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 於揚 李玉坤
「這跟我們平常耳濡目染的教育密不可分,當時一聽說報名去革命老區,大家的積極性都很高,一上午就報了200多人,但是名額有限,我們也只好分批安排去革命老區參加社會實踐。」9月8日下午,周口師範學院團委書記楊甜甜向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揭秘」大學生社會實踐為何選擇去革命老區進行社會實踐。
2018年以來,周口師範學院每年暑期的社會實踐中,都安排有去紅色革命老區的項目,每次都會出現大學生爭相報名的情況。幾年來,同學們的足跡走過了井岡山、延安以及省內的信陽、濮陽、周口等地的革命老區。如今,赴革命老區參加社會實踐接受紅色教育,已經成為該校的一面旗幟。
為什麼要到革命老區參加實踐?
「那是我們心之嚮往的地方。」9月8日下午,周口師範學院政法學院大三學生元攀宇、常源、張晨茜異口同聲地說。大二暑假,他們一起參加社會實踐,選擇奔赴延安、南泥灣、梁家河等革命老區。
關於延安的紅色基因,從小就印在他們的骨子裡。至今,元攀宇清晰地記得中學課本裡《回延安》的內容,「幾回回夢裡回延安,雙手摟定寶塔山。千聲萬聲呼喚你——母親延安就在這裡!」
到了大學後,學校開展的紅色教育更加豐富多彩。每年「一二九」、「五四」紀念日,周口師範學院團委都會組織紅歌賽、紅詩賽,通過多種形式讓學生們學習感受革命老區所傳承的精神。三位大學生記得,2019年的五四青年節期間,他們參加紅歌賽的曲目就是《延安頌》,因此,當年暑假,他們毫無猶豫而且爭先恐後報名去了延安。
「去之前和去之後的感受真的變化很大,以前對楊家嶺、棗園、南泥灣的了解停留在書本上、電影裡,真正去了之後才發現革命老區帶來的那種震撼,直擊心靈。那種家國情懷的責任感、使命感非常強烈,回來後我就寫了入黨申請書,我覺得我要向革命前輩那樣,光榮地加入中國共產黨,什麼事情都衝鋒在前。」周口師範學院學生常源說。
在同學們的記憶裡,當年的窯洞、七大會議舊址還有南泥灣的那些生產勞動工具,都讓他們印象深刻。在梁家河,他們還對習近平總書記曾經的住所難以忘懷。
「我們看到習總書記當年居住的簡陋條件後特別心酸,思緒難以平靜。我就認真思考應該從中學到些什麼,後來就發現從總書記身上學到了『腳踏實地』四個字。所以說作為當代大學生,有機會的話一定要去一次革命老區參加實踐,這對以後的成長很有幫助。」大學生張晨茜說。
大學生該如何傳承紅色基因?
2019年9月20日下午,周口師範學院5號樓報告廳,一場「實踐歸來話收穫」的宣講正在進行。來自全校各學院的數百名團學幹部聚集在這裡,聆聽實踐團隊講述紅色故事。
「一次延安行,一生延安情。從革命紀念館到學習書院,從楊家嶺舊址到梁家河,從寶塔山到壺口瀑布,從歷史文物到時代精神,我們被滿腔熱血奔赴延安的各地青年的紅色信仰所感動,被歷久彌新的延安精神吸引,如果說一定要去一次革命聖地,我想那就是延安。」飽含激情,慷慨激昂,當以主講人的身份站在臺上時,參加革命老區實踐活動的大學生常源依舊心潮澎湃。
從革命聖地回來後,根據周口師範學院黨委和團委的安排,實踐小分隊利用1個多月的課餘時間,開展多場宣講活動,主要講述他們在革命老區的實踐生活以及各自感悟。「我想,這樣的宣講,它的意義遠遠大於我們參加實踐活動的本身,傳承才是對革命精神最好的發揚。」學生張晨茜說。
周口師範學院團委書記楊甜甜告訴記者,不僅是通過宣講,他們還採取紅色微課堂的方式,利用新媒體平臺,築建紅色陣地,組織赴革命老區實踐團隊的骨幹力量和團學幹部錄製微團課,讓紅色基因在青年學生心中生根發芽。
「在今後的實踐活動中,我們還將安排赴革命老區的實踐活動,讓當代大學生牢記總書記關於『吃水不忘挖井人』『 不能忘記紅色政權是怎麼來的』諄諄教導,引導教育青年一代傳承紅色基因,牢記時代使命。」楊甜甜表示。
來源:大河客戶端 編輯:程永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