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鰍,被稱為「水中之參」,泥鰍的蛋白質含量高,脂肪含量低,同時又適用於多種烹飪方法,所以很多人都把它當作是一種不錯的食療補品。江西的楊先生就養殖著「水中之參」,不過他養的可不是普通的泥鰍,而是臺灣泥鰍。
臺灣泥鰍就像是雜交稻,它的生長速度快,飼料轉化能力強,抗病性也非常的強。臺灣泥鰍的養殖周期比較短暫,在養殖上能夠有更高的效益。一般的情況下,五個月就可以銷售了。楊先生說他們一年大概可以出15萬斤左右,這15萬斤的產量可不小。按每斤十塊錢計算,營業額就能達到100多萬元。
為了方便飼養,楊先生還在養殖塘安裝了自動飼料盆,只要設置好時間和飼料量,飼料盆就會在特定的時間投餵泥鰍。同時,要想把泥鰍養好,水質也是關鍵。楊先生告訴記者,它的養殖塘裡的水都是山上的山泉,因為普通的自來水都要經過漂白粉過濾。
養殖所依靠的不僅僅是技術,更是細心。如何做好細節,才最考驗養殖戶。楊先生每天都要巡塘,查看有沒有不正常的泥鰍。一旦發現泥鰍有異樣,楊先生就會將其打撈上來,進行專業的檢測。根據地域飲食特點的不同,銷往南方和北方的泥鰍大小也不同。因為在江西和湖南,使用泥鰍多已幹煸為主,越小則口感越佳;而北方人則喜好用燉煮的方式來製作,所以說根據客戶需求不同,飼養長度也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