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我們一般的設想,孩子去哪個國家讀中學,一般都會留在那個國家繼續讀大學深造。但對於在德國文理中學留學的中國學生來說,他們擁有靈活多樣的選擇。
因為,德國高中畢業的ABITUR文憑不僅可以申請德國大學,也可以申請其他國家的大學,比較熱門的有英國、美國、法國、瑞士等。根據我們的了解,這幾年有不少中國學生考取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有的被牛津大學、劍橋大學、帝國理工錄取,還有的遠渡重洋,去了美國東海岸高校。
當然,這部分學生只是少數,約佔全部中國留學生的1/5弱。他們之所以離開德國,其核心目的還是追求更好或者更適合自己的教育路徑。這裡面主要包括兩類人群:
德國高中沒有復讀的說法,每個學生一生只有一次ABITUR考生的機會,所以大家都格外珍惜,爭取考出好成績。
如果ABITUR分數在1.0-1.3之間,留在德國上大學的學生如果不讀醫藥專業,往往會覺得有浪費之嫌。因為在德國讀醫是頂尖高分學生的「特權」,但並不是所有尖子生都適合醫學方向。
以前曾有1.0分考生讀了醫學院,但後來發現自己實在不感興趣,只得轉換專業,白白損失一年時間。所以有的不願讀醫的學霸傾向於瞄準那些國際排名勝過慕尼黑工大或者慕尼黑大學的院校,比如同樣位於德語區的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
該校是德國境外最受中國學子歡迎的大學之一。主要原因有四:
l 該學校在國際上聲譽非常好,QS世界排名一般在前十之內,教學質量一流。
l 學校本科專業絕大多數為德語授課,對德國ABITUR文憑的認可度非常高,但對中國大陸的錄取不太友好,幾乎沒有中國高中畢業生直接入讀本科。
l 從地理位置上看,該校距離德國非常近,公共運輸便利。
l 瑞士消費高昂,但蘇黎世聯邦理工學費很接地氣,每年1500瑞郎的學費和15000瑞郎的生活費,遠低於同等級別的英美高校。
德國文理中學非常重視英語學習。英語作為第一外語,也是很多課程的授課語言。比如巴登州的某文理中學,9年級的生物、10年級的歷史均用英語講課。中國留學生在高中畢業時一般都會達到英語和德語的高級水平(C2級別)。
如果學生意向的專業以英文授課見長,如商科、計算機、設計等,而德國境內的本科專業英授課程無法滿足他們的需求時,他們就願意「再留學」,到英語國家就讀。在經濟條件許可的情況下,由於地理距離、政治因素等影響,這部分同學去往英國居多,美國較少。
或許有的人說,既然大學定位於別國,為什麼不一開始就讓孩子在該國讀中學?省得周折麻煩,孩子也能深入了解當地文化和環境,更易融入。
其實,這裡面也有幾種考慮:
【競爭度】中國是留學生輸出大國,英美等老牌留學目的國往往人滿為患,競爭激烈。相形之下,德國由於有語言準入的門檻(德語B2以上),留學德國高中的中國孩子較少,每個班級往往只有一人,更有利於快速適應當地教育模式。
【經濟性】與英美、瑞士等地的私立高中相比,德國私立文理中學的收費適中,一年3-4萬歐元的費用在城市中產家庭的承受範圍之內,況且這裡的教育質量過硬,更是凸顯性價比的優勢。
【成長性】很多學生在留學之初(9、10年級階段)尚未明確自己的治學生涯規劃。他們正處於成長期,有很強的可塑性,真正的學習能力、興趣特長可能要在高中的最後兩年才體現出來。所以即便同學們初入德國的時候把德國大學作為自己的目標,但也存在靈活調整的可能。
【適應性】適應能力是留學生的必備技能。大多數情況下,留學生的中學與大學所在地是不同的,學生均需面臨生活環境、學習方式、自我管理和人際關係的調整。對很多人來說,在德國讀大學與其他國家讀大學在適應性方面的區別並不大,他們並不覺得這是一種「折騰」。
從某種程度上說,留學是在探究人生的可能性。從德國高中直升德國大學、乃至讀至德國碩士博士是可以預見的求學方式,這種「從一而終」的做法既省錢又省心。
但如果想謀取更為豐富的學習閱歷、體驗不同的教育方式、結識更為多元的優秀人群,輾轉第三國留學不失為挑戰自我的有益舉措。這部分學生大多獨立性強,有自己的主見和清晰的判斷,喜歡在「闖蕩」中實現別人所不具備的價值。
曾有一個中國男生,中學就讀於德國南部的拜仁,本科在瑞士,碩士在瑞典,而博士的時候申請到歐盟瑪麗居裡的項目,又回到德國。他這一圈留學可謂見多識廣,獲益匪淺。「一直在路上,始終在前進」就是他的座右銘。
總之,無論在哪兒學習,希望每個人的道路都不是一眼看到底的平淡無奇,以此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