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強文化認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2021-02-19 國家民委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中華民族是一個命運共同體,多次強調要「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黨的十九大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寫入黨章,成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實現中國夢新徵程上的共同意志和根本遵循。「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我們黨新時代民族工作的重大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為新時代進一步維護國家統一、促進民族團結指明了實踐方向。加強中華民族大團結,長遠和根本的是增強文化認同,建設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增強文化認同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路徑。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文化基礎:各民族共創中華文化

我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在5000多年文明發展史上,曾有許多民族在中國歷史舞臺亮相,他們共同開拓了廣袤的中國疆域,共同發展了繁榮的中國經濟,共同創造了燦爛的中華文化。今天的56個民族,就是中國古代這眾多民族經過誕育、分化、交融而成。作為文化的傳承者,他們在不斷創新豐富本民族文化的同時,也塑造了中華文化多元與一體相統一、共性與個性相統一的結構特徵。這些存在於中華大地上的民族,各有其發展的歷史與文化,這是中華民族的多元性體現。同時,他們又有著長期在統一國家中共同發展、不可分割的聯繫,從而最終自覺地聯合成不可分割的整體,這是中華民族的一體性體現。可以說,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是中國各民族在歷史演進中共同推動形成的。在這個多元一體格局中,一體包含多元,多元組成一體,一體離不開多元,多元也離不開一體,一體是主線和方向,多元是要素和動力,兩者辯證統一。

中華文化亦是如此。中華文化的多元性源於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核心特徵。存在於中華大地上的56個民族,在分布上交錯散居,文化上兼收並蓄,經濟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親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誰也離不開誰的多元一體格局。我國幅員遼闊、民族眾多,不同的自然和社會環境,創造出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作為民族的靈魂,優秀民族文化凝聚著民族共同思想,規範著民族生存行為。在我國,各民族都對中華文化的形成和發展作出了貢獻。

同時,各民族文化在長期交流互動中,逐步凝聚成具有深層相通性的共同價值取向。這種共同性,使中華文化超越了地方和民族局限,成為一個獲得全體中國人認同的歷史文化大傳統。正是出於對中華文化的認可、贊同與歸屬,中華民族的多元一體格局才得以鞏固和確立,才能夠成為不同民族凝心聚力的精神動力。

幾千年來,我國各民族在文化上一直處於相互影響、相互吸收、相互借鑑的互動交融狀態,它們共同構築了中華文化的歷史基石。豐富多彩、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交相輝映,共同形成了中華文化精彩紛呈的多樣性和蓬勃綿延的生命力,使得中華文化呈現出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特徵。在中華文化多元一體特徵下,各民族優秀文化都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要素。

不同民族間的交往交流交融是歷史發展的大趨勢,同時也是中華民族發展的必然要求。作為命運共同體,各民族只有將本民族的前途命運同中華民族的前途命運緊密相連,才能有發展的前景和希望。各民族之間要交往交流交融,要手足相親、守望相助,在尊重差異、包容多樣中,把維護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作為各民族的最高利益。文化的繁榮發展亦是如此。中華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者,是民族共性與民族個性相統一的多元一體文化,中華文化由各民族共同創造、共同發展、共同享有,這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文化基礎。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對文明交流互鑑發表重要講話,作出重要論斷。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鑑而豐富。文明交流互鑑,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和世界和平發展的重要動力。文明是文化的內在價值,文化是文明的外在形式。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中國大地上文明的交流互鑑從未停止,中華文明始終在兼收並蓄中繼承、創新、發展。文明交流互鑑是中華文明存續發展的動力,也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文化機制。

文明交流互鑑有幾個前提:文明是平等的。人類各種文明在價值上是平等的,都各有千秋。同時,文明也是多樣的。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類文明多樣性賦予這個世界奼紫嫣紅的色彩,多樣帶來交流,交流孕育融合,融合產生進步。可以說,人類文明的多樣性是文明交流互鑑的動力來源,也同樣是文化交流互鑑的根源。

我國各民族都對中華文化的形成和發展作出了貢獻。進一步推動包括各民族文化在內的中華文化整體發展,必須推動各民族文化交流互鑑。推動各民族文化交流互鑑,必須明確其中包含著的三個遞進層面:

文明的發展演進本身就不是一個同步進行、千篇一律的過程。在不同的發展條件下、在不同的歷史階段,儘管不同文化彰顯出了各自的優勢,也展現出了自身的不足,但其在價值上的平等是毋庸置疑的。文化發展程度的不平衡是由人類文明發展的客觀不平衡性所決定的。任何文化成果都是人類勞動實踐的產物,都值得被珍惜和尊重。中國共產黨一貫堅持民族平等,把它作為處理國內民族問題的一項基本原則。各民族不僅在法律上、在國家政治生活領域實行平等,而且在經濟、文化、教育、語言文字、風俗習慣、宗教信仰等一切社會生活領域都完全平等。堅持文化平等原則,承認文化間的平等與各種文化所存在的價值,尊重一切文化發展成果,這是推動各民族文化交流互鑑的重要前提。

文化是一個民族、一個群體的集體記憶,其存在的價值在於它對人類文明的貢獻。正是由於不同文化間的交流互鑑,才推動了人類文明的整體進步。習近平主席在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暨國際儒學聯合會第五屆會員大會開幕會上的講話中指出,歷史反覆證明,任何想用強制手段來解決文明差異的做法都不會成功,反而會給世界文明帶來災難。同理,文化交流的開展,也要以文化共存為前提。要理性看待文化差異的存在,尊重每一種文化的獨特性,堅持求同存異、取長補短。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樣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文明互鑑超越文明衝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越。」我們既要秉持多樣、平等、開放、包容的原則,用欣賞和學習的態度充分尊重和深入了解其他文化,更要對自身的文化有著清醒的自知與自信。1990年12月,在就「人的研究在中國——個人的經歷」主題進行演講時,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先生總結出了「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這一處理不同文化關係的十六字「箴言」。尊重本民族的文化,培育好、發展好本民族文化,這就是「各美其美」。承認文化的多樣性、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欣賞其他民族文化,這就是「美人之美」。在文化交流中,尊重差異、理解個性,不同文化和睦相處,共同促進世界文化的繁榮,共同推動人類文明的發展,這就是「美美與共,天下大同」。

文明交流互鑑,是在經濟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向縱深發展的今天,為不同文化之間如何相處這一全球共同關注的問題提出的「中國方案」。對於中華民族而言,建設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必須引導各民族樹立正確的文化觀,堅持文化平等的基本原則,普及文化多樣性的客觀事實並引導各族人民尊重這種多樣性,最終做到相互欣賞、相互學習,共同推動中華文化繁榮發展,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打牢思想基礎、凝聚精神動力。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文化路徑:增強中華文化認同

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文化認同是民族團結之根、民族和睦之魂,是最深層次的認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文化路徑,就是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增強各族群眾對中華文化的認同。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各族群眾的價值認同,以愛國主義精神為紐帶凝聚情感認同,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拓展實踐認同。

價值觀是文化中最基礎、最核心的部分,引導著人的日常行為方向,也從更深層次影響著人們的思維方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當代中國精神的集中體現,凝結著全體人民共同的價值追求,決定著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發展方向。作為各民族群眾價值觀「最大公約數」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增強各族群眾對中華文化認同的價值基礎,也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價值基石。因此,必須把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凝魂聚氣、強基固本的基礎工程,作為一項根本任務,切實抓緊抓好。

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關鍵在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為人們的精神追求、外化為人們的自覺行動。要通過教育引導、輿論宣傳、文化薰陶、實踐養成、制度保障等手段,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全體中國人民的共同價值追求和精神支柱。要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範,結合時代要求繼承創新,讓中華文化展現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採。

無論在哪個國家,愛國主義始終體現著人們對國家的歷史認同與情感認同,是凝聚民族情感的內生力量。這種認同感,使得社會個體主動將個人命運與國家命運相關聯。在社會主義中國,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必須堅持愛國主義和社會主義相統一。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一種能將中華民族堅定團結在一起的重要精神力量,它來源於對祖國悠久歷史和深厚文化的理解與接受,圍繞民族富強、人民幸福而發展,它不僅僅是一種情感心理和政治意識,更是一種具有約束力的道德義務和行為準則。

2015年12月3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中強調,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必須維護祖國統一和民族團結。在新的時代條件下,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必須把維護祖國統一和民族團結作為重要著力點和落腳點。國家利益作為人民共同的根本利益,與每個社會成員利益直接相連。自發自覺地關心國家前途命運,盡所能地為國家獨立完整與繁榮興盛貢獻力量,這是社會主義條件下愛國主義價值觀的道德約束。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必須尊重和傳承中華民族歷史和文化。對祖國悠久歷史、深厚文化的理解和接受,是人們愛國主義情感培育和發展的重要條件。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就是要對各族人民進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引導人們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旗幟鮮明地反對任何分裂行為,增強各族群眾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

少數民族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當前市場經濟大背景下,少數民族文化面臨體量小、抵禦市場經濟衝擊能力弱、非物質文化遺產流失嚴重等問題。弘揚和保護各民族傳統文化,要去粗取精、推陳出新,努力實現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在對中華文化發展走向的把握中,習近平總書記對繼承和弘揚中華傳統文化進行了全面論述。2014年2月24日,他在主持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體學習時指出,「要處理好繼承和創造性發展的關係,重點做好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所謂創造性轉化,就是要根據時代特點和時代要求,針對傳統文化中那些至今還有借鑑價值的部分,對其內涵和陳舊的表現形式予以改造,挖掘其中所蘊含的內容精髓、核心理念,結合時代條件,賦予符合時代要求的新內涵和新表達形式,充分彰顯與時俱進的品質。所謂創新性發展,就是按照新時代任務要求,對傳統文化的內涵予以拓展、補充和完善,汲取一切優秀文明成果的有益養分,實現傳統文化與現實文化的相融相通,做到擇善而從、兼容並蓄,最終達到增強其影響力和感召力的目的。

在統一多民族的中國,各民族對中華文化的認同與對本民族文化的認同是並行不悖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中華文明代代積累的寶貴成果,不僅對中國的社會發展產生過深刻影響,而且對人類文明進步作出了重大貢獻。因此,從中華傳統文化中提取和轉化的智慧啟迪與精神力量,不僅能助力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還能通過推動中華文化的整理、開發和創新,把繼承傳統優秀文化又弘揚時代精神、立足本國又面向世界的當代中華文化創新成果傳播出去,使得中華文明同各國人民創造的多彩文明一道,為人類提供正確的精神指引。這也正是推動各民族文化走向世界、走向未來、走向現代化,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更深遠意義。

(作者單位: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相關焦點

  • 增強「五個認同」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增強「五個認同」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2020-12-09 18:5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丁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文化路徑
    黨的十九大創造性地提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並將其寫入黨章,開闢了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中國化的新境界,為做好新時代民族工作指明了方向。文化認同是民族團結的根脈。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需要增強各族群眾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構築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中華文化之所以綿延千年,自成一體而文脈不絕,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在起作用。
  •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讓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高校根深葉茂
    自治區各高校堅持民族團結進步教育與日常教育教學工作緊密結合,通過教學和各類主題教育活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讓高校成為促進民族團結和維護邊疆穩固的重要陣地。布仁巴圖是內蒙古民族大學蒙醫藥學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
  • 關於徵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題文學作品的啟事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中華民族是一個命運共同體」,「加強中華民族大團結,長遠和根本的是增強文化認同,建設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積極培養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黨的十九大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寫入黨章,成為全黨和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意志和共同遵循。
  • 增進五個認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廣西實踐
    【壯美60年廣西統一戰線】增進「五個認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廣西實踐廣西是全國少數民族人口最多、壯族人口最集中聚居的自治區。1958年3月5日,廣西壯族自治區成立。各族人民對中國共產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對偉大祖國、對中華文化、對中華民族的認同不斷增強,成功探索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廣西實踐。
  •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教師節:立德育人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巴彥淖爾市臨河區金川學校美術教師伊樂貢:「文化認同是民族團結的根脈,我們要一脈相承,把各民族的美的元素融入到課堂中,讓學生們在這裡感受美,發現美,創造美,堅持中華民族一家親,共築中國夢。」鄂爾多斯市康巴什區第三小學教師杜煜亭:「烏蘭牧騎,本來在蒙古語裡是紅色幼苗的意思,讓孩子從音樂中,從小築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像一個團結友愛的大家庭一樣。」
  • 青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價值和意義
    因此,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價值和意義,就可以從整體和個體的雙重視角加以審視。與此同時,「鑄牢」本身也具有雙重性:既可以當動詞用,意味著成員彼此間互動交往趨於緊密的過程;又可以當名詞用,表示成員彼此間形成一種和合凝聚的狀態。所以,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價值和意義的把握,還需要關照過程與狀態的內在關聯。
  • 增強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今年5月11日至1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山西考察時再次強調:「要深入挖掘雲岡石窟蘊含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內涵,增強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需要不斷增強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打牢各族人民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的思想基礎、政治基礎、經濟基礎和社會基礎。廣西融水苗族自治縣民族中學女童班的學生在展示刺繡作品。
  • 學好用好國家通用語言文字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始終保持「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築中國夢」的生動局面,是保證各族人民共享中華民族新的光榮與夢想的思想基礎,更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力量源泉。從這個意義上講,內蒙古所有工作都應聚焦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增強「五個認同」,形成「建設亮麗內蒙古,共圓偉大中國夢」的強大力量。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是中國近代以來中華民族最偉大的夢想,各族人民擰成一股繩、團結如一人,是實現這一偉大目標的根本保證。
  • 自治區政府新聞辦召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新聞發布會​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新聞發布會發布詞自治區黨委統戰部副部長 阿拉坦敖其爾今天發布會的主題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呵護好模範自治區崇高榮譽」。這個主題既承載著習近平總書記對內蒙古的殷殷囑託,也體現著新時代民族工作的主線。國無魂不立,族無魂不聚。
  •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全面加強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 是實現...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全面加強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 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 2020-11-17 16: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專題培訓心得體會 | 市直屬單位
    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如果缺乏「身份意識」,沒有「民族認同」,必然四分五裂、一盤散沙。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強調:「全面貫徹黨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團結進步教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加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進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對於國家統一、民族團結具有重要意義。
  • 【Vet·微資訊】獸醫學院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培訓教育
    由學校黨委根據關於印發《內蒙古農業大學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培訓教育方案》的通知,啟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培訓,我院特制訂實施本次培訓教育的具體方案。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相關政策解讀講座進行中  本次講座的順利開展,增進了老師們對中華民族、中華文化的了解和認同,為我院教職工團結奮進、迎難而上,為完成各項目標任務打下了堅實基礎。  12月31日下午3:00,學校專家講師團於獸醫樓602會議室進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專題授課。
  • 【團課學習】「踐行守望相助理念,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題雲團課(總第六百六十七期)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推進民族團結和事業進步的重要途徑,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大學生是促進民族團結進步的重要力量,為了讓同學們深入了解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性,經濟管理繫於2021年2月19日舉辦了「踐行守望相助理念,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線上主題雲團課。
  • 我區大中小學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開學第一課」引起強烈反響
    帶領青年學生著力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更好地踐行守望相助理念,精心呵護「模範自治區」的崇高榮譽,以實際行動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奉獻青春力量。 通過深入學習開學第一課,對於我們進一步澄清模糊認識、糾正錯誤認識、統一思想認識非常及時必要,為堅定堅決、不折不扣落實推行國家統編教材使用和推廣普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工作打下了紮實的思想基礎。
  • 呼市第三十八中學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題黨日活動
    呼市第三十八中學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民族政策檔案文獻展為進一步加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近日,呼和浩特市第三十八中學黨總支組織全體黨員和部分高一年級學生來到內蒙古展覽館,開展主題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黨日活動,共同參觀了「黨的民族理論和民族政策檔案文獻展」。
  •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我市各中小學積極開展「三個離不開...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我市各中小學積極開展「三個離不開、五個認同、中華民族一家親」主題班會活動 2020-10-02 05: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中央民大「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通識課上線
    本報訊(記者 施劍松)日前,中央民族大學「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通識教育系列思政課程通過人民號、央視頻、學堂在線、B站、抖音、微信視頻號全網上線。
  • 秉承立德樹人初心,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第36個教師節昨天(9月10日)是第36個教師節,內蒙古廣大一線教育工作者表示,秉承立德樹人初心,牢記「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使命,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優秀人才作出新的更大貢獻鄂爾多斯市康巴什區第三小學音樂教師杜煜亭表示,要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融入到教學和校園文化活動中,堅定去做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傳播者、踐行者。
  • 班班多傑: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貫穿於教學科研之中丨建功立業...
    他以維護祖國統一、加強民族團結為著力點,把正確的政治方向、價值導向貫穿到教育教學科研全過程,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國家觀、歷史觀、民族觀、文化觀、宗教觀,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班班多傑在教學科研崗位辛勤耕耘了40餘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