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黨和國家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新思想要「學」更要「用」,要理解其精神實質和核心要義,把新思想「學進去」,更要結合工作實際,將新思想「用出來」,學用結合才能綻放新思想的光芒、發揮新思想的力量,真正做到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推動工作。
新南海公眾號開闢「學用新思想 筆談千字文」欄目,旨在聚焦南海局職責和海洋自然資源管理面臨新形勢、新問題,為推進南海區海洋自然資源管理工作提供新視野、新思維,給大家提供交流學用心得的平臺,以期進一步深化對新思想的學習、理解和把握,不斷提升海洋自然資源管理的質量和水平。歡迎南海局幹部職工和廣大讀者交流投稿。
今天推薦的文章來自南海規劃與環境研究院工程師 曹豔——
國內國際雙循環新發展格局背景下
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路徑思考
當前逆全球化思潮致使貿易受制,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國內經濟結構亟待轉型升級,世界正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是黨中央根據國內國際形勢發展變化應勢而謀、因勢而動、順勢而為的戰略決策。作為我國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撐,海洋經濟是對外開放的重要載體,是國家經濟安全的重要保障,也是未來發展的戰略空間。海洋經濟作為高度外向型的經濟類型,受國內國際形勢影響大,「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提出對下一步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對「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內涵的認識
國內國際循環二者缺一不可,這是形成「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關鍵。一方面,要著力打通制約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的大循環梗阻,培育形成強大國內市場,通過提升國內大循環水平更好促進國際循環。另一方面,要使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更好聯通,更好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通過國際循環更好促進國內大循環。
海洋經濟在構建新發展格局中的重要作用
近年來面對複雜多變的國內外形勢,我國海洋經濟規模持續擴大,2019年全國海洋生產總值超過8.9萬億,十年間翻了一番。海洋經濟「引擎」作用持續發力,海洋生產總值比上年增長6.2%,高於國內生產總值0.1個百分點,海洋經濟對國民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9.1%,拉動國民經濟增長0.6個百分點。海洋生產總值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近20年連續保持在9%左右,佔沿海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連續3年穩步上升,2019年超17%。隨著海洋經濟總量穩步提高,海洋經濟結構持續優化,產業發展水平繼續提高,內生動力持續增強,海洋經濟發展質量穩步提升,海洋經濟在新發展格局下將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一是海洋經濟屬於區域戰略建設的重要內容。
2018年11月發布的《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建立更加有效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的意見》提出「建立區域戰略統籌機制」,其中推動陸海統籌發展是重要內容之一。此外,中央相繼提出了「一帶一路」倡議和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海南自由貿易港等區域發展戰略,均對發展海洋經濟進行專章部署。由此可見國家重大區域戰略的實施需要以海洋為載體,海洋經濟是區域戰略建設的重要內容。
二是海洋經濟對民生改善的貢獻日益增強。
產品保障方面,海洋漁業穩步增長,養殖捕撈結構持續優化,質量效益不斷提升,為社會提供了豐富的水產品。能源供給和保障方面,以渤海海域發現大型油氣田為例,探明超千億方天然氣地質儲量、超億方凝析油地質儲量,可供百萬人口城市的居民使用上百年。生活便利度提高方面,如港珠澳大橋全線貫通,220千伏珠海疊泉輸變電工程海底電力隧道全線貫通。生活品質提升方面,郵輪旅遊呈回暖態勢,2019年全國郵輪碼頭出入境旅客近413萬人次,從2019年5月起,連續8個月降幅呈現收窄趨勢。
三是海洋經濟重大項目刺激新的經濟增長點。
當前沿海地區的重大項目、戰略性新興產業均向海洋要空間、要資源。以廣東為例,2019年國家重大戰略涉海項目埃克森美孚惠州化工綜合體、中廣核廣東太平嶺核電廠一期工程的落地將帶動化工能源行業上下遊產業鏈條式發展;廣東省批覆5宗海上風電項目,總裝機容量190萬千瓦,海上風電步入大型化、規模化、集中化發展軌道。此外,海域油氣和天然氣水合物(可燃冰)等能源開發利用潛力極大,可直接或間接帶動相關產業跳躍式發展。
四是海洋經濟成為對外開放的重要載體。
中國已經形成高度依賴海洋的外向型經濟形態和大進大出、兩頭在海的基本格局,隨著經濟社會的進一步發展和全面對外開放,這種經濟形態和格局將長期存在並不斷深化。目前海洋已經成為各國經濟資源流動的重要通道,發展藍色經濟,加強海上合作,有助於各國通過穩定資源流動進一步促進經濟結構的轉型與發展,形成互利互補型的一體化發展模式。此外,海上合作是「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的核心內容。目前我國在常態化合作平臺搭建、海洋可持續發展、海洋經濟科技國際合作、重大國際議程磋商和互信互利理念傳播等方面取得長足進展,促進了我國實現高水平的對外開放。
面對當前國際需求乏力、風險加大的新形勢,海洋經濟可充分發揮作為國內國際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重要支撐作用,在此背景下,海洋經濟的發展路徑宜從海洋的供給側和海洋的需求側著手協同發力,即:一方面,加強海洋經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保證要素供給、結構供給與科技創新供給;另一方面,推進海洋經濟需求側管理,不斷開發投資需求、消費需求和淨出口需求。
(一)加快海洋經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以海洋經濟要素效率的優化為核心,以科技創新為突破口,以海洋區域空間結構的優化、海洋產業結構的優化為支撐,提高海洋經濟全要素生產率水平,實現海洋經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重點支持開展「卡脖子」海洋關鍵技術聯合攻關,努力提升科技在海洋產業發展中的支撐和引領作用。加快推進海洋領域重大科技基礎設施、交叉研究平臺和前沿學科建設,著力提升基礎研究水平。強化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創新體制。積極融入全球海洋科技創新分工體系,制定和實施具有全球或區域競爭力的人才政策,吸引海洋領域高端人才就業。建立促進海洋科技創新的激勵機制,制定完善海洋科技財稅激勵政策,完善海洋科技創新評價與考核體系,加強涉海智慧財產權保護。
明晰海洋經濟載體平臺「港口-園區-城市-海岸帶-近海-深海」的空間等級體系。整合優化港口資源,打造布局合理、分工明確、功能完善、運作高效的世界級港口群。以園區為紐帶,加快海洋產業集聚發展,建設一批特色鮮明的海洋經濟創新示範園區。打造若干具有競爭力的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整合區域要素結構,培育具有區域比較優勢和競爭力的海洋特色產業。優化海岸帶布局,加強海洋資源要素集中集約利用。大力開發海洋可再生能源,加大海洋礦產資源、油氣資源勘探和開採力度,保障深水航道航行安全。拓展深遠海空間,大力發展深海技術,參與公海資源勘查利用,發展深海產業,推進深遠海領域國際交流合作。
堅持創新驅動,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海洋產業體系,培育處於全球海洋產業鏈高端、引領海洋經濟發展方向的先進海洋經濟產業集群。鞏固海洋漁業、海洋交通運輸業、海洋旅遊業等方面的傳統優勢,進一步夯實傳統優勢產業在海洋經濟發展中的基礎地位。加快培育海洋藥物與生物製品、海洋裝備製造、海水淡化與綜合利用、海洋新能源、海洋新材料等產業,加快形成一批海洋戰略性新興支柱產業,打造一批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高地和戰略平臺。推進服務業標準化和品牌建設,重點培育和發展一批規模大、實力強的服務企業。
(二)推進海洋經濟需求側管理
通過有效的海洋經濟需求側管理,實現海洋經濟增長的適度擴張,確保海洋經濟有序健康運行,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營造寬鬆的經濟環境。同時,完善海洋領域消費環境,提升海洋產品和服務,促進消費升級,使得新消費需求得以有效釋放。提升海洋領域投資效率,刺激和營造較大的產品或服務供給空間。拓展國際藍色經濟合作,改善外貿結構,實現更高水平的對外開放。
在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情況下,以海洋電子信息、濱海旅遊、海洋文化等領域消費新熱點、新模式為主要內容的消費升級及其牽引的產業發展新亮點層出不窮,成為支撐海洋經濟平穩發展的重要動力源。促進涉海領域消費升級,可通過改造提升海洋傳統產業,提高海洋產品功效、性能、適用性、可靠性和外觀設計水平入手,全方位提高消費品質量,促進涉海領域消費升級。以技術創新推動產品創新,更好滿足智能化、個性化、時尚化消費需求。著力培育新興服務業態,重點發展郵輪旅遊、海洋信息數位化等新業態。鼓勵和引導涉海企業加快產品服務升級。鼓勵涉海企業加強質量品牌建設。
圍繞國家重大戰略、海洋新興產業、涉海基礎設施、重點沿海區域加大政府投資力度。創新支持海洋經濟發展的財政制度、辦法,構建穩定有序的滾動投入新機制,切實增強海洋產業發展的支撐力。推動航運金融發展,加快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投貸聯動等模式在海洋領域的規範推廣,積極發揮各類基金對於海洋經濟發展的支持作用。有效改善海洋領域投資環境,降低民間投資成本,刺激民間投資的積極性。健全投融資服務體系,搭建海洋產業投融資公共服務平臺。完善涉海領域投融資機制,改進和加強海洋經濟發展金融服務,推動海洋經濟向質量效益型轉變。
積極與各國和國際組織在海洋領域構建開放包容、具體務實、互利共贏的藍色夥伴關係,進一步開拓合作領域。加強海外港口合作,推進港口互聯互通,建立通暢安全高效的海上運輸、物流、商貿大通道,促進資金、技術、資源、人才等生產要素合理流動。加強藍色夥伴關係城市網絡建設,構建海洋產業聯盟,共建海外藍色經濟產業園區。打造國際海洋科技合作的平臺,加強海洋科技創新合作。加強資源共享,將合作向更廣空間邁進,有助於我國實現更高水平的對外開放。
曹豔,女,南海規劃與環境研究院工程師,區域經濟學專業。目前主要從事海洋經濟、區域經濟、統計調查核算等領域的研究。近年來作為技術骨幹參與廣東省海洋經濟運行監測與評估系統建設項目,負責完成了自然資源部南海局第一次全國海洋經濟調查任務,主持完成了《粵港澳大灣區藍色經濟發展研究》《南海區海洋經濟發展研究報告》《南海區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趨勢研究》《南沙區海洋經濟產業發展規劃》《市級海洋生產總值核算技術方法研究》等省部級海洋社科研究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