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下的人才多了,城市才能進步
最近被中小學的學區劃分刷屏了,但比這個還有意義的是的大事是多所大學在濱海新區落戶——核工業大學、濱海大學和火箭軍大學。
過去在經濟快速發展階段,工廠、企業等要素對經濟發展影響大。現如今,當經濟發展進入到轉型升級新階段後,科技、人才的作用日益凸顯,並且關乎城市的未來。引進一所大學可比引進一條高鐵、引進一家500強企業要聰明的多,高明的多,眼光長遠的多。
以人工智慧產業為例,賽迪顧問發布《中國人工智慧城市發展白皮書》,通過對近40個人工智慧重點城市進行評價,發布了中國人工智慧城市十強。高校林立的北京、上海、杭州、深圳和武漢位居前五。
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數量是衡量一座城市科創實力的重要體現。第一財經統計發現,高教力量強、擁有名校的城市,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往往更為靠前。在中西部地區中,高企數量超過2000家的共有6個城市,這6個城市都坐擁名校,擁有較為雄厚的科教力量,其中武漢以3527家位居榜首。
作為中部地區的中心城市,武漢坐擁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在校研究生數量僅次於京滬,位居全國第三,近年來武漢東湖高新區快速發展,併集聚了幾十家上市公司,成為我國上市公司最為密集的區域之一。
中西部其他城市都與之有較大距離。高教實力較為薄弱的省會城市,如鄭州、南昌等,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與前述六城的差距比較大。
這其中,鄭州雖然是中西部五個GDP過萬億的城市之一,也是中西部五個國家中心城市之一,但從科教資源上看,鄭州是7個城市中高教實力最弱的,整個河南省的211大學僅鄭州大學一所。
重慶、長沙、西安、合肥都處於2000家的梯隊。這四個城市也剛好都是科教力量比較雄厚的城市,比如西安擁有西安交大、西北工業大學、西北大學等名校,重慶則有西南大學、重慶大學等實力高校,長沙坐擁國防科技大學、中南大學、湖南大學等名校。
在這六個城市之外,中西部其他城市都與之有較大距離。比如,高教實力較為薄弱的南昌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與前述六城的差距就比較大。
江西也只有一所211大學——南昌大學,排名還跌出前100,雖有食品科學與工程學科被評為A等級,在全國出類拔萃,但該學科也是該校B-等級以上的獨苗,實力斷層非常嚴重。
曾經南昌大學是輝煌的,後來在全國高校院系調整中,南昌大學部分學科、專業調整至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中山大學、湖南大學等14所高校,便日落西山。江西境內的江西師大、江西理工、江西農大、南昌航空、華東交大等在全國範圍內寂寂無名成了江西高教的切膚之痛
城市與高校共生共融
在當前經濟進入到創新引領階段後,科教力量對經濟發展的作用日益凸顯,各地對高教、科技的重視提升到一個新高度,城市與大學之間,進入到相互成就、共生共融的階段。
正是由於高教資源對一座城市的作用越來越大。即便是高校資源較為薄弱的城市,如深圳、蘇州等,當前也在積極引進高校,補足高教短板。其中,作為最缺大學的重點城市,深圳已經吸引了北大、哈工大等一大批名校在當地設立校區。以哈工大為例,目前哈工大深圳校區的錄取分數已經超過了哈爾濱本部,深圳的城市平臺效應十分凸顯。
此外,深圳計劃未來10年投入1500億元,集中資源辦更多高水平大學,力爭到2025年高校數量達到20所左右、在校生超過25萬人,成為高等教育強市之一。
網紅大學校長鄭強教授也說過哪裡有好的大學,哪裡就是原始創新的誕生地。中國未來城市的核心競爭力與其所在地的大學質量和數量密切相關。超一流大學是傑出人才的培養池,高端人才的吸引盆,高端科技的發源地。
如同矽谷能夠成為世界頂尖的高科技聚集區,這與其當地的知名大學聚集密不可分,矽谷區域擁有美國頂尖大學的作為科研力量依託,包括史丹福大學、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聖塔克拉拉大學,還包括加州大學系統的其它幾所大學。
從某種意義上說,未來北京的發展是國內其他城市不可企及的,北京擁有38所部委直屬高校,比其他一線城市所擁有的部委直屬高校的總和還要多(排名二三的分別是上海10所、武漢10所)。
說到北京的科教扎堆,不得不提「中關村」也是所謂的中國矽谷。是我國科教智力和人才資源最密集的區域,擁有以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為代表的高等院校58所,以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為代表的國家(市)科研院所213家。中關村GDP佔北京的比重已達20%。
高校扎堆的城市,未來註定會崛起
目前中國現有的五大國家中心城市:北京、上海、廣州、天津、重慶;目前正在建設的國家中心城市:成都、武漢、鄭州、西安;以及未來有希望入選的國家中心城市:瀋陽、青島、南京、杭州、廈門、深圳。
這些中心城市的地位幾乎與中國知名高校所在地區與數量驚人的重合。或許你說這是巧合,其實這哪裡是巧合,青年優秀人才正是城市未來發展的根本動力,知名高校扎堆與國家中心城市建設本來就是相互依存的。
比如,福建省會福州,卻比不過廈門的影響,如果廈門市沒有廈門大學、集美大學,或許這座城市也不會有那麼強的文化魅力。
山東省會是濟南,但青島名氣最響。不僅僅是因為靠海近,還與這座城市裡所擁有的大學息息相關,中國海洋大學、中國石油大學、青島大學等等高校。
據了解青島目前高等教育機構數量超過了50所,目前還有16所正在推進,在這方面青島是明智的。
在重視高等教育方面,近些年杭州較為明智。除了近些年名氣響亮「西湖大學」「湖畔大學」等民辦大學外,杭州市在大學城建設方面的投入一點不比其他城市差。
在杭州下沙區建設的高教園區已經全面建成投入使用,已經入駐了中國計量大學、浙江理工大學、杭州電子科技大學、浙江工商大學、杭州師範大學、浙江財經大學、浙江傳媒學院、浙江水利水電學等15所高校的師生總數達到30萬人。
以上海松江大學城為例,別的不論,就以百姓最為關心的經濟,松江大學城擁有7所高校,在校大學生規模在10萬左右,每個大學可以形成2萬左右的輻射圈,帶動周邊的就業人數遠超10萬人,每一位在校工作的老師都至少要帶兩個家屬在此地生活,每人每天的消費都是可統計的,粗略估算每年直接經濟貢獻巨大,至少為地方財政增加20億以上。
漸漸的圍繞大學建設有數個附屬中小學、附屬科技園區、附屬產業園區、附屬家屬園區、附屬文創園區、附屬旅遊園區等等,衍生出來的文化、經濟價值不可估量。不得不說當年松江區政府引進松江大學城是明智之舉,松江大學城的建設給上海松江帶來的整體城市形象升級「功不可沒」。毫無疑問,松江大學城註定將成為松江區的核心。
此外,萬眾矚目「千年大計」的雄安新區剛剛成立不久,教育部就開始統籌整合教育資源,加大高等院校的疏解力度,為雄安的長遠發展注入持久動力。目前已有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北京師範大學、北京理工大學、北京郵電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傳媒大學、北京體育大學、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林業大學等數十所高校相繼表態,將積極參與雄安新區建設。
擁有一所好的大學,關乎一座城市生活的品味,關乎一個地區人民的尊嚴。無論是哪個城市,都在傾力打造屬於自己的大學名片,要知道一所大學所吸引而來的不僅僅是高精尖高素質的青年人才,還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城市的文化底蘊、生態環境、建築美學、國際影響力。
我現在招聘時,面試的畢業生大多都是科技大學(泰達校區)、濱海職業學院,或是南開大學(濱海學院),我希望將來能有更多濱海本地大學的學生留在濱海。更希望濱海再建更多的大學。個人覺得海洋高新區,那麼多的高新企業完全可以再建一所大學或者引進高校設立校區。
——大學對於城市的影響是超乎想像的,能夠成功引進大學城的地區是幸運的,讓我們拭目以待吧,未來這些大學城都將成為一座城市、一個區域的核心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