評價,個體評價旨在鼓勵學生大膽習作,重視學生的寫作興趣;目標評價要考察課程標準的教學實施,最終在於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因為信息不充足,一些問題無法判斷。例如,單從網絡流傳的這篇習作評改截圖來看,老師只是簡單刪除習作的細節描寫,至於為什麼要刪除或要改寫這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在截圖上沒有看到,那麼究竟是老師沒有講解,還是採用了口頭講解,我們不得而知。不過,這篇習作評改存在明顯的不足。我認為老師至少應該具體指出下列問題:(1)知識錯誤。指出《西遊記》的作者是吳承恩,不是羅貫中。(2)正確使用標點符號。《西遊記》後面應該加上句號。「一棒就打死了她」後面的逗號改為句號。(3)寫出正確的句子。在「不敢輕舉妄動」前面加上「她」,作為這個句子的主語,因為前面一句「唐僧有徒弟保護」的主語是「唐僧」。(4)如何使用近義詞。「可妖精用了解屍法」「可白骨精一不做二不休」「可都被悟空識破了」連續使用3個「可」字,其中,第一個「可」字建議改為「沒想到」;第二個「可」字多餘,可刪掉。這個內容的評改要告訴學生如何變換著使用近義詞。(5)書寫的提醒。現行《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對於作文的評價還需關注學生書寫的情況。」這篇習作的書寫存在一些問題,如字的筆畫沒有書寫到位,字的間架結構也有不足。
三、一百年前江蘇省小學教員、現任武漢市語文教研員如是說這篇小學作文的評改讓我想起來1915年《教育雜誌》發表的《小學作文教授法》一文,作者是江蘇省如皋縣立師範附屬小學教員姚銘恩。碰巧,這次作文事件也發生在教育水平很高的江蘇省。姚銘恩認為教師批改作文要做到:添削須寬大,極力保存原文之字句及意義。增刪愈少愈有效。若添削苛細,增刪過多,或一概抹煞,則非訂正而陷於改作之弊。兒童不能理會,將茫然於所改之處,而研究心因之萎縮。教者學者,截然兩途,彼此隔閡,勞而寡效。蓋作文訂正之本旨,猶醫生之療病,就身體上之病點,而設法以治去之,調護之,而非可改造其身體變換其真面,斷喪其元氣也。其他關於訂正上應注意之事項:(1)訂正須有目的,不可為盲動的隨意的之添削。(2)當議文字及語句之謬誤為先,思想之拙劣為後。(參見《清末民國時期中國語文教育文獻導讀》,貴州人民出版社,2012)
一百多年過去了,寫作教師的教育思想和教學水平進步幾何?多麼令人深思的問題!武漢市江漢區教育局語文教研員多年從事小學作文教學研究工作,她的看法增添了一個一線教師對這個問題的視角。經該老師允許,轉錄如下:從這個事件來看,簡直讓人震驚,估計作文只是導火索,矛盾早就很深,積怨爆發。發生悲劇的原因不在作文本身,在人!在人處理問題的方式!單看讀後感,應重在寫「感」,孩子的作文確實有需要修改的地方,但老師批得不明不白,孩子寫得有問題,也說明老師作前指導沒有到位。統編教材的習作指導非常細緻,如何寫讀後感,指導過程清晰可見,教材有很明顯的指導性和過程性。如果老師好好落實教材內容,孩子的讀後感會比我們看到的,寫得好得多!作前指導顯然沒有做好。統編教材還特別重視作文寫完後的修改,學生自評互評,互相學習,然後取長補短,自主修改。顯然這個案例沒有走這一步,直接就改了,如果保留了這個互評修改的環節,可以緩衝一下,不至於衝突這麼大。(本文只代表作者本人觀點和立場,不代表中國寫作學會、《寫作》編輯部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