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據央視勵兵2018節目中報導,中國陸軍某空中突擊部隊某新型戰機入列首次飛行,新聞稱該機由我國自主研發,可搭載30餘名全副武裝人員飛行1000公裡,具備晝夜和複雜氣象條件和全地域飛行能力。該機從外形上看,應該就是此前曝光的國產新一代大型直升機直18,其具備強大的運輸能力。
這次亮相的直18,應該就是幾年前我國在直-8基礎上進行的魔改,製造出來的民用型直升機AC-313,而後又在AC-313基礎上機型的改進,形成了如今解放軍裝備的直-18系列直升機。而不同於海軍反潛和預警型號的直-18,陸軍這次曝光的直-18A在外形上看與AC-313已經有了比較明顯的區別,並且在具體細節上區別更大一些,機頭、發動機艙等地方也進行了重新設計,整體布局上更加類似於歐洲的EH-101多用途直升機,整體形象瞬間高大上了起來。
提到直-18和AC-313,那就不得不說一下他倆的原型,國產直-8直升機。直-8直升機最早可以追溯到上個世紀70年代的「718」配套工程項目,從1973年開始我國陸續從法國宇航局引進了14架SA-321「超黃蜂」直升機,到了後來「超黃蜂」直升機不但圓滿完成「718」工程的配屬任務,還在部分直升機上加裝了反潛設備,成為了艦載反潛直升機,這也是我國最早的反潛直升機。而解放軍對「超黃蜂」直升機的性能也非常滿意,隨後就開始了仿製工作,這便是後來的直-8系列直升機。雖然說當時存在艱苦條件和經費不足等多種原因,但是在中國軍工的艱苦努力下終於在1989年正式定型了國產直-8直升機,同時也填補了我國在該領域的多項空白。雖然說直-8早在1989年就設計定型了,但是出去近幾年的直-18和AC-313以及中期的直-8F外,產量非常的小,究其原因有很多方面,主要原因就是由於直-8的價格高、性能差、維護保養苦難且昂貴、部件供應也存在問題,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直-8在國內的定位一直有問題,比如早期的海軍驅護艦隻能搭載直-9或者卡-28系列,根本沒有那麼大地方來存放龐大的直-8,而陸軍更加偏向於性價比更高的米-8、米-17系列,所以造成直-8的基本型產量很少。
到了2004年,為了達到高原飛行能力,我國在直-8基本型的基礎上通過換裝加拿大的PT6B-67A發動機,代替了原先可靠性較低的渦軸6A發動機,改裝成功了直-8F直升機。直-8F直升機相對於基本型可靠性有了極大的增強,並且由於換裝的發動機比渦軸6A的功率提高了30%,使得直-8F直升機的性能也有了顯著的增強,而直-8F直升機總算是獲得了解放軍的認可,開始進行了大批量的生產和裝備,基本上在直-18服役以前,我軍裝備的直-8直升機大部分都是直-8F這個型號。
到了2010年,我們中國通過對直-8的機體氣動外形,內部航電設備,旋翼槳葉進行了大幅度的改進,研製出了民用型的AC-313直升機,也就是直-18的原型。AC-313直升機通過大幅度改進使得其整體性能已經接近這個噸位的國際主流水平,而其中改進最重要的一項就是換裝了多產大功率的渦軸發動機,使得直-18外部調運能力達到了5噸,航程達到了1000公裡,可以搭載國產3.8噸的超輕型155毫米榴彈炮在青藏高原上進行遠程機動,這個意義是非凡的。不過目前關於直-18發動機是何種型號也是眾說紛紜,目前主要是兩種看法,第一個就是國產仿製版本的PT6B-67C發動機,另外一個就是魔改的渦軸-6C發動機,不過無論是哪種發動機,就目前來說這個發動機可以幫助直-18達到了EH-101的性能,在就是這個發動機已經可以大批量的生產,而不至於再像以前那樣受制於人,這是關鍵所在。
從上個世紀的「超黃蜂」到直-8直升機,再到後來的直-8F,一直到現在的直-18直升機,一路走來一路魔改,估計法國人自己都沒有想到,我們中國軍工在這個上個世紀60年代老舊直升機的基礎上,魔改出如今無論外形和性能都不輸EH-101的產品出來,估計能和他媲美的只有我們中國的轟-6系列了。(馬卡洛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