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的朋友們,一起來看下最近身邊發生了什麼新鮮事兒~~
1、想去海口旅遊,海口附近有什麼好玩的地方?
推薦馮唐綠園、美孝村等美麗鄉村,充滿了鄉村風情,風景如畫,各具特色,還有當地的特色美食,也非常適合全家遊。海口的瓊崖一大會址等紅色歷史景區,充滿了歷史感。此外,海口火山口國家地質公園,見證著海口億萬年發展歷史。可以去海口騎樓老街:主要分布於海口市區的得勝沙路、文明東路、中山路、博愛路、長堤路等幾條老街區,其最古老的建築四牌樓始建於南宋,已有700多年歷史。海口是我國最南端海南省的省會,位於海南島最北端,是著名的旅遊勝地,也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被譽為老海口的保護神。是必去的景點之一。海口這個地方確實有很多好玩的,比如說在這個海邊就有很多的沙灘。我根據自己的經驗推薦一些景區景點吧。其次是白沙門生態公園,那裡和西海岸差不多,但整體還是比不上西海岸,海水有點混沌。個人推薦去五公祠:國家3A級景區,又名「海南第一樓」。免費景點就很多了,給大家推薦:西秀海灘、假日海灘、萬綠園、騎樓老街、海南省博物館。海口的騎樓老街,十分典型的南洋風格建築,是海口與東南亞地區往來的見證,這裡聚集了海口的特色小吃、特色文化商品,值得一去。
2、蘇軾暮年時一首詩,筆墨灑脫飄逸,情感熾熱綿長
人到暮年,身體衰弱,雖然記憶力減退,依然喜歡懷念往事。北宋大文豪蘇軾也有類似的感覺,晚年他被貶海南,明知自己已經無法回到故鄉,於是在此安心生活,還時刻關心當地百姓的疾苦。這首詩是赴廉州途中,離儋耳過澄邁時所作。蘇軾在海南島曾寫過許多詩作,稱為「海外詩」,這標誌著他文學上的最高成就。蘇軾很崇拜陶潛的文學,從55歲以後就開始次韻寫和陶詩。在海南生活中也寫了不少詩文,成為本時期有代表性的作品。蘇軾在海南生活了三年後,即將返回,一時百感交集。起句真情流露,「餘生欲老海南村」。帝,指當時的徽宗皇帝。這裡借天地喻朝廷,借招魂喻招還。後兩句抒發詩人的心情,「杳杳天低鶻沒處,青山一髮是中原。」杳杳,深暗幽遠的樣子;青山一髮:指山脈連綿細如髮絲一般。宋朝不殺文官,但當時執政的是蘇軾的昔日好友章淳,他很不想看見蘇軾回來。全詩起落變化,顯示了詩人開闔自如的大手筆,也表現了蘇軾對人生磨難所持的樂觀態度。此時蘇軾身邊已沒有親人,父母早已去世,兩任妻子王弗、王閏之也先後病逝,而陪伴他25年之久的侍妾朝雲也離開他仙去。
3、海口市人口最多的區,因機場而得名,海口市美蘭區
這裡地處海島第一大河流南渡江的入海口,是海口市的舊城中心,海口市最早的街道、村莊、商埠、商業區都孕育形成於境內,早在兩宋時就已經是商舟所聚之處。美蘭區地處海南省海口市東北部,她東連文昌市、南接瓊山區、西鄰龍華區、北濱瓊州海峽,她是海南省委、省政府所在地,她是海口市4個區中人口最多區,有海南大學、海南師範大學、瓊臺師範學院、海口經濟學院、海南科技職業大學等院校。總面積581平方公裡,人口70.9萬,區人民政府駐地白龍街道振興路。區因境內有海口美蘭國際機場而得名。1950年設振東街道辦事處,同年12月屬海口市第一區和第三區。1955年6月,撤銷海口市第一區,將下轄8個街道並為振東、博愛兩個街道辦事處;第三區人民政府改名為海口市郊區公所。1981年6月,立新區復稱振東區,東方紅區復稱博愛區。2002年10月,撤銷振東區,設海口市美蘭區。海口美蘭國際機場位於靈山鎮境內,距市區直線距離15公裡,進場公路東連瓊文公路、西連海榆東線,是中國國內首家擁有離島免稅店的機場,可通達105個國內外城市。
4、《灌籃高手》牧紳一畢業,阿神成隊長,帶領海南完成15連冠的霸業
海南牧紳一畢業後,他們是否還能延續神話?灌籃高手的發展年,可以說是最精彩的,因為很多球隊都有特別大的變化,有些球隊的低硫柱都走人了,他們完成了高中學業,從而向大學時代挑戰了,最令人可惜的是牧紳一,他已經是高三的學生,可以說是最後一年在海南打球了,我們都知道海南全靠牧紳一的維持,他們才走向了今天,甚至有漫迷說,沒有牧紳一的海南是沒有靈魂,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牧紳一畢業之後,海南在發展年其實更強了,在阿神的帶領下,海南完成了15連冠的霸業,下面一起來分析下吧!其實一開始阿牧就敏銳地覺察到,現在的湘北已經具有超越海南的潛質,並且高砂和自己的離隊會使海南失去身體優勢,而作為一個中鋒神宗一郎總是在外線投球,為了能和以後的中鋒對抗,並加強海南內線的實力,阿牧在暑假給神宗一郎進行了秘密的身體特訓。湘北再次輸給了海南,就這樣神宗一郎帶領著的海南完成了神奈川縣15連冠的霸業,阿神再次蟬聯最佳得分手,沒有牧紳一的海南,依舊是王者,不過阿神如果也離開的話,海南恐怕要失去冠軍的稱號了。
5、看古老的製鹽工藝—海南探訪千年古鹽田
儋州千年古鹽田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歷史,這是我國早期的日曬製鹽點之一,如今依然保留完好。鹽田村緊鄰大海,海邊鋪滿了大小不一的石槽,頗為壯觀。這裡是我國至今保留最完好的原始日曬製鹽方式的古鹽場。鹽田村仍有30多戶鹽工,每天都在這片鹽田上沿襲著1200多年來的古老方式勞作。要想看到工人生產的過程,一般需在早上和傍晚時間。鹽田總面積700多畝,大小石槽總數達6800多槽。石槽全是就地取材,由海邊天然火山巖石製作而成。製鹽過程是用經過太陽曬乾的海灘泥土澆上海水過濾,製成含高鹽分的滷水,再將滷水倒在石槽內,讓烈日曝曬成鹽。景點外面有特色食品鹽焗雞、鹽焗蛋,吃起來別有一番風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