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避之歌爆紅網絡:那些不想上班的年輕人,到底在想什麼?

2021-01-07 澎湃新聞

以下文章來源於中信出版 ,作者阿信

中信出版

我們提供知識 以應對變化的世界

哪有什麼寬鬆世代,每一代都有憂傷的年輕人,我們終究要面對現實。

作者:阿信

來源:中信出版(ID:citicpub)

最新一期的《脫口秀大會》,王勉唱了一首年輕人的逃避現實之歌,吐槽自己平時在生活中喜歡逃避:不想上班、不想回家陪女朋友、不想太早結婚、不想下樓倒垃圾……

這樣的吐槽引發了很多年輕人的共鳴,因為過於扎心,很多人都表示:是不是又在我身上裝攝像頭了!

「遇到問題先逃跑」已經成為了當代年輕人的普遍狀態,從「喪文化」到「佛系青年」,這屆年輕人到底怎麼了?

那些憂傷的年輕人

根據DT財經《2020職場人裸辭報告》,裸辭已經逐漸成為當代年輕人一段稀疏平常的職業經歷,26—35歲的年輕人是裸辭經歷最豐富的人群,其中一線城市的95後的裸辭原因竟然是「不喜歡上班,喜歡在家睡覺看小說」。

不想上班的年輕人,在用他們自己的方式逃避現實。

比如前兩年備受關注的「三和大神」——一群每日在深圳三和人才市場外徘徊,沒有身份證,沉迷於網路遊戲,只做日結工作的年輕人。

領英的「第一份工作趨勢洞察」顯示,90後跳槽頻繁,95後更是在工作僅僅7個月就選擇離職。

「今天做得不開心就換一家,不需要培訓,對未來沒有規劃,也沒有期待。」這樣的現象就是在年輕人中越來越多的所謂的「零工經濟」。

在日本,還有比「零工經濟」逃避的更徹底的「蟄居族」。

他們不上學,不工作,沒有固定收入,就在家裡呆著,他們被稱為 Hikikomori(蟄居族)。

這樣的蟄居族,日本大概有100萬,他們也被稱作「消失的一百萬人」。

《「消失」的100萬日本人:逃避雖可恥但有用》一文中就寫到了這些蟄居族的生存狀態:

情況稍微好一點的,會趁夜晚沒人的時候出去溜達一圈,比較嚴重的,則拒絕走出房門,年邁的父母只能通過食物包裝袋來確定他們是否還活著。

比蟄居族居住情況更糟糕的是「網咖住民」,數以萬計的日本成年人在網咖裡度過日夜,那些狹窄的格子間,被認為是迴避壓力、逃離現實的好地方。

也許在大多數人看來,這些忙著逃避的年輕人就像菲茨傑拉德在《那些憂傷的年輕人》中所寫的一樣:「我們大部分生命是以一種妥協來結束的——他的生命卻是以妥協來開始的。」

但是沒有一種人生是理所當然的,年輕人以這樣一種自我吐槽、逃避現實的方式生活的背後,真的是妥協嗎?

寬鬆世代,也是迷茫的一代

在日劇《寬鬆世代又如何》中,有一個場景是讓將近四十歲的兩代人面對面坐著,場面一度非常尷尬。

寬鬆世代,在日本是被指在主張寬鬆教育的綱領下培育起來的一代人,最早的寬鬆世代是指1987年後生的人。

在老一輩的眼中,寬鬆世代是在優渥的社會物質基礎上成長的一代,也因此優柔寡斷,沒有魄力,日本社會中普遍存在對寬鬆世代的偏見。

社會觀察家三浦展發現這些年齡位於三十歲前半段的年輕人中,階級意識有向下流動的趨勢,這種下流並不僅僅指收入水平,而在於溝通能力、生活能力、工作意願、消費意願的全面下降。

一方面,艱難的就業環境和工作環境讓越來越多的年輕人甘願成為「下流」,另一方面,「下流」生活的「愜意」也讓這樣的生活看起來並不是很糟糕。

三浦展在《下流社會》中總結了「下流社會」年輕人的生活方式:

大多數年輕人年薪很低,喜歡自由職業,更喜歡自己一個人獨處。對於男性來說,有5個P是很重要的,就是個人電腦、手機、掌上遊戲機、瓶裝飲料還有薯片。女性則喜歡對亞文化的項目感興趣,比如說去唱K,畫畫還有跳跳舞。

當中流的堅持逐漸破滅,更多的人選擇了更為節儉的生活——更低的消費,和更少的欲望。

社會中也由此陷入了「低欲望社會」。

在《低欲望社會》中,作者這樣寫道:

「更可悲的是日本的年輕人。因為對老年生活感到不安,他們從30歲開始就拼命存錢,不買房買車,也不想結婚,過著無欲無求的低欲望生活。這樣一群人等到退休後,即使有時間也不會有特別想做的事。」

在中國,也有越來越多的這種現象。

在豆瓣上,搜索「摳門」、「省錢」等類似的關鍵詞,會發現很多相關的話題和小組,幾十萬人都在討論著如何將生活需求降到最低。

無論是在日本還是在中國,看似物質和娛樂生活都豐富的寬鬆世代,其實充滿了對未來的迷茫。

在《2020職場人裸辭報告》中,讓一線城市的年輕人停下裸辭腳步的原因也很令人費解,大多數年輕人並沒有做著自己熱愛的工作,相反,讓他們在現有的崗位上繼續工作的原因是「主要還沒想清楚自己熱愛什麼,喜歡什麼」。

抱著這樣的心態,想要逃避也就不足為奇了。

一邊「自暴自棄」,一邊拼命努力

哲學家埃裡希·弗洛姆在1941年寫了一本書——《逃避自由》。

他說,在現代社會下,困擾人們的不是缺乏機會,而是機會太多,令人眼花繚亂。

對於當下中國社會的基本形態,清華大學副教授嚴飛用「懸浮社會」來解釋:「就是沒有根基,或者根基不牢,大家都處在一種非常焦躁的狀態之下。」

焦慮也許正是這個時代唯一的特徵。

每一個人的生活都如同一粒被糖衣包裹著的巧克力,它也許是甜膩的,也許是苦澀的,但是,其內心卻是一致的焦慮。

上個月,#顧裡生日#這個話題突然衝上熱搜,《小時代》裡做作的臺詞成為了人們玩梗的對象。

在《小時代》中,郭敬明借用主人公宣告說:「我們依然在大大的絕望裡小小地努力著。這種不想放棄的心情,它們變成無邊黑暗的小小星辰。我們都是小小的星。」

現在再看這段話,雖然依舊有點做作,卻還能感受幾分勵志的氣息。

這一代年輕人,都曾經或者正在努力著,也有自己的想法。但是另一方面,又忍不住陷入手機裡無需動腦的娛樂內容,於是只能自我吐槽是在逃避。

社會學家哈特穆特·羅薩在《新異化的誕生》裡就描述過類似的困境:由於無法專心做真正想做的事情,人們自願去做他們不真想做的事情。

所以即便是工作996,下班時間也被安排得滿滿當當,很多年輕人依然覺得對生活感到疲憊,每天都在無所事事。

但焦慮也不一定是一件壞事,美國心理學家羅洛·梅發現,20 世紀中期,美國中產階層中瀰漫著焦慮的情緒。

在《焦慮的意義》一書中,他挑戰了「精神健康就是沒有焦慮」的流行觀念,相反,「適度的焦慮與人的活力以及創造性成就,存在密切的內在關係」、「對工作的大力強調,已經成為緩和焦慮的一種心靈功能」。

我們在此困頓中,應該如何生活呢?

英國作家莎拉·貝克韋爾《存在主義咖啡館》一書中提到了「真實性」。她說:

「你應當做出選擇,就仿佛代表全人類一樣,擔起人類如何行事的全部責任重擔。如果你為了逃避責任,便自欺欺人地認為自己是環境或者什麼糟糕建議的受害者,那你便沒有達到人類生命的要求,而是選擇了一種虛假的存在,脫離了你自己的「真實性」。」

哪有什麼寬鬆世代,每一代都有憂傷的年輕人,我們終究要面對現實。

誰不是一邊想逃跑,一邊搬磚,畢竟deadline就在那裡。

(點擊圖片了解詳情)

訂閱諮詢:國宏老師 010-88232893,微信:13611104780

原標題:《逃避之歌爆紅網絡:那些不想上班的年輕人,到底在想什麼?》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那些不想上班的年輕人,後來怎麼樣了
    第三份工作在外企做翻譯,因為不喜歡愛挑刺的上司,工作一段時間後辭職了。 裸辭三次再也不想上班的小C還是在上海高房租的壓力下找了第四份工作,是在廣告公司做策劃,相對滿意。但一個月後還是出現了負面情緒。 每次寫的文案發給boss看,總是得不到任何反饋,當時明明要的那麼急,小C覺得自己的勞動成果受不到尊重。
  • 豬豬俠爆紅背後:這屆年輕人到底在聽什麼?
    這段時間,一首活躍在記憶裡的歌曲——豬豬俠同名主題曲,突然爆紅不管是音樂軟體,還是在各類視頻平臺好像隨便點開一個app,都能聽到這首歌,或者看到他的相關討論帶著同樣的疑問,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這屆年輕人們為什麼突然愛上了豬豬俠
  • 現在的年輕人 為什麼都不想上班了?
    「不上班」這個詞,聽上去可能有點兒消極,但它在我的定義裡並不等同於「無所事事」和「消磨時光」,它不是為了逃避職場而做出的被動選擇,而是「可以在職場混得很好」的前提下做出的主動選擇。所以過去一年,每當有人問我「如何才能不上班」時,我都會給他們普及一個概念:不上班不等於不工作。大部分人說自己「不想上班」,其實並非「不想工作」。
  • 年輕人在買什麼,年輕人就在想什麼
    文| 楊真心每一代年輕人都是在上一輩人「垮掉一代」的指責中長大的,這屆90後也一樣。當然,嚴格意義說,00後都上大學了,90後還是不是年輕人,不同的人都有著不同的看法。但是,這不妨讓我們從年輕都在買什麼上,看看年輕人都在想什麼。「我不想上班,我不想上班,我不想去公司改PPT」王勉的這首歌,應該是這屆《脫口秀大會》最炸的梗。
  • 有些年輕人不想上班,為什麼?背後是什麼心態!
    年輕人不想上班,其實是不想做這件事,或者說這件事讓他感到痛苦,做起來不開心,自然就會怪罪到上班頭上。一樣的道理:現在的年輕人不喜歡上班,是因為可以選擇的餘地不大,很多人終其一生只是掙扎在生存線上罷了。不喜歡又不能不做,但做了又很痛苦。這就是惡性循環。要想改變只能靠自己。怎麼改變的呢?
  • 老天啊,每天都不想上班、不想發圈怎麼辦?
    現在的年輕人懶得很,一喊下班比誰跑的都快。一喊加班,明明還很活躍的群裡瞬間都沒了人聲。不像我們那個時候,每個人上班都很積極,恨不能住在工廠裡。前幾天碰到了老王,他現在是一家公司的老闆。說起年輕人工作的問題,老王說,都是一把辛酸淚。員工總是通過各種各樣的方式來逃避上班和加班,還說:別和我談理想,我的理想是不上班。
  • 《習慣逃避》:你到底在害怕什麼?
    ②想和自己喜歡的人表白,卻擔心被拒絕,從而主動放棄。③你最近越來越孤單,不願意說出自己心中的「脆弱」。其實,這就是習慣逃避,是因為你不敢做真正的自我,是因為那個自我曾經遭受過否定,所以,你拋棄了它、壓抑了它,你試圖忘掉它,但是,它就像你的影子一樣,緊緊跟隨在你的左右。
  • 為什麼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不想上班了?
    或者成為無拘無束的自由職業者,不用受KPI的鞭撻,每天睡到自然醒,想什麼時候工作就什麼時候工作,擁有時間自由。 那麼,為啥現在的年輕人越來越不想上班了呢?
  • 那些因上班而抑鬱,想自殺卻不敢辭職的年輕人
    抑鬱和焦慮輪番折磨著她,但是她不敢辭職,因為她很迷茫,不知道自己辭職之後可以做一些什麼,不知道自己感興趣的事情是什麼,還有一點非常重要,當初這份工作是父母託了關係送了禮才幫她謀求到的,如果現在父母知道她想辭職,一定會非常生氣,覺得她一份安安穩穩的工作不做,想辭職簡直是在瞎胡鬧。其實,朱朱辭職是不想上班,而不是不想工作。
  • 那些不想上班、不想上學的隱蔽青年,到底都在幹嘛?
    文 | 十五隱蔽青年一詞發源於日本,其實也就是我們俗稱的家裡蹲,特指那些喜歡待在家裡,不願意社交,既不上學也不上班的青年們。2018年,日本總人口約1.27億,64歲以上老年人佔比約23%,人口老齡化十分嚴重。而在這已經少得可憐的日本青年中,還有人數高達100多萬的「隱蔽青年」。
  • 90後日常崩潰時刻:送命式熬夜,持續性不想上班
    「持續性不想上班,間接性想談戀愛送命式熬夜,做夢式想暴富間歇性崩潰,習慣性自愈。」很多網友紛紛評論,「沒錯,這就是我的現狀!」「你是不是偷窺我的生活了?!」大家對照上面列舉的事項,想想自己,到底中了幾條?02持續性不想上班,間歇性想談戀愛現在的年輕人特別熱愛自由,不想成天做自己不喜歡的工作,也不想996,加班加點地忙活,想要留出自己的時間,去做一些想做的事情。
  • 年輕人:我想當網紅,不,你不想
    隨著國內網際網路的發展,近年來「網紅」興起,直播帶貨也在行業風口獲得了很多的紅利,也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年輕人的價值取向,很多年輕人,包括很多大學生都嚮往自己畢業後不找工作,當網紅來謀生,做一個自由職業者。甚至還有高校專門設置了網紅專業。
  • 上海「博學流浪漢」爆紅網絡:「我真不想紅」
    中新網上海3月22日電 題:上海「博學流浪漢」爆紅網絡:「我真不想紅」中新網記者 許婧火爆短視頻平臺的上海流浪漢沈巍被來自各地的「直播達人」和「網紅」團團圍住,以與他合影、討教為榮,這一現象已持續近一周
  • 繼《可不可以》後張紫豪的這一首歌又「紅爆網絡」網友:單曲循環
    相信很多人在無聊的時候總會刷一刷抖音吧,而抖音上的一些小視頻真的是可以讓人忘記時間,同時那些小視頻的配樂也都是十分動聽的!而這兩年在抖音開始火起來的歌曲真的是不計其數,可以說抖音現在應該算得上是歌曲最火爆的一個軟體了,甚至抖音的音樂功能都已經超越了酷狗!
  • 心理專家:那些習慣逃避的人,其內心比普通人要強多了……
    他在節目之中的一首《逃避之歌》,引起來了無數年輕人們的共鳴。歌詞的內容大概是:為了不想上班,每天把共享單車讓給了另一個人;在公司加班到半夜,目的是不想回家陪女友看爛片爛劇;>不想安定下來,所以故意帶女友父母去吃他們不愛吃的菜;不想倒垃圾,就故意把自己關在廁所裡;爸爸為了不想在家聽老婆嘮叨
  • 十首曾經爆紅網絡的情歌,80後90後的記憶,最後一首最經典
    當下我們的生活已經離不開網絡,一切都可以在網絡上完成。似乎我們都快忘了十年前,甚至十幾年前的世界是什麼樣的。那時候的網絡不如現在這般便捷,聽歌都需要下載。那時候mp3裡滿滿當當都是下載的當紅名曲,那些爆紅的網絡歌曲,80後應該都會唱,90後應該也很喜歡,00後們大約都沒聽過!
  • 去年《出山》今年《下山》,網絡神曲爆紅的背後,是模板和套路
    像早前爆紅的神曲《生僻字》,儘管事後很多人都指責這首歌通篇口水沒有內涵,除了打著民族情懷的噱頭之外不具備經典成分,但依舊阻止不了《生僻字》的風靡,甚至一度被各大網紅、明星翻唱改編,其影響力堪稱罕見。然而遺憾的是《出山》這首歌最終被確認侵權,伴奏使用之處並未支付外國原作者費用,屬於變相盜竊,同時花粥還將這首歌的伴奏源免費公開(原曲來自一位外國音樂家,伴奏公開售賣租用但明令禁止流出),一時間引起了無數網友的聲討,雖然時間最後以原作者無力跨境維權告終,但花粥的名聲也算是徹底毀了。
  • 《丟丟銅》網絡爆紅 龔琳娜再推"神曲"
    東方網2月12日消息:據《新聞晨報》報導,一首網絡神曲《忐忑》,讓旅德民歌手龔琳娜一夜成名,日前,她再發「神威」的作品《丟丟銅》又在網絡爆紅,不少人說通篇只能聽懂「丟丟」二字,可謂神曲中的神曲。鮮為人知的是,這首神曲原是臺灣宜蘭民謠,此前鄧麗君曾翻唱過,只是極富喜感的龔式風格無一能敵。對此,正在德國度假的龔琳娜透露:「這首歌比《忐忑》難唱多了!」
  • 用十年從流水線女工到年薪82萬,她打臉了想當「網紅」的年輕人
    我們中很多人,起點也不高,也想變成某種意義上的成功者,但對那些光鮮明亮的人生解法卻總是不得要領:為什麼別人年紀輕輕就名利皆收,到底是怎麼做到的?那些沒去整容、找不到人生方向的人,搖搖頭認真考慮起自己的人生:想要錢、站到高處,但去哪兒要呢?如果自己一無所用,到底應該怎麼做?知乎上挺有意思的一個提問:你會用什麼詞來形容現在 20-30 歲的年輕人?有個回答堵住了喉嚨:「我的眼睛看到了窗外,我的脖子掛在了牆上,我的雙手在使勁用力,我的腳還陷在泥土裡。」
  • 深度分析之歌曲《生僻字》爆紅網絡
    面試模擬   近段時間,一首《生僻字》的歌曲走紅網絡,網友直呼,「聽完歌語文水平大漲」。隨後,中醫版、日語版、方言版等等「加強版」都相繼出現。談談你對此現象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