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2020年7月6日)小暑,小暑是我國傳統二十四節氣之一,位列第十一,也是夏季的第五個節氣,時間是在每年的公曆7月6日至8日間。
暑,我們都知道,是炎熱的意思。小暑即小熱,也就是說自這個節氣開始,天氣進入到了炎熱階段,但還沒有達到最熱的時候。與「小暑」對應的是緊接其後的「大暑」節氣,「大」對應「小」,也就是此時到達了一年中最熱的階段。
小暑加大暑,就是一年中最為炎熱的一段時間。民間形容小暑、大暑天氣狀況的俗語有很多,比如「小暑不見日頭,大暑曬開石頭」、「小暑大暑,上蒸下煮」等,其中還有一句是「小暑熱得透,大暑涼颼颼。」
「小暑熱得透,大暑涼颼颼。」這句俗語,從字面上理解,意思就是:如果小暑階段天氣巨熱,達到了一年中最熱的狀態,那麼到了大暑階段,天氣就會涼快下來了。
不是說大暑才是一年中最熱的階段嗎?為什麼這句俗語卻說大暑階段會比小暑階段涼快呢?原因主要在於「夏九九」的天數是限定的。
什麼是「夏九九」呢?它和「冬九九」是類似的概念。民間有「數九寒冬」一說,冬季寒冷的天就集中在「冬九九」這個時間段中,從冬至那一天為起點,每九天為一個九,一共九個九,共八十一天,其中三九、四九又是「冬九九」中最冷的一段時間。
「夏九九」也一樣,它是夏季進入炎熱後直到酷暑消退的一個時間段,它以夏至那一天為起點,每九天為一個九,一共九個九,也是總共八十一天,其中三九、四九就是「夏九九」中最炎熱的時候。
「夏九九」中的三九、四九的時間對應的時間正是在小暑、大暑這兩個節氣時間段內。理清了這個時間對應關係,那「小暑熱得透,大暑涼颼颼。」這句俗語就很容易理解了。
如果一年中最熱的天氣提前到了小暑節氣段內,那麼接不來,夏季酷熱的走勢就是從峰頂走向谷底,是一個暑熱漸退的過程。
不過,可別以為這個「大暑涼颼颼」會有多涼,它只是一個相對概念,是相對於小暑那個時間段內的全年最高溫度而言,此時溫度有所降低。但不管如何,此時仍處於盛夏之中,暑熱依然還沒完全消退。
我們都知道民間還有「熱在三伏」一說,三伏,是一年中最熱的一段時間,在每年的公曆7月中旬到8月中旬,分初伏、中伏和末伏這三伏。
小暑和大暑節氣就都處在這三伏中,不管是小暑就大熱,還是到了大暑再達到酷熱頂峰,都逃不過「炎熱」這一特徵。所以「涼颼颼」無非是這個炎熱期內的相對值而已。
點右上角「關注」,看陌上花每日給您帶來各種農村趣聞雜談和農事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