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少數民族婦女在農民博物館演示石磨使用方法 陳靜 攝
中新網大理11月2日電 (陳靜)「進村路上插著的一面面紅旗隨風飛舞,穿著紅軍服的村民在村口敬禮迎接,真的很震撼。」1日,青海新聞網記者崔永燾跟隨「聚焦大理建州60周年」——全國網絡媒體大理行的隊伍來到雲南省大理州賓川縣新莊村紅軍長徵博物館,「紅色旅遊景點我去過不少,但這裡讓我印象深刻。」崔永燾說道。
賓川縣喬甸鎮海稍村委會新莊村緊鄰海稍水庫東岸,山清水秀,歷史悠久。一直以來,新莊村發展主要依靠糧煙種植、經濟林果、經營海稍魚店等,近年來,新莊村依託一段紅色歷史,逐漸發展起紅色旅遊產業。
喬甸鎮鎮長自汝濤介紹,1936年4月21日,紅六軍團在長徵途中進入新莊村,並於此修整一晚,部署戰略計劃,與當地民眾結下魚水情誼。隨後,新莊村四名青年楊世昌、楊世何、楊炳、楊震毅然參加了紅軍。
2016年,在外創業的新莊村村民蒲國宏回到家鄉,在紅軍住過的一間民房裡,復原了當年紅軍戰士宿舍、宣傳標語場景,又將作戰地圖、鋪蓋行李等紅軍物品展出,建成了大理州首個自然村「紅軍長徵紀念館」。
自汝濤稱,2015年8月,新莊村採取「黨支部+企業+村民」合作模式成立了賓川縣紅色海稍農業觀光旅遊開發公司,全村家家有股份。蒲國宏作為公司董事長,以自家的白族民居為載體,把他多年收藏的上千種古舊什物陳列其中,重現當地民眾的生活情景,改造成「農民博物館」。
「我是大理人,所以對本地文化很敏感。」大理州電視臺記者杜又濤稱,在傳統「三坊一照壁」的白族民居裡建博物館,相當於把鄉村旅遊和少數民族文化融合起來,非常新穎、別有韻味。
據介紹,自2016年4月21日紅軍長徵紀念館開館以來,已接待了45000多人。今年國慶長假,新莊村紅色旅遊景點接待遊客人數達2萬餘,為整村帶來收入約20餘萬元。
「我覺得新莊村村民的精神面貌和其他地方是不同的,也許是受到長徵精神的感染,你能感受到他們的信仰。」新華網記者黃曉英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新莊村把鄉村旅遊和紅色旅遊結合起來,豐富了旅行的內涵。
據悉,新莊村請專業機構為其量身定製了《旅遊總體規劃》,下一步,新莊村計劃用三年時間打造「紅色教育基地、花果山、葡萄走廊、海花草原、少數民族村」五個景區。
喬甸鎮鎮長自汝濤表示,當地正在積極爭取項目、整合資金,將新莊村打造成現代農業、紅色文化與鄉村旅遊一體化發展的產業融合示範村,助推村民脫貧致富。(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