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7年以前,說唱還是處於Underground的狀態,作為極小眾的樂種,它一沒平臺,二沒資金,三沒有機會走到社會大眾前。
然而2017年,隨著《中國有嘻哈》這個節目被吳亦凡成功帶出圈,從freestyle到skr,吳亦凡作為先鋒,真正起到了嘻哈知識大科普的意義,真正地讓說唱音樂走大了普羅大眾的身邊,將地下音樂帶到了地上。
在這個時代,青年人都在打破常規,突破自我,而充分迎合年輕人需求,慣有著battle習慣的說唱,也自然而然走到了潮流的前端。
不管在什麼時代,我們似乎都有一種共識,就是不同於主流文化的小眾文化,以及小眾文化所代表的「特立獨行」,這些就是酷的一種。
然而這很容易讓一些青年人走進誤區——凡是主流的,我必定反對,凡是大眾喜聞樂見的,我必定遠離。
然而認真想想,這樣真的就是酷嗎?小眾就是酷嗎?
這樣的酷是多麼的脆弱啊,一旦這個小眾文化逐漸被大眾接受,那麼就是這個文化已死,後面才了解喜歡的人,都是跟風狗。
尤其是現在,越來越多的說唱綜藝節目開始如雨後春筍般湧現,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對說唱感興趣,說唱逐漸從地下開始走到地上,而那些還沒有搞清楚「酷」是什麼的人,卻開始嚷著:「說唱已死,這些節目都不real」。
恕我直言,那些叫囂著:」因為綜藝節目才喜歡說唱的,都是跟風狗「的人,其實本質上是因為他們心中根本沒有酷的標準,只是一味地將反叛和小眾作為酷的標準。
『酷』是一個外來詞,是對「cool」的巧譯。它可以各種各樣的名稱存在著,有時候是「前衛」,有時候是「先鋒」,有時候則是「硬核」。
『酷』它可以分裂出各種各樣的符號與元素,因為它不是一種單一表現形式或是一種趨勢,它是一種獨立自由的精神,一種反抗精神。
而說唱為什麼讓青年人覺得酷呢?
追溯回說唱音樂的歷史,分析說唱背後的歷史人文,在那個時代背景下,說唱所表達,傳遞的一種情感特質—— Keep Real,它更符合當代年輕人迫切想要表達自己的情感需求。
沒有刻意煽情,拐彎抹角,也沒有矯揉造作,無病呻吟,說唱音樂追求簡單直白,向聽眾傳遞著Peace&Love。
Rapper們肆意的用青春表達自己,理想、苦悶、煩惱、喜愛都付諸於音樂中。
所以說唱的酷,是它敢於率真表達自我觀點和態度的精神內核,是他們狂熱地愛著這項街頭文化。
而不是因為他小眾文化,不是因為他是地下音樂,不是因為他聽眾少,這些外在印象。
當一個純粹的地下文化走到地上後,勢必是需要去適應去迎合地上的規則。
當說唱站在聚光燈前,走到大眾面前,必然會引起各種不同類型的關注與聚焦。
對於真正的說唱愛好者和剛剛了解說唱這個文化的年輕人來說,說唱這個文化正處於地下文化和地上規則的融合階段,老炮和新粉之間的關注點自然會無法達成一致。
可是,仔細想想,這些新粉,不就是老炮們最初的模樣嗎?
那個因為好奇心驅使,亦或是頭腦一熱,就愛上了說唱的小青年。
歸根到底,不管是從地下就開始喜歡說唱的人,還是因為一些節目才關注說唱的人,其實大家都不過是一群志趣相同的說唱愛好者。
我們無須太過苛責那些因為節目才關注說唱的人,畢竟說唱在中國還很年輕,說唱文化的發展融合還需要一段時間,我們不妨給他們一點時間,也給說唱一點時間。
時間是發展的坐標軸,那些僅僅停留在一時熱度而聚攏上來的人早晚會被時間的洪流所篩選掉,而真正熱愛說唱這個文化的人卻不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