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天下午我走進一家咖啡廳,想休息一會兒,坐下之後一抬眼,發現鄰座獨坐著一位低頭玩手機的美女。
作為職業搭訕犯,我當然不能錯失這樣的機會,但此刻第一句話該說什麼呢?
這麼多年我都喜歡開門見山,按行話就叫「直接開場」,比如搭訕快餐廳裡吃飯的女孩,我們會先在對面坐下,然後說:「我想認識你,我可以坐在這裡嗎?」對方如果回答「不方便」,我們說句「打擾」起身就走;對方如果說「可以呀」,我們就開始聊天。這種方式搭訕的成功率通常有30%~40%,當然前提是你形象過關、舉止得體。
但是今天我想試試「間接開場」,理由是我已經坐在她的旁邊了,這種情況下再說「我想認識你」,如果對方拒絕,那麼兩人繼續共處同一空間就會感覺尷尬,所以當雙方都靜止的時候不適合直接開場(理性分析)。
所謂間接開場,就是通過先聊一些與「我想認識你」無關的話題開始的搭訕方式。這些話題可以是求助,也可以是對周圍的某件事物直接發表看法。
但是多數人都在錯誤地使用間接開場去搭訕,比如有些男人看到自己喜歡的女孩,情急之下會用問路的方式開啟交談,可是當女孩告訴答案之後,他就不能自然地轉到「我想認識你」這個話題上面了,只能悻悻地沿著女孩指出的方向離開。
之所以會有這種無奈的結局,就在於這些人不敢暴露自己想認識對方的真實需求,他們總想掩蓋自己的意圖,於是就把「求助」演得太真了,其實這完全沒必要。請設想一下,如果有個人一本正經甚至略帶焦急地向你問路,可當你告訴他該往哪兒走的時候,他突然話鋒一轉,來一句:「謝謝你了,咱能不能再加個微信?」……這種圖窮匕見的感覺是不是非常恐怖?這得是多麼深藏不露、居心叵測的人才幹得出來的事啊!誰敢在大街上跟這樣的人做朋友呢?
所以間接開場的關鍵就在於「不能把求助演得太真」,正確的做法恰恰是「就要假一些」,要輕鬆搞笑,讓正常情商的人一下就能看出來「這傢伙是來搭訕的」。這樣開場之後,如果人家想認識你,自然會用友好的態度接你的話,然後你們就順勢閒聊;如果人家不想認識你,當然就會用禮貌或者嚴肅的態度回應你,那麼你及時打住就行,不必再自討沒趣。
明白了這個道理,下面繼續講我是怎麼搭訕咖啡廳的鄰座美女的。
我看她在玩手機,於是自己也拿出手機,假裝滑動了幾下,然後開口問她:「嗯,你的手機在這裡有信號嗎?」
女孩說:「有啊。」
我繼續說:「奇怪呀,我是聯通的,你是哪家的?」
女孩說:「我是電信的。」
接下來關鍵處到了,我笑著說:「咦,真巧,剛問完你,聯通的信號譁譁地就來了……」
這句話我說得當然很假,目的就是赤裸裸的試探。
試探的結果不錯,女孩笑了,而且笑得很開心,於是我就放鬆地跟她繼續聊天了,幾分鐘後還搬到了她的桌子邊繼續聊,最後順理成章地互留了聯繫方式。
不過,話說回來,如果我運氣沒那麼好,女孩聽到我的試探之後,只是禮貌地笑一下或者冷笑或者不笑,那麼我也不會再多說什麼,低頭玩手機、喝完咖啡走人就行。
總結一下,間接開場有兩個要點:一、藉口就是藉口,絕不能太真,就是要讓對方看出你是來搭訕的。藉口的目的不是掩蓋真相,而是讓雙方接下來的選擇進退自如。
二、間接開場沒有固定套路,最好利用具體環境,比如我案例中的餐廳在地下,那麼使用手機信號作為話題就比較自然,我用了一個自然卻不真實、誇張卻不虛偽的話題作為間接開場。當然,我發現很多人不懂「自然」與「真實」、「誇張」與「虛偽」的真正區別,這才是有人是社交高手而有人不是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