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最優秀的,是別人眼中的「別人家的家子」。每個家長也都明白,優秀的孩子都有一個良好的習慣。對教育而言,培養習慣是頭等重要的事,但也是很多家長頭疼的事……
「我家孩子看電視沒完沒了,沒有一點時間觀念」
「我家孩子痴迷玩手機和網路遊戲」
「我家孩子不愛寫作業,能拖一時是一時,能拖一秒是一秒」
「我家孩子晚上不睡,早上不起」
……這些都是習慣問題。
教育家葉聖陶先生曾說過:「什麼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養成良好的習慣」。葉老認為,教育的目的就是培養習慣。他說:「做人做事,需要種種能力,最要緊的是養成種種習慣」。
01養成好習慣的好處是什麼呢?
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說:「播下一個行動,收穫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收穫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收穫一種命運」。
可見,習慣能夠決定一個人的命運,好的習慣會讓人變得更優秀,懂得命運只有把握在自己手裡,才是真正的命運。平庸的人總是把別人的結為環境好、條件好、人緣好、運氣好,而把自己所有的失敗歸結為外在原因。相反優秀的人心裡明白不開客觀條件,但從不過分依賴客觀條件。他們會懂得,環境創造人,人也創造環境。
那麼,我們該培養孩子哪些好習慣呢? 經調查,家長最希望孩子養成六種習慣:
一、作息習慣
能養成「早起、早睡」的習慣,因為睡的晚或睡覺時間不規律,會影響孩子的智力發育,而且也是影響孩子身高的重要外在因素。
二、衛生習慣
出門回來先換衣服、洗手;飯前飯後要洗手;吃飯要乾淨利索,不要掉到衣服上飯湯飯粒:早晚洗臉刷牙等。一但養成了好的習慣,大人就會輕省很多。
三、學習習慣
能靜下心來寫作業,能抓住點滴時間讀書、看報,給自己及時「充電」。因為你讀了什麼書就會成為什麼人。
就像董卿在接受採訪時曾說:只要一天不讀書,就像一個月不洗澡那樣難受。每天睡前1小時,她都會雷打不動的讀書。有時候出差,在飛機上也會爭分奪秒的看書。
對於青少年來說,養成讀書習慣等於在心裡裝了一臺成長的發動機。
四、運動習慣
身體是革命的本錢,教育孩子要做到運動第一,學習第二,讓身體好成為教育的起點。培養孩子堅持運動好習慣,而且在運動的過程中,還能修身養性,沉澱自己浮躁的內心,一舉多得。
五、娛樂習慣
現在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等電子產品幾乎是多數家庭的必備,幾乎也成了孩子們放鬆娛樂的工具和一種方式。改變娛樂方式,養成正確使用電子產品的習慣可以預防諸如遊戲網癮、網絡安全、網絡色情等困擾著青少年教育的問題。
六、感恩習慣
培養孩子愛的能力,培養孩子感恩原心,不要讓孩子成為只懂索取不懂感恩的高智商低情商的白眼狼。
02如何養成好習慣,成為最優秀的自己呢?
其實,今天的家長已經開始重視孩子的習慣培養,同時呢,沒有一個孩子不想成為好孩子,也沒有一個孩子不想好好學習。可是為什麼效果不明顯呢?題在於許多父母還是把習慣培養當成了說教的內容,而忽略了習慣培養的根本途徑是堅持不懈的行為訓練。當孩子遇到困難時,他們需要的是你具體有效的幫助,而不是嘮叨或訓斥。所以我給大家一個忠告——「訓子千遍不如培養一個習慣,言傳不如身教」。
六大步驟分享給大家,只要堅持,一定會養成好習慣,成為優秀的孩子。
第一步:激發動機,引導孩子對養成某個習慣產生興趣。
激發動機就是運用各種各樣的方法讓孩子對於希望養成的習慣產生興趣甚至志向,鼓勵他克服自卑心理,培養自信心,相信「天生我才必有用」,確信:我需要!我喜歡!我能行!
讓這種習慣成為習以為常的行為,成為一種穩定的自動化的行為。
第二步:明確規範,讓孩子對養成某個良好習慣的具體標準清清楚楚。
明確規範就是引導孩子了解某個良好習慣的重要意義和具體標準。
一個男孩子上課時很調皮,把任課老師惹生氣了,下課了全班同學都埋怨他,這個小男孩很懊惱,就去找他的班主任認錯。
班主任孫老師經驗豐富,她聽了小男孩的話,對他說:「犯了錯就認錯還是好孩子嘛。那你決定怎麼認錯呢?」小男孩說:「我去給老師賠禮道歉,再給老師鞠個躬。」孫老師說:「鞠躬很好,會讓對方知道你很有誠意。可是你會鞠躬嗎?試一下我看看。」小男孩直挺挺地點了一下頭。孫老師搖搖頭說:「這不是鞠躬,這只是點頭嘛,點頭道歉缺乏誠意。」那個男孩愣住了,因為長這麼大,他從來不知道鞠躬與點頭有什麼區別。這時,孫老師站起來,給小男孩演示怎麼鞠躬:挺胸抬頭,雙手自然下垂,然後上身向下彎曲與地面平行,再平身,這才是鞠躬。然後,孫老師讓男孩子練習了幾次,才讓他去給任課老師認錯。
可以說,只有細緻入微的指導,才能培養出真正的好習慣。如果沒有細節的指導,可能就沒有兒童教育。
第三步:榜樣激勵,讓孩子對養成某個良好習慣產生親切和嚮往
榜樣激勵就是運用榜樣和偶像的模範行為激勵孩子養成好習慣。學者菲爾丁說過:「典範比教育更快,更能強烈地銘刻在孩子心裡。」
因為有志向的孩子會在榜樣中尋找自己將來的影子,並能從他們身上汲取到自己所需要的精神或是能量。
所以父母和教師要以身作則為孩子做表率,孩子是最善於模仿的,相比一遍又一遍的說教,不如自己做個示範。其次,要理解和尊重孩子的榜樣和偶像,也可以用名人作榜樣激勵引導孩子,使孩子的心靈受到感動,思想獲得升華,從而以今後的學習生活中,可以用名人的事例來激勵自己。
樂樂有點先天性口氣,但媽媽卻給了她悉心的教育。樂樂從小特別喜歡寫文章,慢慢長大後,由於生理上的殘疾,對自己失去的信心。媽媽就給她講海倫·凱勒的故事:
海倫·凱勒是美國著名的女作家,小時候生了一場大病,導致雙目失明,耳朵也失去了聽覺。海倫7歲時,她父母為她請了一位老師,老師的教學方法是:先拿一個洋娃娃給她玩,然後在她的手心寫上「洋娃娃」這個詞,這樣海倫就知道什麼叫洋娃娃了。後來,海倫就用這個辦法學習,一個一個地記單詞,日積月累,不怕困難,終於以驚人的毅力成為了舉世聞名的作家。
媽媽告訴樂樂,海倫作為一個又聾又瞎的孩子,因為不放棄最終取得了成功,相信樂樂也會成功的。
第四步:持久堅持,鼓勵和引導孩子由被動到主動再到自動,直至養成良好習慣。
習慣培養專家周士淵先生的發現,培養孩子好習慣,關鍵在頭3天,決定在1個月。所以,培養習慣剛開始的一個月是關鍵時期,一定要堅持,要一步一步的訓練。
比如,孩子洗手習慣培養:起初你要告訴孩子,不洗手就不能吃東西,只要是吃東西就必須洗手。吃飯的時候洗手了嗎?看看,你老問孩子,還老看孩子,孩子慢慢就習慣了。開始一看媽媽,就知道「哦,我要洗手」,到以後他就不用提醒了,就如現在我們大人早上起來洗臉刷牙,還要提醒嗎?這是習慣!養成了習慣就成了穩定的自動化的行為。
第五步:及時評估獎懲,讓孩子在成功地體驗中養成良好習慣
同事兒子上五年級,寫作業非常磨蹭,寫一個小時的作業站能起來7回,一回打開冰箱看看有什麼好吃的,一回打開電視看看動畫片開始了沒有,不到十分鐘站一迴轉兩圈。
這位媽媽沒有怒斥,而是對兒子說,你是一個很聰明的孩子,但是我剛才給你數了數,一個小時站了7回,是不是太多了。我看你寫一個小時的作業站起來3回就差不多了吧。兒子一楞,想不到媽媽挺寬容的。媽媽繼續說,你如果一個小時內站起來不超過3回,當天晚上的動畫片隨便看。兒子聽了高興的不得了。媽媽又說,先別開心,有獎必有罰,如果你一小時寫作業站起來超過了3回,當天晚上的電視就不能看,包括動畫片。
母子協議達成了。
結果是5天下來,兒子3天做到了,一小時寫作業站起來不超過3回,興高採烈地看了動畫片。但是有兩天忘了,一到了6點鐘,就急,因為不能看動畫片,可怎麼央求媽媽也不能看。
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真正的控制是自我控制。孩子就這樣慢慢地變化了,一想到一個小時只能站起來3回,就會慢慢的控制,並用爭取晚上看動畫片來激勵自己。
就這樣,經過三個月的訓練,這個孩子終於養成了專心寫作業的好習慣。
第六步:形成良好的環境,讓家庭生活和學校環境成為孩子養成良好習慣的支持力量。
不自律自省的父母,會邊譁啦譁啦打麻將,邊說:「兒子,好好學習啊,考北大、考清華。」他能考上嗎?
或者,父母在家裡看電視劇,一集接一集地看,看得淚水漣漣,卻對孩子說:「別看電視,你要好好學習,寫作業去。」
你說這孩子能專心學習嗎?你知道孩子這個時候都怎麼辦嗎?你看電視他不敢過來,但是他想看,他就把門開個縫兒,耳朵豎得尖尖的,用耳朵聽電視,這多累呀!
所以說人是環境的產物,怎麼辦呢?聰明的父母會在家營造讀書氛圍,比如擺滿各種書的書架,隨處可見的課外讀物等。此外,父母也可以經常帶孩子去家附近的圖書館或者書店,讓孩子在書的海洋中自由選擇。
結語:
21世紀是兩代人相互學習、共同成長的世紀,習慣培養的過程也是兩代人相互學習、共同成長的過程。有些習慣家長應該向孩子學習,比如像過馬路、像環保。
父母和孩子一起成長。而且好的關係勝過許多教育,父母老師跟孩子的關係越好越有助於孩子良好習慣的形成,這樣才有親和力,親其師信其道。
習慣決定孩子命運,雖然好習慣並非一天兩天養成,但是,好的習慣可以受益終身。我們家庭教育最基本的任務就是抓住和培養行為習慣這個根本,培養孩子健康的人格,和對理想的堅定追求。
讓我們記住這樣一句話:家庭是習慣的學校,父母是習慣的老師,兒童教育就是培養好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