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晚報訊(通訊員 翟博雅 記者 李晨)裡約奧運還在熱火朝天地進行中,賽場上的「螺絲釘」——默默服務的志願者們,總在不經意間,令參賽人員和觀眾豎起大拇指。本屆奧運會共招募了20%的國際志願,其中就有南京醫科大學14級學生倪蘊嘉。雖然學的是醫學類專業,但倪蘊嘉憑藉紮實的英語基礎通過測試,成為排球館的語言志願者,還在新聞發布會上為中國女排主教練郎平擔任翻譯。
過關斬將成功入選 「倒貼」當上志願者
倪蘊嘉之前沒有做大型志願的經歷,參與的都是小型活動,比如在社區發放傳單,到聾啞學校看望孩子之類。2014年,聽說裡約在招募志願者,他很動心:「這麼大的比賽肯定是需要人手的,我去也可以說是『響應需求』。而且,出去看看才能長見識嘛!有些東西只有來了之後親身體驗才知道它是怎樣的。」之後,他毫不猶豫地在官網上報了名。
入選為志願者的過程很順利,第一輪在網站上提交簡歷以及英語水平測試為「advanced」;第二輪的網絡面試和其他幾位報名者一起全英文討論「為奧運會定什麼主題?」以測試領導力、親和力;第三輪相對比較隨意,在網絡上討論去志願的動機和意願。經過三輪的出色表現,倪蘊嘉成功成為全球首批被錄取的5萬志願者(其中4萬為巴西人)中的一員,並成為一名語言類志願者,在排球館內工作。
此次去裡約做志願服務,來回的機票都是志願者自己買,奧委會為志願者提供免費的賓館,出示志願者相關證件可以免費乘公交……由於提前到的巴西,倪蘊嘉有幾天暫住在語言類主管的家裡,每晚付給主管一定的費用。所以在經濟方面算是「倒貼」了一把,但是可以看那麼多免費的比賽,經歷那麼多難忘的體驗,「可以說賺回來了!」
擔任語言類志願者媒體採訪郎平他翻譯
作為一名語言類志願者,倪蘊嘉主要負責賽後在記者發布會上的翻譯、引導以及為來觀看比賽的遊客拍照等工作。志願者實行輪班制,每人每天安排一個班,大概5-6個小時。其餘時間可以自由安排,倪蘊嘉趁機玩了不少景點。
比賽日第一天,中國女排和荷蘭隊比賽,倪蘊嘉負責比賽結束後的記者發布會翻譯工作。賽後,郎平教練在新聞發布會上接受外媒的採訪,倪蘊嘉則將中文譯成英文。
倪蘊嘉告訴記者,其實郎平教練的英語很不錯,有些時候我坐在她旁邊還有一點尷尬,因為我沒必要為她翻譯。「一開始跟她配合還不太默契,她以為我是同聲傳譯,講完一句話她看了我一眼,我只能示意她繼續。在郎教練講完之後我才把她的話譯出來。」
在外媒採訪荷蘭教練的間隙,倪蘊嘉對郎平說:「郎教練,您的英語真棒,我覺得不需要給您翻譯了,哈哈!」郎平則對他會意一笑。
初中時,倪蘊嘉意識到英語的實用性和必要性,從此由被動接受變為主動吸收。上高中時,倪蘊嘉每晚必花20分鐘看美國廣播公司的英語新聞,一直堅持到高考前。「很多人覺得學不好外語是沒有語言環境,但我是給自己創造英語環境。」手機、電腦、ipad全部調成英文模式,刪掉了所有非英語的歌曲,看英文原著……可能正是這一系列的努力,讓他有了現在的英語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