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臟手術不開胸,微創手術1釐米傷口為心臟換「門」

2020-12-25 瀟湘名醫

日前,我院心胸血管外科團隊,成功為一名67歲的二次手術患者實施經導管主動脈瓣置換術(TAVR術),據了解,在湖南省中醫醫院中系首例。

尹曉清教授團隊為患者行經導管主動脈瓣置換術

今年67歲的李嗲嗲,8年前因為風溼性心臟病聯合瓣膜病變置換了生物二尖瓣和主動脈瓣,近兩個月來開始出現活動後胸悶氣促,後來被醫院確診為「雙瓣置換術後主動脈瓣重度狹窄伴關閉不全」,此後症狀逐步加重,喘不上氣、睡覺不能平躺,生活都無法自理,需要靠藥物維持生命,情況十分危險,隨時有死亡的可能。

湖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心胸血管外科主任尹曉清教授介紹:由於心臟有較強的代償功能,主動脈瓣狹窄早期可以沒有很多不適,患者一旦出現症狀,病情將迅速進展,有猝死的可能,2年內超過一半的患者會死亡(死亡率50%),並且主動脈瓣狹窄往往沒有有效的藥物治療,唯一的辦法就是進行手術置換瓣膜。

但是李嗲嗲年齡偏大,基礎疾病多,體質瘦弱,並且是再次手術,傳統的心臟瓣膜置換手術多採用胸骨正中切口(長約20釐米),患者無法耐受。

經心胸血管外科專家及相關團隊會診後,決定為李嗲嗲進行不開胸的經導管主動脈瓣置換手術,即通過大腿處不到1cm的穿刺切口,用介入的方法將人工瓣膜快速準確地釋放在「心門」的合適位置,替代原來狹窄的瓣膜,解除「心門」的梗阻,恢復心臟的活力,挽救病人的生命。

主動脈瓣膜順利植入,位置良好,未見明顯反流

12月8日上午,經過80分鐘的手術,一枚人工心臟瓣膜通過導管成功置入李嗲嗲的心臟後,立刻代替病變瓣膜開始工作。

什麼是主動脈瓣狹窄?

▲ 心臟瓣膜工作示意圖

人體的主動脈瓣就像是像心臟中的閥門,閥門出問題了,就會影響心臟的正常血流,導致心功能出現異常,嚴重的還會導致心力衰竭。

主動脈瓣可能因為風溼性心臟病導致不好打開;也會隨著年齡增長,長期不停運轉導致這扇「門」變窄。臨床上,這種現象被稱為「主動脈瓣狹窄」,它是最常見的成人心臟瓣膜疾病之一,由於早期症狀不明顯,經常被誤認為是人衰老的正常表現,而延誤了治療。

實際上,一旦患者出現胸痛、乏力、昏厥等臨床症狀,如果沒有及時、有效的治療,2年內死亡率高達50%。

應該怎麼治療?

一直以來,治療心臟瓣膜病的最有效方法就是通過開胸手術進行心臟瓣膜置換,也就是「換門」,但有將近30%的患者由於合併其他系統疾病、體質虛弱或殘疾,並不適宜接受常規外科主動脈瓣置換術治療,而經導管瓣膜置換術因創傷小,手術時間短,讓老年及全身情況較差的瓣膜病變患者獲得手術救治的機會。

END

尹曉清:中共黨員,主任醫師,教授,湖南省中西醫結合心臟病診療中心主任,心胸血管外科主任,留美歸國學者,國際心血管外科微創外科學會會員,中國醫師協會中西醫結合心胸外科分會副主任委員,中國醫師協會心血管外科分會委員,湖南省心胸外科學會常委,湖南省中西醫結合學會理事,湖南省首屆德醫雙馨「三湘好醫生」。

2002年2月國家公派赴美國留學2年,就職於世界著名的心血管外科治療中心——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附屬醫院及美國兒童心臟手術排名第一的費城兒童醫院心臟外科,系統學習了國外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理念。

從事心胸外科臨床工作30餘年,現能熟練完成幾乎涵蓋所有心胸外科領域的各類手術,近年來主攻心血管介入和胸部微創手術,能熟練完成各種先心病介入封堵術;主動脈夾層/動脈瘤介入手術;冠心病介入及搭橋術;主動脈夾層及冠心病的心臟一站式雜交手術;胸腔鏡下房顫微創迷宮三型手術;胸腔鏡肺癌根治術;胸腔鏡心臟瓣膜置換術等;是國內為數不多的既能熟練完成外科手術,又能熟練完成心血管介入的複合型心血管外科醫生。

門診時間:周一下午

徐朝軍:外科學博士、中醫學博士後、院聘主任醫師、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中國醫藥教育協會胸外科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微循環學會轉化醫學專委會常務理事,中國中西醫結合介入分會常務理事、湖南省中西醫結合營養與健康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湖南省醫療鑑定專家,湖南省科技評審專家,江西省科技評審專家,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評審專家,中國當代醫藥雜誌審稿專家、中國胸心血管外科臨床雜誌、心臟外科雜誌、中國醫藥導報雜誌青年編委。

主要從事胸心血管外科臨床及基礎研究,中醫藥圍術期心肺保護研究;熟練掌握了胸心血管外科常見病多發病的診治,對心胸血管外科疑難危重病有自己獨特認識,特別專注於手汗症的微創治療,肺結節的中西醫結合治療,主動脈夾層的綜合治療。主持各級科研課題7項,其中省部級以上3項,參編著作4部,發表學術論文20餘篇,其中SCI收錄3篇,

門診時間:周二上午

供稿:湖南中醫附一心胸血管外科

作者:徐朝軍

圖片來源:徐朝軍、部分來源網絡

編輯:楊楠

校對:鄒麗

審核:黃娟娟

【來源:湖南中醫附一醫院訂閱號】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心臟手術不開胸!微創手術1釐米傷口為心臟換「門」
    日前,湖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心胸血管外科團隊,成功為一名67歲的二次手術患者實施醫院首例經導管主動脈瓣置換術(TAVR術),為湖南省中醫醫院中首例。
  • 心臟手術不開胸 1釐米切口為心臟換「門」---大眾衛生報數字報刊平臺
    本報訊(通訊員 徐朝軍 楊楠)日前,湖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心胸血管外科團隊成功為一名67歲的二次手術患者實施該院首例經導管主動脈瓣置換術(TAVR術),心臟手術不開胸,僅僅微創手術1釐米傷口便為心臟換上新「門」。
  • 8釐米小切口,心臟換瓣手術不用「大開胸」
    聽說要換瓣膜,張先生頓時犯了怵。他聽說換瓣膜需要在正中開胸,創傷很大。有什麼辦法可以不開胸換瓣膜嗎?張先生向王志維教授表達了自己的心願。願望很美好,但現實很嚴峻:心臟彩超結果顯示,張先生的主動脈瓣環過大,直徑達2.9釐米。
  • 國內首創瓣膜置入術 心臟換瓣膜手術不用再開胸
    其實,手術是可這麼做的,在胸口上切一個口,插入一根輸入管,輸入管內先前已經放進了一個人造瓣膜,人造瓣膜跟隨輸入管進入心臟,從而完成瓣膜的安裝……昨日,四川大學華西醫院(下稱「華西醫院」)召開新聞發布會通報,3月26日,華西醫院心血管外科郭應強教授領導的多學科合作醫療精英團隊,已經成功實施了這類名為經心尖主動脈瓣膜微創植入(下稱「瓣膜置入術」)的兩例手術。這類技術為我國首創。
  • 「超微創」換心臟瓣膜,老年患者免受開胸之苦
    楚天都市報訊(記者劉迅 通訊員王紫) 67歲老人心臟最重要的一扇「大門」出問題,一直不敢開胸手術,最近經常胸悶喘氣,一活動就難受。上周,在家門口的義診現場,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梨園心血管臨床醫學中心醫生智瑩建議,可通過微創手術換瓣膜,提高生活質量。
  • 無需開胸劈骨微創手術除「心病」
    但在一次體檢時,醫生發現她的心臟有可疑的雜音,進一步檢查後確診為先天性心臟病室間隔缺損,建議她及早手術。一想到要在胸部開刀,小妍心理壓力很大——一方面怕傷痛難忍,另一方面擔心術後身上留下難看的疤痕。但「心病」不除,留在身上始終是個隱患。當小妍和家人得知胸腔鏡微創心臟手術只需在胸壁上打幾個孔,不會留下大創傷時,這讓她心裡好受很多。
  • 換心臟瓣膜=開胸大手術?非也!開個「小窗」就能換,患者手術當天即...
    手術中。揚子晚報網6月17日訊(通訊員 孫卉 羊城 記者 萬凌雲) 難度大、危險係數高,是人們對心臟手術的刻板印象。的確,如心臟瓣膜置換之類的心臟手術確實是需要開胸的大手術,但隨著胸心外科技術的飛速發展,心臟手術也從大切口走進了微創時代。
  • 七旬婆婆面臨二次換瓣 醫生為她不開胸完成心臟手術
    健康七旬婆婆面臨二次換瓣 醫生為她不開胸完成心臟手術武漢市無症狀感染者及其密切接觸者全部「清零」湖北:弘揚「店小二」精神 做到「十必須十不準」31省份報告新增確診病例40例 其中本土病例32例多國擬重啟旅遊業中新網湖北新聞6月16日電 (李晗)七旬的黃婆婆14年前因心臟瓣膜病進行了心臟換瓣手術,今年再次出現胸悶心慌,到醫院檢查,需要進行二次換瓣手術。醫生通過「不開胸的心臟手術」,從她大腿入手「長途奔襲」成功換瓣。
  • 小切口手術換「心門」
    換「門」不開胸 對於主動脈瓣重度狹窄,藥物保守治療效果非常有限,「門」一天不修好,劉女士的症狀就隨時有加重的可能,甚至導致猝死。因此,主動脈瓣置換成為了劉女士唯一選擇。 目前換「門」的手術,既有傳統的外科開胸、剖心、體外循環下的換瓣手術,也有經胸腔取小切口、剖心下的經心尖主動脈瓣置換術,還有新近發展起來的微創手術——經導管主動脈瓣置換術(TAVR)。各種術式如何選擇?劉女士犯了難,一時難以抉擇,此時盛紅專教授詳細地向劉女士介紹了TAVR術式,使她打消了心中的疑慮。
  • 不用開胸換心臟瓣膜,心內科又完成一例介入瓣膜置換手術
    濟南市民徐大爺在一年前覺得心臟不舒服,喘氣也很困難,甚至都不能下床走動。前一段時間,他來到濟南市中心醫院進行檢查,確診為主動脈瓣狹窄,需要做心臟瓣膜置換手術,由於徐大爺今年80歲了,沒法做開胸手術,家人也非常擔心,中心醫院決定採用微創介入方法,進行經導管主動脈瓣置換術(TAVR),不需要開胸,就能完成主動脈瓣置換。如今,手術已經完成,徐大爺恢復得也很好,目前已經康復出院。
  • 浙江省人民醫院胸腔鏡換雙瓣手術不用開胸,患者術後1周就可出院
    因為風溼和退行性變等多種原因需要做心臟雙瓣膜、多瓣膜的手術患者,在臨床上仍然很多。傳統上這樣的手術操作多、時間長,在我國的絕大部分醫院還只能在正中大開胸的方式下進行。所以對於不得不接受心臟多瓣膜手術的病人來說,對傷口的恐懼是他們要跨越的第一個心理難關。而這些風險也是現實中確實存在的。
  • 77歲大伯剛做過腫瘤手術,心臟又「報警」,胸壁上開個2釐米小孔...
    浙江省人民醫院心臟大血管外科崔勇主任給吳大爺制定了一個特殊的手術方案:通過患者胸壁約2釐米的微小切口,完成了這次手術。「真沒想到恢復這麼快,實在太感謝了!」吳女士陪父親在浙江省人民醫院心臟大血管外科病區走廊裡散步,碰到崔勇主任時一個勁地道謝。
  • 無需開胸 微創技術為患者換「心門」
    株洲日報記者 劉瓊 通訊員/唐江株洲日報訊 因為心臟「閥門」主動脈瓣膜嚴重狹窄,患者言嗲嗲被胸悶、氣喘折磨得痛苦不堪,加上無法承受傳統開胸鋸骨換瓣手術帶來的創傷打擊,他曾經艱難度日。近日,市中心醫院心內科及時通過微創介入技術,不開胸就為其替換了心臟瓣膜。這是我省地市級醫院首例,標誌我市的心臟介入治療水平再上新臺階。言嗲嗲患有主動脈瓣重度狹窄、冠心病等,由於病情嚴重,必須進行手術。前段時間,他因胸悶氣促急性病情發作,再次住院治療。「若把心臟比作人體的發動機,那主動脈瓣就是心臟泵血最重要的『閥門』。
  • 心臟瓣膜病不用開胸治療了
    心臟瓣膜病不用開胸治療了 心臟瓣膜病是發病率為2.5%~3.2%的心臟科重點疾病,以往只能依靠開胸治療。但是現如今,一種不需要開胸的換瓣手術——經導管主動脈瓣置換手術(Transcatheter Aortic Valve Replacement,TAVR)成為患者的新選擇。 「介入換瓣」手術是實現不開胸換心臟瓣膜的高效微創治療方式。「過去換瓣,要開胸、要全麻。
  • 手術新時代,微創「心」篇章——清華長庚心臟外科成功為高齡患者行...
    提起心臟外科手術,大多數人第一反應基本都是:手術大、病情重、恢復慢。畢竟,心臟被肋骨和胸骨完全包裹在胸腔中,想在心臟上動刀需要打開胸骨,分離各種周邊組織,為了能良好地暴露術野,切口往往需要約20cm。隨著腔鏡技術的發展,各種外科手術逐漸向著「降低創傷,減少術後恢復時間」的目標邁進。儘管目前心臟常規手術都已成熟與安全,微創心臟外科仍在此大趨勢下應運而生。79歲的婁大媽近兩個月來間斷出現胸痛的症狀,到北京清華長庚醫院心內科就診考慮「冠心病」,做冠脈造影,發現她的前降支血管有超過75%的狹窄,同時狹窄處有瀰漫性鈣化,心內科充分評估後,建議行外科搭橋手術。
  • 心臟換瓣不「開胸」,六旬老人獲「心」生——懷化市首例TAVR手術...
    患者出院前送上錦旗表示感謝1月6日,在懷化市第一人民醫院接受TAVR手術(經導管主動脈瓣置換術)的患者成功出院,該手術為懷化市首例,標誌著市一醫院心內科微創瓣膜置換手術邁上了一個新臺階。入院後,超聲科立即為其行食道超聲,確診為先天性心臟病、主動脈瓣二葉瓣畸形、主動脈瓣重度狹窄。主動脈瓣重度狹窄患者病情危重,一旦出現症狀,生存時間極短。TAVR手術是一種非開胸的微創瓣膜置換手術,僅僅穿刺股動脈通過介入導管技術,將人工心臟瓣膜輸送至主動脈瓣位置,取代自身瓣膜,完成人工瓣膜植入,從而恢復瓣膜功能,具有創傷小、手術時間短、術後恢復快等優勢。
  • 傳統開胸手術讓人又愛又恨 新技術不開胸能"補心"
    她的心臟上有一個直徑6毫米的缺口,醫生通過微創手術,用一把「小傘」堵住了這個缺口。這樣的手術方式讓她免於傳統的開胸手術之苦。隨著這種技術的日益成熟,將會有越來越多的先心病患兒受益。6毫米「心眼」拖慢生長進度因為種種原因,一些患有先天性心臟病的孩子,生下來就比正常孩子多一個甚至多幾個「心眼」。在醫學上,被稱為房間隔缺損、室間隔缺損。
  • 心臟擴大到原來的1.5倍,經過1小時手術,4天後出院!這技術……
    心臟擴大到原來的1.5倍,經過1小時手術,4天後出院!上海市第十人民醫院心胸外科團隊在詳細評估病情,同時結合患者本人意願後,制定了不開胸瓣膜置換的極微創手術方案——TAVR(經導管主動脈瓣膜置入術)。這也是十院心胸外科自2018年開展TAVR以來完成的第20例極微創瓣膜置換手術。
  • 80歲也能做心臟手術 心臟手術突破高齡禁區
    過去很長一段時間裡,高齡患者心臟手術風險很大。隨著醫療技術進步,越來越多高齡老人選擇接受手術治療。今天(10月26日)上午,在南京鼓樓醫院心胸外科老年病友重聚活動現場,記者見到了不少通過高難度手術重獲新生的老人,他們手術時的年齡平均達到了75歲。
  • 心尖尖上扎個小孔 超高齡老人也能用小手術給心臟換「門」
    在胸壁上開一個小孔,就能在心臟不停跳,不開胸劈骨動大刀的情況下,為年過八旬的老人進行二尖瓣(左心室的「大門」)。傳統意義上的心臟手術,也能通過細小切口來完成手術。日前,廣東省醫心外科成功為一名八旬高齡患者進行了極小手術創傷的二尖瓣置換術,患者第二天就脫離呼吸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