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農村老人念叨的「小暑熱得透,大暑涼颼颼」是啥意思嗎?

2020-12-17 陌上花開且緩歸

今日(2020年7月6日)小暑,小暑是我國傳統二十四節氣之一,位列第十一,也是夏季的第五個節氣,時間是在每年的公曆7月6日至8日間。

暑,我們都知道,是炎熱的意思。小暑即小熱,也就是說自這個節氣開始,天氣進入到了炎熱階段,但還沒有達到最熱的時候。與「小暑」對應的是緊接其後的「大暑」節氣,「大」對應「小」,也就是此時到達了一年中最熱的階段。

小暑加大暑,就是一年中最為炎熱的一段時間。民間形容小暑、大暑天氣狀況的俗語有很多,比如「小暑不見日頭,大暑曬開石頭」、「小暑大暑,上蒸下煮」等,其中還有一句是「小暑熱得透,大暑涼颼颼。」

「小暑熱得透,大暑涼颼颼。」這句俗語,從字面上理解,意思就是:如果小暑階段天氣巨熱,達到了一年中最熱的狀態,那麼到了大暑階段,天氣就會涼快下來了。

不是說大暑才是一年中最熱的階段嗎?為什麼這句俗語卻說大暑階段會比小暑階段涼快呢?原因主要在於「夏九九」的天數是限定的。

什麼是「夏九九」呢?它和「冬九九」是類似的概念。民間有「數九寒冬」一說,冬季寒冷的天就集中在「冬九九」這個時間段中,從冬至那一天為起點,每九天為一個九,一共九個九,共八十一天,其中三九、四九又是「冬九九」中最冷的一段時間。

「夏九九」也一樣,它是夏季進入炎熱後直到酷暑消退的一個時間段,它以夏至那一天為起點,每九天為一個九,一共九個九,也是總共八十一天,其中三九、四九就是「夏九九」中最炎熱的時候。

「夏九九」中的三九、四九的時間對應的時間正是在小暑、大暑這兩個節氣時間段內。理清了這個時間對應關係,那「小暑熱得透,大暑涼颼颼。」這句俗語就很容易理解了。

如果一年中最熱的天氣提前到了小暑節氣段內,那麼接不來,夏季酷熱的走勢就是從峰頂走向谷底,是一個暑熱漸退的過程。

不過,可別以為這個「大暑涼颼颼」會有多涼,它只是一個相對概念,是相對於小暑那個時間段內的全年最高溫度而言,此時溫度有所降低。但不管如何,此時仍處於盛夏之中,暑熱依然還沒完全消退。

我們都知道民間還有「熱在三伏」一說,三伏,是一年中最熱的一段時間,在每年的公曆7月中旬到8月中旬,分初伏、中伏和末伏這三伏。

小暑和大暑節氣就都處在這三伏中,不管是小暑就大熱,還是到了大暑再達到酷熱頂峰,都逃不過「炎熱」這一特徵。所以「涼颼颼」無非是這個炎熱期內的相對值而已。

點右上角「關注」,看陌上花每日給您帶來各種農村趣聞雜談和農事資訊。

相關焦點

  • 俗語「小暑熱得透,大暑涼颼颼」,啥意思?老祖宗的話有道理嗎?
    「客路商山外,離筵小暑前」。小暑已至,來不及感慨歲月變遷,最熱的天氣馬上就要來臨。關於小暑,民間有很多說法,有人說:「小暑熱得透,大暑涼颼颼」。小暑熱、大暑涼,老祖宗的話有道理嗎?小暑熱得透二十四節氣中,小暑排在第十一位,夏天的所有節氣中,小暑則排在第五位。小暑來,則盛夏始。客人進家之前,總要跟主人打聲招呼。
  • 俗語「小暑涼爬爬,大暑熱熟熱」什麼意思?今年大暑很熱嗎?
    摘要:俗語「小暑涼爬爬,大暑熱熟熱」啥意思?今年大暑很熱嗎?文/農夫也瘋狂進入7月中旬,入伏也已經有一段時間了。像往年的話,這個時候已經是酷暑難耐了,因為在7月7日就進入小暑了,而在民間一直有著「小暑大暑,上蒸下煮」的說法,意思是說在小暑和大暑節氣這段時間都是非常炎熱的,網友們也把這個期間的天氣稱之為「燒烤模式」。然而今年在7月12日就進入頭伏了,但是入伏了之後,今年的「四大火爐」全部的集體「啞火」了。
  • 農村俗語「小暑大暑,有米不願回家煮」什麼意思?你認為有道理嗎
    在農村裡有許多和節氣相關的俗語,它們都是古人多年觀察總結出來的。而如今正值三伏天,各地的氣候也是異常的悶熱。近日,農夫就聽到一句很有意思的農村俗語——小暑大暑,有米不願回家煮。你知道是什麼意思嗎?其實,這句話也是很好理解的。
  • 農村俗語「小暑雨如銀,大暑雨如金」啥意思?小暑下雨有啥說法?
    摘要:農村俗語「小暑雨如銀,大暑雨如金」啥意思?小暑下雨有啥說法?文/農夫也瘋狂7月7日,迎來了今年的今年的小暑節氣。小暑是24節氣中的第十一個節氣,小暑節氣一到,也表示國內大部分地區就要開啟,或者是已經開啟「燒烤」、「蒸煮」模式了。不過,在大部分南方地區,因為受到了今年的第一個登陸的颱風「木恩」的影響,在小暑節氣這天多數都是以降雨天氣為主。而在我國華南以北的長江中下遊等地區流傳著俗語「小暑雨如銀,大暑雨如金」,是什麼意思呢?小暑下雨好嗎?
  • 「夏至三庚數頭伏」,16日入伏,今年啥時候最熱,哪天出伏?
    導讀:「夏至三庚數頭伏」,16日入伏,今年啥時候最熱,哪天出伏?這幾天南方的降雨也陸續結束了,取而代之的是炎炎烈日了。降雨一停,太陽出來了,酷熱天也就開始了。目前正處於小暑節氣,馬上就要迎來大暑了,而老話說「小暑大暑,上蒸下煮」,六月天的燒烤模式就要拉開序幕了。其實在這周四,還有一個比較重要的日子,那就是入伏了。為何說今年有兩個「中伏」呢?啥時候最熱呢?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很多人都知道三伏天,但是卻不明白「伏」到底是啥意思。
  • 中醫藥文化|小暑節氣文化,你了解多少
    中醫藥文化|小暑節氣文化,你了解多少 2020-07-07 11:0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小暑將至,農諺「伏天的雨,鍋裡的米」,小暑下雨有啥說法嗎?
    這也是夏季的第五個節氣,緊隨其後的就是大暑節氣了。「暑」就是熱的意思,而小暑就是小熱。意思是說這個期間天氣開始炎熱了,但是還沒有達到一年中最熱的時候(大暑才是最熱的節氣)。進入小暑節氣,全國大部分地區也進入酷暑模式了,這個期間主要是以高溫天氣為主,由於溫度高、日照時間長,各種農作物生長是非常旺盛的,因此雨水就尤為重要了。農諺說「伏天的雨,鍋裡的米」是啥意思呢?小暑節氣下雨有啥說法嗎?
  • 俗語:小暑涼爬爬,大暑熱熟熱,啥意思?今年大暑熱不熱?
    俗語:小暑涼爬爬,大暑熱熟熱,啥意思?今年大暑熱不熱?古代的中國是一個農業社會,而對於一個農業社會來說,最重要的就是預知天氣的情況。畢竟古代科技不發達,靠天吃飯不是一句空話。今天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句「小暑涼爬爬,大暑熱熟熱」。從字面意思上來看,這句俗語的意思是說,如果小暑的時候天氣涼爽,那麼到了大暑,天氣一定會變的酷熱。小暑、大暑在二十四節氣中,分別排在第五和第六的位置。
  • 小暑和大暑是什麼意思時間是 2019小暑節氣是幾月幾日星期幾
    小暑和大暑是什麼意思時間是 2019小暑節氣是幾月幾日星期幾  7月7日,2019年的小暑節氣正式到來。這是中國24個節氣中的第11個節氣。一般來說,小暑的時間是每年7月7日或8日,因此今年的小暑是7月7日。  小暑和大暑是什麼意思  暑,表示炎熱的意思,小暑為小熱,還不十分熱。
  • 關於二十四節氣的這些諺語,你知道多少?百科
    小暑節氣氣象諺語小暑不見日頭,大暑曬開石頭。(蘇、湘) 小暑有雨旱,小寒有雨冷。(桂) 小暑熱得透,大暑涼颼颼。(滬、湘、遼、晉) 小暑熱得透,大暑涼悠悠。(川、貴) 小暑涼颼颼,大暑熱熬熬。(湘)   六月立秋或七月立秋 六月六秋,早收晚丟(冀) 六月秋,提前冷;七月秋,推遲冷(新) 立秋節日霧,長河做大路(魯)早秋涼颼颼,晚秋曬死牛(蘇、桂、川) 秋來伏,熱得哭(貴)
  • 大暑是什麼意思啊 2018大暑節氣過後過後幾天涼快一點
    明天5時00分,大暑至。太陽達到黃經120度 ,「小暑不算熱,大暑正伏天」,大暑時節常「極端的熱」,晴朗時酷熱難耐,陰雨時悶得難受 ,大暑當心中暑:主動喝水,出汗多可適當喝點鹽水;切莫貪涼,飲食清淡易消化。可是很多人不知道大暑是什麼意思,還有隨著大暑的到來天氣還會熱多久,小編為您整理了有關大暑節氣的相關內容。
  • 小暑是什麼意思含義 小暑是入伏嗎今年幾月幾日進入伏天氣候
    今年7月7日是小暑節氣。從小暑至立秋,俗稱「伏夏」,是全年氣溫最高、陽氣最盛的時候。炎熱的夏季會使人體發生一系列的生理變化,特別是體溫調節、水鹽代謝以及循環、消化系統等功能會發生顯著改變,對人體健康有較大的影響。那麼小暑是什麼意思呢?小暑節氣是代表已經入伏了嗎?具體天氣是怎麼樣的呢?
  • 農村俗語:「七月立秋、種啥啥收」,今年啥時候立秋?收成怎樣?
    農村俗語:「七月立秋,種啥啥收」,今年啥時候立秋?收成怎樣?現在正值夏天,相信大家都盼望著秋天能夠快點兒到來,這樣天氣就可以漸漸轉涼了。今年的氣溫又比以往高了不少,反正筆者是覺得高溫天氣讓人相當煩躁。因此也流傳下來了很多和收成有關的俗語,其中有很多都和我們的24節氣有關,就比如這句「七月立秋,種啥收啥」。也就是說如果立秋的時間實在農曆七月,那麼這一年莊稼的收成會特別的好。為什麼這麼說呢?這就和莊稼處於夏季的生長時間長短有關了,我們大家都知道一個常識,那就是下雨之後的瓜果,總沒有不下雨的時候的瓜果甜。
  • 農村俗語「立春在臘月,天寒在三月」,啥意思?
    導讀:農村俗語「立春在臘月,天寒在三月」,啥意思?進入臘月之後,年味就更濃了,冬天的氣息也從大雪紛飛中更佳了,寒冬臘月裡,我們期待春節的到來,春節快到了,春天還會選嗎?春季啥時候到來?從氣象學上說,春天應該是按照二十四節氣來安排的,二十四節氣分辨四季,一季有六個節氣,四季是這樣區分的:春節: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夏季: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秋季: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冬季: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從以上可知,春季是從立春節氣開始的。
  • 農村老人:「下破母伏頭,雨淋狗舌頭」,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
    在每日三伏天來臨情況下,農村老人常說:「跌破母伏頭,打溼狗舌頭」,這話是什麼意思呢?2020年的三伏天一共有40天,分成初伏、中伏、末伏,在其中初伏為10天,中伏20天,末伏10天。而三伏天大部分每一年都處於小暑和大暑節氣中間,這一年中平均氣溫最大,並且又溼冷、炎熱。所以說三伏天裡邊大家覺得是最難受的一段時間。大家都說「頭伏是雨,伏伏是雨」,頭伏這一天假如雨天,那麼事後降水時間會較為長,針對農作物生長發育就較為有益。那麼農村俗語:「跌破母伏頭,打溼狗舌頭」又是什麼意思呢?
  • 俗語「早立秋涼颼颼;晚立秋熱死牛」,啥意思?今年是早是晚?
    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擁有者悠久的歷史文明,在上下五千的歷史發展中,誕生了無數精妙而深奧的思想,其中有歷代聖賢傳承下來的智慧名言,也有出自農村老人之口的生活智慧。這些生活智慧匯集濃縮成的一句話便成了世代相傳的俗語。俗語往往取自於生活最後又用之於生活,是祖先留下的智慧結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