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城市因水而活
因水而興
因水而美
近年來,為了凸顯城市生態文明景觀,挖掘歷史文明源泉,真正將歷史、文化因水而「活」起來、「動」起來,我市圍繞環城水系進行水文化主題建設,逐步形成景觀優美、生態良好、文化豐富的水生態環境。如今,環城水系已成為呼和浩特市重要的生態廊道和園林景觀帶。人們行走在水系慢道之上,總會情不自禁地放慢腳步,靜下心來,享受沿路的風景;總會自然而然的愛護這裡的一草一木,心儀一池的清水。
多部門聯防聯控 共治汙水外溢點
這兩天,行走在內蒙古日報社附近的大橋上,心細的市民會發現橋南河段, 供排水搶修人員正在進場作業,一問才知,是市河長辦、市環城水系綠化管理處、市供排水有限責任公司等部門齊聚於此,共治汙水外溢點,除臭味、去綠藻,讓這段河流美麗如初。
搶修人員搶修管網
在現場,記者看到,搶修人員正操作挖掘機挖掘一處汙水管網破損點,不多時,隨著泥土的深挖,一股股汙水湧出,一個汙水外溢點顯現出來,其他工作人員立刻分頭行動,清除雜物,搶修漏點。正在現場指揮作業的市供排水有限責任公司排水管網養護分公司排水管網設施維護二所所長李金順介紹, 去年冬天,市環城水系綠化管理處巡河時發現這處河段水體變臭,而且,設在附近的汙水泵站來水量增加,經技術人員勘查發現汙水管道破損,汙水外溢該河段,但因氣候原因,無法施工。今年,在完成雨水、汙水管網分離作業的基礎上,開始對這段水系進行搶修。「在進場作業期間,我們發現多個汙水管道外溢點,有的作業難度較大。為此,我們在及時向上級部門匯報工作的同時,推進搶修進度,力爭早日完工。」
施工現場,市水務局河湖科負責人劉建華補充道,雨季臨近,市河長辦要求各旗縣區河長辦、環城水系綠化管理處加大巡河排查力度,一旦發現汙水外溢現象,或發現相關工程出現破損等問題,一定要及時修復。
消除黑臭水體 營造親水近水環境
按照我市河湖長制工作要求,市環城水系綠化管理處既是環城河44公裡河道段的養管單位,又是協助市園林建設服務中心進行巡河的單位。東河、小黑河(其中園二路橋至牛角橋段於2017年8月8日移交賽罕區政府管理)、扎達蓋河、烏裡沙河,都屬於這個管理處養管片區。
自接管後,該綠化管理處對重要節點、重要地段進行諸如修剪整形樹木、平整場地、提升改造等方面的精細化養管,努力 「從綠變美、從美變雅」。今年,通過政府採購引進水體養護公司,採用生物防治和人工打撈相結合的方法,對水質較差、易形成黑臭的水域進行養護治理,有效抑制水體內藍藻、綠藻、水綿等有害水生植物,大幅降低黑臭風險。針對斜坡岸區域,有計劃沿坡岸綠地栽植吊牽牛、五葉地錦等攀緣植物,使河道護堤綠起來;對立坡岸區域,運用廢舊戧杆打造木質駁岸,栽植荷花、千屈菜等水生植物;水面寬闊區域,建造浮島綠化,通過栽植水生景觀花卉,使水面景觀美起來,既有效解決河道「三面光」問題,又能提高水體自淨能力。力爭全面消除黑臭水體,讓管轄區域水清岸綠,在營造良好的親水、近水環境中發揮園林人應盡的職責與義務。
首次啟用船挖機 水陸自由行
在玉泉區雲中路大橋段,記者看到河道內水流潺潺,靠北的一處河槽內,一臺「挖土機」正一鏟一鏟挖運淤泥。猛一看,這臺「挖土機」與平常所見的挖土機並無兩樣,但它如何能下水作業?同行的市環城水系玉泉管理隊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這是「船挖」,今年首次用於環城水系清淤工作,可以水陸兩棲作業。如果普通挖掘機,會直接陷入淤泥,無法作業,只能先截水、改水道、排乾水,再蒸發剩餘水分,晾乾河槽,才能進場清淤,前前後後,準備時間就需要一個月。而「船挖」,前期工作全部省掉,可直接進河槽,水陸自由行,從雲中路到巴彥橋兩公裡的清淤工作,它一個半月就能完成任務。
「船挖」正在河槽內作業
從三月中旬開始,市環城水系綠化管理處對賽罕段、玉泉段、西河段陸續清淤,淨化河槽,減少異味。目前,賽罕段已清淤完畢,注入淨水,微風拂面,波光粼粼,甚是好看。
【來源:呼和浩特日報】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