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新的信息技術,從誕生到一步步成熟,看似是摸著石頭過河,其實都有內在規律可循。作為橋接5G、人工智慧、雲計算、物聯網的邊緣計算,是2020年新興技術趨勢的佼佼者。據IDC分析,未來超過50%的數據依賴於邊緣計算的成熟做分析、計算,預計在2024年全球邊緣計算市場將達到2506億美元。被賦以厚望邊緣計算,也經過了初期的探索後,逐漸看到未來的發展路徑。在日前召開的「2020邊緣計算產業峰會(ECIS 2020)」上,邊緣計算產業聯盟(ECC)再次為邊雲協同發展「敲黑板」,並推動產業界與學術界就邊雲協同的理論創新展開合作,為產業繁榮和應用落地鋪路搭橋。
從概念到實踐 邊雲協同進入2.0時代
邊緣計算因為順應了就近提供邊緣智能服務的需求,正在蓬勃發展,也在推動計算模型從集中式的雲計算走向更加分布式的邊緣計算。而雲與邊緣各有所長,只有邊緣計算和雲計算緊密協同才能更好地為各種業務提供支撐,邊緣計算和雲計算的價值也因此而進一步放大。
「2018年,ECC聯合AII推出了《邊緣計算與雲計算協同白皮書》,為整個產業凝聚共識發揮了非常好的作用。」ECC需求與總體組主席黃還青在接受《中國電子報》採訪時表示,「現在幾乎每個做雲計算、邊緣計算的企業都在提雲邊協同,這個概念已經深入人心,但在落地實踐的過程中,面臨哪些挑戰,需要什麼樣的架構,涉及哪些關鍵技術?這些問題仍然處於比較模糊的狀態,不利於產業實踐。我們今年推出《邊緣計算與雲計算協同白皮書2.0》,希望在形成共識的基礎上推動邊雲協同的落地實踐。」
ECC邊雲協同2.0產業項目經理阮斌鋒說:「我們聯合了15家合作夥伴,如信通院、海爾、騰訊、華為以及三大運營商等共同研討,從2.0的視角來看,我們認為邊雲協同2.0有三類主要協同方向,即應用協同、服務協同、資源協同,從這三層來看,每一層都有不同的挑戰。」
應用協同的目標是實現在邊緣應用的一點註冊接入,在其他分布式部署的邊緣應用接入點,能獲得一致的體驗。對於邊緣計算的落地實踐來說,應用協同是整個系統的核心,涉及雲、邊、管、端各個方面。
「在應用協同裡面,我們看到很多挑戰。第一個挑戰是,相對集中的雲端,如何去管理大規模的邊緣節點,這其實是很大的挑戰,目前業界也提出很多技術去解決這類問題,例如P2P技術、緩衝技術等。」阮斌鋒說,「第二個挑戰是,雲上和邊上都有應用,例如智慧城市、智慧交通就是典型場景,如何做到雲端與邊緣應用的協同,如何做到統一管理、統一分發;第三個挑戰是運行的穩定性,邊緣場景中會有很多問題,網絡、邊緣設施都存在不穩定性,在這種情況下如何保證邊雲應用的連續性和可靠性,ECC也在做進一步探討。」
服務協同的目標是提升邊緣應用形成的效率,服務協同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來源於中心雲的雲服務與雲生態夥伴所提供的能力,包括數據類、智能類、應用使能類的能力;二是通過雲原生架構,為邊緣服務的接入、發現、使用、運維提供一整套流程。
「現在可以看到,不同企業在雲上提供的各種服務,如AI服務、數據服務、應用服務的規範都不一樣,這會讓各個產業變得碎片化,ECC希望能夠推進服務的標準化,通過業界的標準框架推動服務的標準接入。」阮斌鋒說,「在服務協同中還很大一部分是智能服務,智能服務需要大量的樣本數量,如何提高增量學識、實現協同推理、保障安全隱私,以及邊緣計算中獲得的大量數據如何存儲,都存在挑戰。」
實現資源協同,不僅可以簡化應用的開發難度,還可以提高邊緣資源的使用效率。「做資源協同,可以應用雲計算的一些思路和思想,然而在邊緣計算中也會有更多的內涵擴充,除了對計算存儲網絡做協同之外,還會涉及到流量的協同。比如怎麼做全局的調度,怎麼做全域的加速、瀏覽的加速,怎麼做底層計算存儲網絡資源,從這三個維度來考慮資源協同的問題。」阮斌鋒說。
從產業到學術 邊緣計算呼喚理論創新
「邊緣計算發展到現在,一定會生產新的技術體系,就像雲計算的發展產生了新的技術體系一樣,所以需要學術界和產業界共同合作,爭取克服在產業實踐落地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黃還青表示。
在本次邊緣計算產業峰會上,中國科學院院士姚建銓表示:「數字世界的智能,從集中式單體計算,演進到分布式網聯計算,並正在朝著異構、協同、全面泛在智能計算演進,而邊緣計算是計算架構不斷演化的必然趨勢。這與生物進化過程中,從單細胞生命體,到多細胞聯合體,再到複雜生命體的演化過程如出一轍,雲邊端協同的計算架構猶如人的大腦、脊髓以及周圍神經系統的架構一樣。」
姚建銓進一步談道,「邊緣計算應該考慮如下幾個理論問題,一是可計算理論,要根據計算任務特徵考慮不同計算模式以及多模式協同計算的可行性;二是模糊計算理論,需要考慮模糊計算的尺度、粒度,模糊的目標以及約束條件等方面的問題;三是複雜性理論,需要保證在多消耗、多約束、異構動態等複雜場景下計算任務和整體工程的可控性;四是高效性理論,需要從數據高效緩存、網絡協同傳輸、彈性訓練推理等角度對性能進行優化提升。」
姚建銓同時提出,在邊緣計算的基礎設施、平臺架構、應用服務方面,有必要繼續探索支撐理論以及各個層面的約束關係。在基礎設施方面,需要整合海量異構設備來提供資源依託,其中是否具備可伸縮性、異構性、協同性之間的約束關係;在平臺構架方面,需要提供設備到服務之間的承接能力,其中是否具備高可用性、靈活性、普適性之間的約束關係;在應用服務方面,需要進行服務的資源劃分以及運維能力的調整,其中是否具備自適應性、隔離性和敏捷性之間的約束關係。「總之,這些問題都還不太成熟,希望學界和企業界共同坐下來做好理論方面的研究,以期在未來技術創新、產業實踐等方面提供指引。」姚建銓說。
「邊緣計算問世之後,我們有了一個新的機會,把這種過於集中的雲服務模式重新再『否定』,讓數據分散開。」 CCF分布式計算與系統專委會副主任郭得科在接受《中國電子報》採訪時表示,「雲計算遵從了分布式計算的基本理論和方法,邊緣計算比雲計算具有更加鮮明的節點分散特點,我們必須考慮如何在分散的情況下,利用分布式計算的理論和方法,滿足用戶在擁有邊緣計算提供的便利性、快捷性的同時,保證體驗的一致性、可靠性以及雲邊協同的整體性能。」
從集中到分散 新計算格局將孕育獨角獸企業
「目前雲計算市場已經高度壟斷,少數幾家大型雲計算企業成為了頭部企業,佔領了絕大多數市場份額。」郭得科告訴記者,「小的雲企業生存空間會越來越小。」
在邊雲協同趨勢下,未來的邊緣計算,是不是也將如此,成為巨頭的饕餮之宴?是否還有新興企業的成長空間?
「在邊緣計算領域,一定會產生獨角獸企業,這是毫無疑問的。」黃還青認為,「之所以這麼說,一方面我們看到邊緣計算的市場空間足夠大,有諮詢公司認為未來5年邊緣計算市場空間將高達5000億美元;另一方面,我們可以參照雲服務的發展歷程,從雲概念的產生到真正產業化,再到最後出現對社會經濟產生巨大影響的服務模式、商業模式,整個經歷了15年左右的時間。客觀來說,圍繞雲產生的大的獨角獸公司,或者說是取得商業成功的公司也就是過去5年的事情。而邊緣計算真正興起,是從2015年、2016年開始的,放在邊緣計算的發展周期看,現在還處於部分行業部分場景產業實踐的階段,但有了雲計算的規模應用一定程度也為邊緣計算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技術、生態、模式基礎,從而邊緣計算走向規模化的速度要比雲計算走向規模化的速度快。預計未來2~3年,圍繞邊緣計算的技術體系將越來越完善,並支撐邊緣計算規模化應用。」
阮斌鋒說,從邊緣計算的幾個層面來看,新興企業要想做大到平臺層是比較困難的,但邊緣計算的應用層,覆蓋的場景非常多,其中會有大量的機會湧現。
「ECC一直講邊緣計算有6大價值行業,包括運營商、工業製造、電力能源、智能交通、智慧城市、數字文娛等,」黃還青說,「我們認為在未來的2~3年,邊緣計算將在這些行業率先規模化發展。在這個規模化發展的過程中,可能會更快地浮現出獨角獸形態的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