猶抱琵琶半遮面,是國畫美學的一個重要原則,它和留白一樣,恰如其分的運用,會起到預想不到的效果。
有一個大家熟知的小故事:宋代的徽宗趙佶喜愛書畫,常出題考畫家。有一次考試,主考官出的題目是「深山藏古寺」。眾位畫家有的在山腰間畫座古廟,有的把古廟畫在叢林深處。廟,有的畫得完整,有的只畫出廟的一角或廟的一段殘牆斷壁……主考官一連看了很多幅,都不滿意。就在他感到失望的時候,有一幅畫深深地吸引了他,他再仔細端詳了一番,便連連點頭稱讚,說:「好,好,這才是『魁選』之作呀!」
那幅畫好在哪裡呢?好就好在構思巧妙,深知半藏半露之法。那位高明的畫家,根本就沒有畫廟。畫的是崇山峻岭之中,一股清泉飛流直下,跳珠濺玉。泉邊有個老態龍鐘的和尚,一瓢一瓢地舀了泉水倒進桶裡。就這麼一個挑水的和尚,就把「深山藏古寺」這個題目表現得含蓄深邃極了。和尚挑水,當然是用來燒茶煮飯,洗衣漿衫,這就叫人想到附近一定有廟;和尚年邁,還得自己來挑水,可以想像到那廟是座破敗的古廟了。廟一定是在深山中,畫面上看不見,這就把「藏」字表現出來了。這幅畫比起那些畫廟的一角或廟的一段牆垣的,更切合「深山藏古寺」的題意。那個挑水的和尚既是掩飾,又是指示,既是藏又是露。其高妙之處在於誘發觀者的無限遐想,讓觀者在自由自在的想像中抵達作者的意指而獲得審美快感。
和諧統一的「藏與露」,更能撥人心弦,撩動人心!更能讓人感受到欲遮還羞的含蓄之美!更能為讀者提供一個的審美想像空間,喚起讀者的聯想和想像,從而領會其中。
藏露之法有全藏全露,有半藏半露。露要露得恰當,藏要藏得巧妙,處理得好,不僅能增加畫面層次,而且有隱有顯,含蓄有韻,耐人尋味。
花鳥畫一般將主體畫在顯露的位置上,遮擋賓體部分,使賓主分明,這是常用的方法。
另有將主體全藏起來,如「深山藏古寺」,只畫一個和尚挑著水向山上走,而不畫古寺,觀者通過畫面聯想體味畫意。
其三,主體布置在主位,將其部分藏在賓體之中,有露有藏,稱為半露半藏。
藏露還要通過墨色深淺、虛實、形體對比 ,既能使主體顯現,又能「意不淺露,語不窮盡」,使觀者探隱尋廳,增添極大的意趣。
中國園林藝術常利用藏景的方法巧妙布局,吸引遊客曲徑尋幽。有時打破常規,將賓體畫在主位,卻將主體安排在邊角上。這種布局極講究技巧,如果處理不好很容易喧賓奪主。
要使其形象突出,除了採用上邊講的一些手法外,還可以通過賓體的動勢,或通過各個賓體的排列進行暗示、導引,將觀者的視線引到主體上來。
花鳥畫和其他藝術一樣,貴曲忌直,最怕一覽無餘。清代畫家任伯年常採用半藏半露的手法,藏得自然,布置巧妙,新穎別致,非常值得我們學習和研究。
(部分文字摘自楊乾亮等作者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