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不推薦學校了,來聊下當下的留學產業怎麼樣了。
首先是整個產業鏈,被疫情帶入了寒冬模式。不只是英國的學校在破產,許多機構也在咬牙堅挺,在等待疫情好轉,在等學生歸來。
從疫情開始到6月這段時間,可以說是留學產業鏈的陰霾。所有機構都被籠罩,沒有哪家可以逃脫。一是不敢復工,復工就被舉報。二是後面復工也沒用,學生根本不敢出去。三是還要處理一大堆學生的焦慮。有的要gap,有的要defer,有的學生即使想出去,也沒地方去考雅思。還有的學生乾脆就玩起了失聯,好像他們根本沒來過,只有依稀的offer和郵件記錄展示著他們好像是留學申請大軍的一份子。
這種節奏下來,誘發了一場產業鏈的洗牌。
大點的留學機構或者說留學諮詢公司,開始借著疫情的名義開始裁員,捨不得裁員的也在減薪。有好幾家大機構減員超過30%,有的薪水開始減半。一些個業績不太好的顧問直接被踢出局。導致好多學生表示,我們的顧問又換了,而且換完一個又來一個。西湖的水,學生的淚,顧問的血啊。
小點的留學機構,其實還好,裡面的運營和管理機制沒有那麼大的問題,大機構是藉機裁員來完善自己的的資金鍊,並拔除其中的弊端。讓現有的顧問和申請助理等更加如履薄冰,更兢兢業業。好了些混日子的,他們可以更靈活的調頭。小機構本身就一個人當兩個用的,大家本身工作量就飽和。一般決策層不會在福利上剋扣他們。但會更想盡辦法給他們找事做,可勁的去虐他們。去推廣一些新的項目,榨乾他們的體力。受不了的就走了,還能忍的就做死做活。
小工作室諮詢量和業務量都在急劇下降,本來五六月就有個小高峰的。現在都沒了,大家都在吃老本,維持生計。有些玩轉線上的還好,有的還能逆襲,畢竟大家都在家諮詢了,這種反而滋潤還遊刃有餘。
一些以語言培訓機構為生的公司,心情就不太好了,很多直接就撲街了,直接就倒閉了。線下沒學生,線上又搞不出好的效果,降價打折各種手段用下來也沒什麼用。資金鍊說斷就斷。只有一些老牌的在推陳出新,尚在咬牙堅持。但也是心裡苦,不想多說。
直到7月,英國那邊的疫情控制利好消息,加上學校那邊信誓旦旦的表示要正常開課,甚至提供包機,進一步挽救生源,才讓一些機構開始回暖,並得到喘息的機會。有些機構表示要好起來了。
但真的要好起來了嗎?我覺得未必。可能一部分做的好的會回暖,但有的機構會被打趴。
這波疫情只要沒結束,就會一直持續性的影響這個產業鏈的發展。首先是當下很直接的,很多在讀的,或即將入學的準留學生,他們的確很大比例的已經gap了或defer了。已經打亂了他們的留學計劃。其次,長遠來看,英國那邊自己也在恐慌冬天可能有第二波壓過來。這也導致家長會更為謹慎的推遲孩子的留學計劃,甚至有的學生也會放棄留學計劃。
不存在疫情過後會有什麼報復性的增長,大家都需要個過程來緩解要出去這件事。
所以對於大機構,小諮詢公司,作坊甚至個人服務者以及語言服務機構來說,寒冬依舊會在。如何縮減開支,調整項目產業,撐過去是大多決策者心頭上的愁。現在的留學機構,都在害怕,不是害怕一直是淡季,而是害怕他們等來的旺季達不到他們的預期。那時候,現金流會豁然崩塌。該倒閉的就得倒閉了。
再有就是,七八月的逐漸回暖好像是個假象,並沒帶來積極的業績反饋。而是充滿了勾心鬥角的惡意競爭,甚至是資源的變賣。有關這點,有現在以下幾點特別影響整體行業。
1.學生在一家機構諮詢,留下電話信息。然後在過後的一周內,能收到十幾家機構的電話問詢。學生不厭其擾,乾脆就diy了。這裡面存在機構與機構的惡意買賣數據,也存在員工的私人行為。反正吃相比較難看。
2.在線上諮詢,比如在微博,知乎或其他平臺留了言,獲點了關注,就會收到一堆私信,給學生一種從沒有人這麼關心他的假象。搞得學生也極度鬱悶,還舉報不了。對中介這個團隊的整體感官更差,更願意去半diy。
3.自媒體從業者的暴漲,以前很多留學公司只賺個信息差,現在信息差的餘地在縮小。太多的自媒體小分隊為了獲得流量可以說是無所不用其極,各種加工再加工,所有的東西被他們弄的再細緻不過,甚至各種保姆貼,手把手教申請帖等等都應有盡有,很多留學群也是各種交流最新的動態。搞的現在很多從業者有的時候都未必有學生了解的清楚和透徹。極大的降低了英國留學的門檻,再發展幾年,估計和土澳都快差不多了。很多機構估計得改行做美加去了。
4.家長和學生都謹慎對待留學這件事,導致生源的確至少縮水超過30%-40%。市場份額減少,蛋糕只有這麼大,這麼多依靠生存的機構要去搶,很多公司就開始搞打折服務,弄捆綁服務,反正就是降價先籤約。你這邊降幾千,我這邊乾脆半價,市場定位其實也亂了套。
除了以上幾點,其實還有好多因素在擾亂整個留學產業圈,而且這個產業還不存在大魚吃小魚,或壟斷產業鏈的模式,因為這個行業自由度太高了。中介越發的淪為工具人的角色了。英國留學這個對於機構來說,即使寒冬過了,依舊也是進入夕陽區。可能GRE,雅思,託福這類能依舊過段時間浴火重生,但指望中介服務的機構註定會走起下坡路的。特別是針對本科以上留學產業的。所以,當下的產品重心其實需要著力於低齡留學產業鏈的開發上,a-level其實都算早了。幼兒園或小學就送過去,讓家長和小孩一起過去的打包模式,我覺得機構們可以發力起來了。相關的移民,求職,房產交易等等,都需要間接多渠道展開了。為現在越發成熟的80後生產力提供服務,並且是一條龍的,從安排小孩入學到大人求職和購房。可能將會蛻變成一條新的且強有力的產業了。
就先寫到這,雖然大家這陣都不好過,但希望大部隊要堅持下去,好多優質的顧問,也別忙著去換行業,危機和機遇並存。每次劫難過後都有新的機會會來。這個時間段更考驗你是不是能多核的處理問題了,你可能要上手的不只是留學諮詢這個單一的事了,很多周邊的服務產業你也可以開始上手了。個人如此,機構亦如此,我是覺得,即使教育依舊是暴利產業,可當下的傳統機構,生存空間其實是受到挑戰的,當求變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