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身邊有這樣一群人,他們是「逆行者」,疫情面前挺身而出;他們是「守護者」,用生命守護生命;他們是「攀登者」,夜以繼日地攀登醫學高峰,他們是奮戰在醫療服務一線的白衣戰士。8月19日是第三個中國醫師節,在這個榮耀的日子裡,讓我們走近醫者,傾聽他們的心聲。
01.
張明(重症醫學科副主任醫師)
2020年初,新冠病毒的突襲給國家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面對疫情,我主動請纓參戰。2月14日受省衛健委及醫院委派,作為省派重症專家救治組成員進駐濰坊市新冠肺炎集中救治中心,當日即投入到確診患者的救治工作中。33天的時間裡,始終堅守在病房一線,對全市重症及危重症新冠肺炎確診患者實施精準、積極的救治,實現了患者零死亡,全部轉危為安,交出了一份滿意的「戰疫」答卷。作為一名ICU醫師,我和我的團隊每一天都在與死神較量。每一個細節都關乎生死,我們的責任和使命就是把患者從生死線上救回來,竭盡全力讓患者轉危為安。當好重症病人守護者,我自豪!
02.
高增豔(呼吸內科主治醫師、山東省第十批援助湖北醫療隊員)
2003年,非典襲來。正在讀高中的我跟同學們一起被隔離在學校,教室裡那臺電視機成為大家獲取非典最新消息的主要來源。記憶中最深刻的就是和同學們一起看新聞,當看到醫護人員毫無畏懼的堅守在一線、治病救人的場景時,教室裡靜悄悄,每個人都眼含熱淚。當時的我未曾想到,17年後我會成為自己所仰望的人——作為一名戰士,投入到戰勝新冠肺炎的戰爭當中。何其有幸,我能從事這份神聖的職業,這份職業讓我變得更加冷靜理智、認真嚴謹,讓我更加熱愛生活,敬畏每一個生命。我將繼續窮盡所學,恪守醫德,救死扶傷,守護人民健康。
03.
劉君玲(神經內一科副教授)
小時候,我最喜歡待在醫院的藥房中,那沁人心脾的中藥味、琳琅滿目的藥盒及一襲純潔剔透的白衣是我對醫院最初的美好體驗,我總是小心翼翼地好奇地觀察著那些五顏六色奇形怪狀的神奇的藥片,若能有幸幫舅媽找到病人需要的藥品,那是我最幸福的時刻,我仿佛看到了病人康復的笑臉。讓我對那一襲白衣有了更多眷戀的是11歲的那個春天,奶奶出現昏迷、肢體癱瘓,我至今仍記得全家人焦急的神情,又是那一一身身白衣,讓我感受到了醫學的神奇,讓奶奶煥發了生機,恢復了健康……年少時一個個瞬間讓我在心中種下救死扶傷的信念,讓我長大後承襲了那一身純潔白衣,讓我懷著對生命的敬畏與感恩,踐行不離不棄的初心,砥礪前行!
04.
孫學輝(口腔頜面外科主治醫師)
醫生,被稱為白衣天使,人類健康的守護者,從古至今倍受人們敬仰和尊重。然而光環的背後是那些不為人知的責任,壓力與擔當。裘法祖院士說,德不近佛者不可以為醫,才不近仙者不可以為醫。面對現實生活中的種種誘惑,我們要恪守醫德底線,面對醫學科技的日新月異,我們要不斷的學習、學習、再學習,努力提升醫療技術水平,為患者帶來更多健康的福音。面對患者,我們要更多的學會傾聽,包容,理解與寬慰。面對家庭尤其是雙醫生家庭,我們更多的是對孩子、父母的虧欠。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我們也曾害怕,也曾彷徨,但是既然選擇了這個職業,我們定將義無反顧。因為我們是白衣天使,我們心中有愛,有夢,有陽光。我們還是曾經那個少年,奔跑在追「醫」路上的那個少年。
05.
嶽奎濤(影像中心副教授)
於黑白之間尋找蛛絲馬跡,於方寸之中洞察人體奧妙。十八年醫路負重前行,所謂重,是責任,是擔當,是重症面前的不低頭,是疑難病前的不放棄;十八年醫路踏歌而行,所謂歌是充實,是價值,是協助臨床做出正確診斷時的滿足感,是病人痊癒出院時的自豪感;十八年醫路,雖已褪去最初的青澀,但是初入醫門,健康所系,性命相託的誓言依然迴響耳畔,流入血液,融入骨髓;十八年醫路,雖有困惑迷茫,但是那身潔白的隔離衣依舊是最神聖的職業裝,醫者的使命責任已經篤然在心,未來醫路,以夢為馬,不負韶華!
06.
喬鵬雲(生殖醫院副主任醫師)
每個人在兒時都有一個五彩繽紛的夢想:工程師、軍人、教師……我的夢想就是成為一名醫生。以至於高考時我填報的所有志願都是醫學院校。如願以償我走進了醫學的大門。20年來,每年365天、每天12小時的堅守,多少次讓女兒失望,多少日讓父母空等。醫生就是「忙」,忙不完的病人,忙不完的那些期待的目光。每當看到那些失獨家庭重新點燃生活的希望;那一個個充滿爭吵、焦慮緊張、不穩定甚至絕望瀕於破裂的家庭因為寶寶的到來轉變為充滿歡聲笑語、希望和生機的穩固家庭。我認定「圓眾多家庭的求子夢,是我的畢生追求。」古人以杏林代替醫道,無論從醫路上有何艱難,我將以樂觀心態堅守這份職業,時刻謹記孫思邈的《大醫精誠》,努力做一個合格的醫生。
07.
李秀雲(眼科中心副主任醫師)
孩提年代,很多人的理想都是當醫生,穿著白大褂濟世救人,神秘而神聖,只是有人寫在了日記裡,有人迷失在了學醫路上,而我卻一直堅持了下來。二十幾年的堅守,從醫學生到病人眼中的專家、教授,我感動於病人不遠萬裡來尋醫的期盼,欣慰於病人打開紗布看到光明時的驚喜,卻也不止一次感受到光明的脆弱。原本柔弱的母親為了腹中胎兒的健康錯失最佳治療機會,百歲老人坐著輪椅顫顫巍巍的期盼一絲光明,風華正茂、才華橫溢的年輕人因為雙眼失明嘆息絕望,讓我意識到到醫生不是天使和光環,而更多的是一份責任和良心,為此我只能堅信最初的夢想,為了讓更多的人能「看見」,永不放棄。
08.
李星月(浮煙山院區內鏡室副主任醫師)
成為一名外科醫生是我兒時的夢想。每次看到熒幕上醫生通過精湛外科手術,將病人從死亡線上拉回,都熱血沸騰,長大後努力考進醫學院,將夢想付諸實際。畢業後工作,師從李世平教授,教授言傳身教,諄諄教導,給我啟迪及鼓勵。每場手術都是一場戰役,所有的戰役必須要打得漂亮。術前精心研究病人每一張影像資料和化驗報告,術中對手術的每一個步驟都儘量和助手配合到最佳,術後密切觀察病人恢復情況,並不斷思考手術需要改進地方。這種仔細和反思的習慣潛移默化影響到我的生活。樂道濟世,醫者仁心。我正一步一步向兒時白衣英雄的理想靠近。
來源:濰坊醫學院附屬醫院
編輯:劉小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