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媒體上對我國人口政策的爭議頗為熱鬧,不少人都表示了對我國人口紅利消失的憂慮。說實在的,看看身邊的情況,我倒沒有這麼擔心。
聽說在大中城市,計劃生育政策執行可能仍然比較「認真」,因為大多數城市居民都是有「單位」的,想生孩子就得請假,而且準生證、出生證明、戶口這些方面管理也嚴格,何況還涉及孩子將來入幼兒園和上學辦學籍什麼的,想生育二胎受到的限制相對要多一些。所以,很多人都呼籲政策放寬。
可是在我所生活的縣城,雖然國家政策沒變,但生育二胎早已是很普遍的現象,很多公職人員都生育了二胎,甚至一些主要領導也都「偷生」了二胎,這是公開的「秘密」。有的是鑽政策空子,編個理由生育二胎,但也要給單位領導或者計劃生育主管部門負責官員行賄送禮,有的則給計劃生育主管部門繳納一筆不菲的費用就可以拿到二胎準生證。當然,也有「偷生」的,就是先生下孩子,等一段時間後再託關係補辦各種手續。至於二胎上戶口也不是什麼難題,甚至有人專做這種幫二胎上戶口的生意。即使有人向上級「告狀」,主管部門向所謂的違反政策人員要一筆罰款就算解決問題了,最嚴重的不過是影響升職和工資福利什麼的,基本不會再有開除公職之類的情況。有一個財政供養的單位,近40個人有三分之二都生了二胎,還有幾個也確定準備要二胎,只有年紀超過45歲的老員工不再考慮這個問題。
農村的情況更亂,別說二胎,三胎、四胎也不鮮見,獨生子女現在屬於極少數。尤其是近幾年,除了跟在後邊要「罰款」,村幹部和鄉鎮「計生辦」人員基本不會為生育問題找上門了,「孕檢」也不是很嚴格了。大家都認為政策鬆了,「城裡都叫生二胎了」,很為民意的勝利而歡欣鼓舞。我接觸過的很多人都說,無論一胎是男是女,都會再要一個。不過,重男輕女的思想仍然根深蒂固,絕大多數人都認為,至少得生一個男孩。社會撫養費也嚇不住幾個人,因為很多人並不打算繳納這筆「巨款」,除非要給孩子上戶口,才託關係跟計劃生育部門「討價還價」。所以,現在很多農村孩子沒戶口,一些孩子直到上學仍然沒有戶口,甚至影響辦學籍。
不知道計劃生育主管部門以及基層政府是如何向上匯報的,但由現象看本質,政府和主管部門顯然很願意維持現狀,因為每年收繳的社會撫養費也是很可觀的,「計劃生育財政」貢獻不小呢,對債臺高築的基層政府而言,這一筆也夠填補一個財政窟窿了。對於某些官員個人而言,國家政策與民意之間的差距構成的灰色地帶很「肥沃」,很多官員因此就有了又一項灰色收入。老百姓誰願意出這筆冤枉錢?沒辦法,咱「違反政策」了,得「麻煩」領導「打點疏通」啊。
不合「政策」的二胎生育一定程度上已經成為普遍事實,還給官員腐敗製造了大量機會。既然如此,還不如放寬政策,直接宣布允許二胎生育,少了多少政策執行的麻煩,也斷了一條腐敗的財路,社會也就和諧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