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時悲觀,防止崩塌 | 關於未來,這是一篇治癒的小文章

2021-02-28 看見心理

新年剛過不久,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覺察到這個變化,我們和身邊人越來越少談論對未來的暢想

在去年新冠疫情的打擊下,內卷、過勞死、自殺等尖銳的社會矛盾被激發出來,我們普遍陷入一種習得性無助的低迷裡,不斷降低對生活的期待。與其篤定地寫下新一年的flag,承受未來變數所導致的挫敗和無力。不如回歸到觸手可及的現實中來,反而更有安全感。

就像叔本華所言:「不想太過悲慘的話,最保險的方法就是不要期望能很開心。」

但在這種「降低期待」的態度背後,真的只是一種甘願避世的悲觀嗎?它真的能夠慰藉我們對不確定性的焦慮嗎?世界什麼時候會好起來?

談及「不對生活抱太大期待」,很容易聯想到日本的一種現象:低欲望。在國內,則是佛系、頹廢、喪、糊弄學等流行的青年文化。

日本經歷泡沫經濟危機之後,整個國家的經濟持續低迷,不論個人怎麼努力都很難獲得職務和薪資的上調,即使漲薪,也只是用以更長的工作時間做交易。

 

因此日本年輕人普遍喪失了對金錢、地位等世俗成功的欲望和追求,更願意過上一種「窮充」——貧窮但充實開心、心靈滿足的生活。

比起「我要出人頭地」這類不切實際的幻想,年輕人更願意當一個回家啃老、在家裡蹲的「廢物」,以「廢物」自嘲的背後,是面對高壓生活下升騰出的一種無力感的戲謔。但在心理學上針對年輕人的「廢物說」有另一種解讀:理直氣壯地承認自己是廢物,是饋贈自己「安全感」的一種途徑。浙江大學心理學教授陳海賢在《幸福課:不完美人生的解答書》中寫道:

承認廢物的人,意味著將所有的不堪、缺陷都納入意料之中,就不必再為任何不完美的事情而羞愧。

這樣反而更能夠毫無負擔、理直氣壯地去做自己想做的事,不再擔心是否能做成了。

就像李誕以「人間不值得」的姿態去面對這個世界,但凡遇到一點微小的值得,都能夠換取充盈的快樂。而在哲學上,對於這類悲觀消極的人生態度,還提到另一種目的:反抗的必要。丹尼爾·克萊恩在《每當我找到生命的意義,它就又變了》裡寫道:

哲學的悲觀主義,

並不單單是一種對生活的沮喪態度,

而是對進步這個概念的駁斥。

這句話的意思是,人們選擇悲觀避世的態度,目的是為了反抗世俗社會強加或者誘惑於個體身上的價值、追求和選擇,是為了抵抗「只允許社會存在正能量、只能進步不能落後,只能更高更快更強」的各種意識形態。因為房價日趨高升、社會上升通道狹窄的現實,讓人們意識到並不是單靠個人努力和拼命工作就能夠去抗衡的,曾經鼓舞人心的「進步敘事」,也被視為製造焦慮、蠱惑人淪為資本剝削的話術了。但相比起日本青年走極端的「就地躺平」,西方社會對「個體對抗意識形態」的寬容,我們社會的人比較溫和、實際和中庸,儒家文化所推崇的建功立業等思想依然深深刻在在我們的文化脈絡裡。面對充滿不確定性的未來時,我們更趨向於「蟄伏」和「等待」,我們抱持著「但行好事,莫問前程」的信念。心理學上將這類人稱為防禦性悲觀主義者,它處於盲目樂觀與怨天尤人這兩個極端的中間。美國心理學教授朱莉·諾勒姆曾研究過防禦性悲觀主義者的特點,發現他們會下意識將焦慮變成一種動力。這與"有壓力就會有動力",常被用來鼓勵人們背後的道理如出一轍。因為我們是一個格外有耐力和韌性的民族,既不會被過度悲觀的境遇所困擾,也不願意掐滅心中燃起的成功之火。通過不斷調整自己的期待,以蟄伏的姿態去面對迷霧重重的未來,也不失為一種智慧。然而,陷入這種「降低期待」的人,往往並不能獲得慰藉,反而會被內疚和焦慮進一步折磨。從小,我們便被父母和老師教導著向第一名、好學生看齊,到了職場上要向業績第一、行業精英看齊,要以高標準去要求自己,要不斷挖掘自己的潛能。如果我們降低了對自己的期待,則會被同齡人拋棄,被正在加速前進的社會所拋棄。事實真的是這樣嗎?換個角度去看,「降低期待」並非由失敗者所代言,反而還體現了人類智慧的靈活。一方面,「降低期待」是潛意識為了保護我們的自尊、自戀而製造出來的防禦性策略。在面對充滿不確定性的未來時,降低自身的姿態,對現實保持謙卑的平視,既不耽於對個人能力的膨脹式幻想裡,也不會選擇性地忽視遠方的危機。另一方面,收回對未來期待的目光,投注到現在的生活裡,也是我們重新思考生活意義在何處,靈魂該在哪裡歸位的契機。有個熱搜話題#生活感是如何流失的#引起了打工人的共鳴,遺憾每天都在為了更好的生活而忙碌,但生活感卻日漸消弭。大家幾乎都在拼命工作、分身乏術,顛倒了一日三餐,永遠吃不到溫熱的飯,中午剛點的外賣,到了晚上才有時間去拿。而到了周末,卻也只想報復性地睡覺,再也沒有跟朋友爬山、野餐和露營等擁抱自然的欲求了。針對這種現象,牛津大學人類學教授項飆在《把自己作為方法》一書中,把中國人比喻成——一群蜂鳥振動翅膀懸在空中。
懸浮是什麼意思呢?就是不對當下做深刻的思考,一切現在發生的事情都是為了未來某一目標。好在,2020年發生的一切,不僅是對我們的一次衝擊,同時也是一次緩衝,把一個個加速前進、懸浮的個體剎停。意識到一直以來追求的目標和理想,並不能真正地激勵我們,還可能阻礙我們珍惜附近的生活。就像年初的熱門電影《心靈奇旅》所傳遞出來的樸素信念:一個勁地追逐夢想,追尋一個目標,會阻擋我們去看見、去走入更真切的生活;而沒有理想的人也不應當被歧視,也別傷心,因為生活本身,生命本身,也有價值所在。每當自然災害、戰爭糾紛,或者背棄了我們對人性信念的社會惡性事件發生時,總有人會出來叩問一句:世界什麼時候會變好?比如面對病毒肆虐的時候,我們寄希望於醫護人員身上,儘快研製出疫苗,徹底打敗新冠病毒。但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主任高福表示,新冠肺炎或將成為全球或局部地區長期流行的傳染性疾病,而且世界各地的病毒變異仍在發生。這些始料未及的狀況,讓大家都識相地不再對未來保有太多樂觀。但前幾天,有一條特別的熱搜吸引了我的注意:#賣的不是氣球,是對生活的希望#點進去,是那些在充滿戰亂、貧窮和饑荒的第三世界裡向童真的孩子兜售氣球的人,五顏六色的氣球,象徵著每一個不願對世界,對人性失望的執拗的靈魂。它背後沒有刻意的營銷,卻擊潰了人心最脆弱的地方,釋放了最質樸的力量。世界在下沉,不論你是躺平也好、抵抗也好、蟄伏也好,都不要掩飾自己向好、向善的想法。就像那些在第三世界兜售氣球的商人,面對自身生活的貧瘠,他們既不怨恨,也不自棄,而是坦誠地接受。更令人淚目的是,他們還選擇成為那個為他人保留、創造新的希望的角色。願我們皆能成為,看過世界的陰暗面,卻依舊以澄明的心境去對待一切的人。作者:感覺的蜉蝣 / 責編:陳沉沉 / 值班編輯:蘇小菲本文首發【看見心理】。累了,就來看見心理。這裡是由知名心理諮詢師武志紅創立的心理平臺,提供專業心理內容與服務。

[1] 項飆. 把自己作為方法[M]. 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20

[2] 大前研一. 低欲望社會[M]. 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8

[3] 陳海賢. 幸福課:不完美人生的解答書[M]. 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7

[4] 丹尼爾·克萊恩. 每當我找到生命的意義,它就又變了[M]. 北京: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5

相關焦點

  • 對未來悲觀失去信心?來看治癒的小短文吧,適當解壓,許願未來
    尼採曾有言:「唯有悲觀淨化而成的樂觀,才是真正的樂觀。」每當我們步入一個全新的環境,總會在興奮之餘又不免生出許多的煩惱,如果不能適當的排遣,積累起來很可能就會影響我們平時的生活狀態,感到對未來的迷茫和悲觀。
  • 治癒酒後頭痛小絕招
    事實證明,這種頭痛並不是不可醫治的,有幾種方法可以治癒你。不過,也有少數人是不能被治癒的,生活對於他們來說就可能不僅僅是不能喝葡萄酒的痛苦了。 治癒紅葡萄酒頭痛小絕招我希望你會在關於眾多紅葡萄酒引發頭痛的文章中發現這篇文章,因為在這裡有機會治癒你的頭痛問題,你只需要做以下3件事就能治癒喝紅葡萄酒引發的頭痛問題了。
  • 關於迷茫,這是一篇讓你豁然開朗的文章
    看完記得領取文末福利哦作者 | Lachel來源 | L先生說好像這段時間,不少人都在經歷著一些有點難熬的日子
  • 一篇關於過年的文章,寫出了許多人的心裡話
    在我的老家這是難得的全村人可以團聚的日子,大人小孩在這一天都特別高興。記得當學生的那些歲月裡,每年寒假結束,老師都要我們寫一篇關於年的文章,年年如此,歲歲這樣,這個話題毫無新意,雖然每次寫得都不一樣,是因為根本不記得上年寫了什麼。
  • 關於百度,這是一篇很意識流寫法的文章
    但這個文的效果顯然是反向的,我的視野裡,已經看到好幾篇討伐百度的超過十萬加的文章。其中有一篇,還是預覽性質的。這是我第二次看到預覽版有十萬加訪問的文章。上一次,一樣和百度有關,是猛烈批評百度貼吧事件的,公號顧的IDEA那篇「百度老賊」。我的一個微信朋友說,這可見有多少人在恨百度。科技圈流言說,百度此前分管貼吧的王湛被開除。
  • 這是一篇關於程序在線升級的乾貨文章!
    這是網上看到的一篇關於程序在線升級的乾貨文章,轉與大家一起學習。
  • 關於新生寶寶,媽媽常見的20個疑問,看完這一篇全明白了
    導讀:關於新生寶寶,媽媽常見的20個疑問,看完這一篇全明白了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關於新生寶寶,媽媽常見的20個疑問,看完這一篇全明白了!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用營銷號文章生成器生成的關於美國留學的文章
    前一段時間,看到一個有趣的工具,就是營銷號文章生成器,好奇心的驅使下,試著用這個生成器生成了關於美國留學的文章,看看這個工具能寫出什麼樣的好文章。輸入關鍵詞:美國留學,去美國留學,去美國上大學。但事實就是這樣,小編也感到非常驚訝。  這就是關於美國留學去美國留學的事情了,大家有什麼想法呢,歡迎在評論區告訴小編一起討論哦!第二組詞:美國本科申請,去美國讀本科,在美國上本科文章如下:美國本科申請去美國讀本科是怎麼回事呢?
  • 精讀筆記 | Pessimism v progress 悲觀對陣進步
    今天給大家講一篇精讀文章的節選害 我在共學群講得實在太細所以只能放一段兒比較短的段落不然篇幅會很長(驕傲得莫名其妙· 正文+譯文 ·The New York Times sums up the encroaching gloom
  • 如何找到一篇文章的「主旨」
    基本上,這是在一篇文章、一本書或其他非虛構類作品中反覆出現的主題。術語主要思想通常與信息性的、非虛構的文本聯繫在一起,比如報紙文章。大意是告訴讀者文章的段落、文章或其他部分要講的是什麼。然而,每一句話都是關於如何做一個派。這就是這一段的主要思想。就像段落有中心思想一樣,段落的構建是為了形成文章的中心思想。有時,文章的中心思想會在第一段或第二段闡述。通常,它是含蓄的,意思是大部分的段落是關於一個特定的主題。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對於寫一篇文章的總結是很重要的。
  • 這是一篇關於腎結石疾病全解析的科普文章!
    原標題:這是一篇關於腎結石疾病全解析的科普文章! 「 哎呦~我的腎吶! 」 小李捂著肚子嚎叫著來到了醫院,怎麼回事呢?經過一系列檢查,原來是腎結石了!
  • 這是一篇關於父愛母愛的文章,不要讓心裡總是有後悔兩字
    大家好我是小編,首先感謝大家能在百忙之中,點開小編的這一篇文章,小編今天以父愛和母愛為標題來寫一篇文章,希望大家能夠喜歡,好了小編廢話不多說開始今天的內容。有的時候,我會想起小時候的我,那個時候的我就想一條小尾巴,整天的跟在他們的身後晃悠,但更多的還是追隨。有的時候吧,我更像一個父母他們身上的包袱,沉甸甸的,裡邊裝滿了這樣那樣的東西,但時不時也能讓他們從中找到一絲的驚喜。漸漸的,我習慣了時刻被父母寵溺關愛的這種感覺,習慣了他們對我無微不至的照顧,一切都慢慢變得平淡。
  • 關於網際網路人的職業發展+成長,這可能是最好的一篇文章
    而有點意外的是,這些問題中,有接近一半都與「網際網路人如何進行職業規劃」或「看不清自己的職業成長路徑」有關,例如——因此,我們決定在今天給大家推送一篇三節課聯合創始人黃有璨最早發布於2018年1月2日的文章,原題為《2018,寫給每一個焦慮迷茫著的網際網路人》,在我們看來,這篇文章幾乎可以回答絕大多數有關於網際網路人職業發展和職業成長的問題。
  • 傅明論文被曝抄襲 抄襲比例比人設崩塌的翟天臨還高
    大家好,很高興大家能來欣賞小編的文章,看完文章之後,如果大家有什麼意見,歡迎留言評論哦!傅明論文被曝抄襲 抄襲比例比人設崩塌的翟天臨還高
  • 默音:作為小說家,我對文字的未來是悲觀的
    她說:「我對文字的未來是比較悲觀的。」以下是三明治與默音的對談。而且因為大家現在看到的文章順序跟我的寫作順序不一樣,比如說那些人物兒時的回憶,我可能很早就寫好了,所以對我來說,我很早就知道他小時候是個什麼樣的人。但對讀者來說,是先看到小說裡這個人物成人時的樣子,然後才慢慢發現他的過去。三明治:你去年寫了一篇名為《尾隨者》的小說,我覺得那篇小說的設計也很巧妙,裡面主人公的職業恰好也是公眾號編輯。你對這個群體是更有興趣去書寫和關注嗎?
  • 一篇關於家庭教育的文章
    這過程也的確是凝聚著我們做父母的一番心血。這其中也有不少困惑。下面我來談談我們家庭的一些教育理念和心得。,最是要緊,將來成就大聖大賢大英豪大豪傑,或者是成就一個大奸大盜小竊偷兒,都在這家庭教育四個字上分別出來」。
  • 這是一篇月經帖
    來月經了(所以真的是一篇「月經帖」啊),於是想把之前寫的關於月經的內容整理一下。
  • 美國專家對美國經濟悲觀:美國可能會金融崩潰、經濟崩潰
    美國媒體發表了一篇文章,原題是:美國經濟能抵禦新冠病毒嗎?文章最後得出的結論是悲觀的,美國面臨各種危機,美國網友看法也不樂觀。文章說,冠狀病毒大流行首先是一場健康危機,但它也產生了深刻的經濟影響。美國2月份的失業率為3.5%。
  • 這不是一篇八卦的文章,這是關於周杰倫的勵志文字!
    記住,記住,記住,重要的事情說三遍,這不是一篇八卦的文章,這是關於周杰倫的勵志文字。百度上的他是周杰倫(Jay Chou),1979年1月18日出生於臺灣省新北市,華語男歌手、詞曲創作人、演員、MV及電影導演、編劇及製作人。
  • 能治癒嗎?
    一、橋本甲狀腺炎是否無法治癒? 橋本甲狀腺炎是一種特異性自身免疫病,它的發生是由於甲狀腺自身免疫功能異常導致的。 二、橋本氏甲狀腺炎會惡變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