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福州8月2日電(記者 胡美東)8月2日,南平市在建陽區舉辦「兩山」理論實踐與創新高峰論壇。此次論壇恰逢福建實施「生態省」戰略20周年,現場發布由中國工程院諮詢論證的《南平市生態文明治理現代化研究報告》,總結梳理綠色發展的南平實踐、南平經驗、南平模式,為生態資源富集後發地區回答好「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一時代命題提供地方樣本。
近年來,南平在全國首創「水美城市」建設,從最寶貴的水資源入手,解決培育新經濟激發新動能的問題,讓南平獨特豐富的水資源價值得以充分挖掘釋放,從而打造出因水而美、因美而富、因富而文明的水美城市。
治理為先,打造水美生態
一是整治水環境。南平市堅持把水生態修復和水環境治理作為基礎性工程,積極推動水流域整治、水汙染治理。開展畜禽養殖汙染集中整治,全市累計拆除生豬養殖場11445家,削減生豬401.7萬頭,重點區域延平區原來20條劣Ⅴ類流域全面消除;治理城鄉汙水,開展農村生活汙水垃圾治理三年行動,所有縣(市、區)均建有汙水處理廠,全市近一半的行政村完成汙水處理設施建設;實施城市防洪排澇工程、中小流域治理、山洪災害系統建設工程三大類44個項目,完成投資24億元。
二是管護水資源。堅決落實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建立水資源管理考核機制;大力推進節水型社會建設,實行計劃用水定額管理,提高水質和水資源利用率;加強水質監測,在跨縣(市、區)和鄉鎮之間河流斷面、河流交叉口等重要河段,設立63個水質監測點,對水質進行實時監測;發揮地方立法作用,頒布實施《河岸生態地保護辦法》《飲用水源保護區管理辦法》《城市園林綠化管理辦法》等水資源管理地方法規,以法治良序保障良好水生態。
三是提升水景觀。建立河岸生態景觀提升機制,加快劃分河道岸線、生態保護藍線,因地制宜改造硬質堤岸,建設柔性生態堤岸,提升濱河地段面貌。
項目帶動,建設水美城市
一是規劃引領。建立「大師引領、專家PK、社會評價、綜合決策」多元參與的規劃編制機制,工程設計選擇兩院院士或獲得國際、國家級獎項的優秀設計師作為主創,邀請天津規劃院、華東水電勘測設計院等國內一流規劃設計單位參與項目規劃設計,並有效銜接水流域治理與防洪、排澇、給排水、航運、海綿城市、市政設施、景觀風貌、產業發展等專項規劃,形成多規融合的頂層設計。
二是項目推動。堅持市場化運作,高質高效推進項目建設,首期在10個縣(市、區)和2個省級開發區謀劃實施了12個總投資300.45億元的「水美城市」項目,並推動向水美鄉村、全域水美延伸,源源不斷策劃生成項目,完善城市公共基礎配套設施,打造產業融合載體。現已累計完成項目投資187.16億元。
三是要素保障。強化市級統籌、合力推進,堅持全市「一盤棋」,建立「1+N」工作模式,促進從水利工程單一功能到多功能發展,從單一部門資源投入向多部門資源融合轉變;整合捆綁涉水政策配套資金,採用PPP或EPC模式建設,引進社會資本參與項目建設和運營;通過多元化投入,以新增土地投入項目建設,形成長期持續有效投資拉動。
創新模式,發展水美經濟
著力打造一批親水旅遊、臨水康養、涉水製造、濱水體育等新業態,將「單純自然產品」的水資源向富有經濟價值屬性的水美經濟模式轉變。今年以來,從七大綠色產業中挖掘、培育150多個水美經濟項目,總投資達400多億元。
一是從「居」突破。打造「看得見山、望得見水」的濱河生態地產發展模式,吸引了德懋堂、體育小鎮等一批優質項目落戶南平,拓展城市框架,為居民提供優質生活空間,實現城市顏值、產業價值、民生福祉的「三提升」。
二是從「遊」拓展。建設水利風景區31個,12個「水」景區被評為國家A級景區;開發濱水休閒遊、城市觀光遊、水上夜遊、體育健身遊等一批旅遊新產品,滿足遊客多樣化需求;打造文旅綜合體等新業態,如崇陽溪旅遊景觀帶承辦國際賽事,有效帶動了全市文旅產業經濟發展。
三是從「文」提升。將自身歷史文化與自然山水、生態水利相結合,進一步挖掘厚重的文化底蘊,融入朱子文化、武夷茶文化等特色文化資源,如武夷山馬場洲溼地公園項目,用微型園林景觀,闡述朱熹與武夷山的「活水」文化淵源。
四是從「商」集聚。通過岸上岸下共同治理、建設,配套提升,將黃金水道打造成「城市客廳」;利用豐富優質的水資源,引進礦泉水生產企業5家,其中年產100萬噸的農夫山泉天然水項目落戶武夷山,引進總投資20億元的澤匯現代漁業產業園項目,做活「水文章」;藉助舉辦全國郊野釣魚大賽、中國龍舟公開賽總決賽等活動,探索走出一條「水美賽事」的特色發展路子。
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專家認為南平「水美城市」建設是新時代推進綠色發展和城市建設的創新舉措,是建設美麗中國的生動實踐。據悉,國家水利部正以南平為樣板,編制《「水美城市」建設規劃導則》,為全國推廣制定標準,並將水美鄉村列入水利部2020年工作要點。
來源:中國日報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