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6年6月「牽手」以來,臺盟中央與甘肅已經在脫貧攻堅中結下不解之緣。從祁連山麓到甘南藏區,臺盟中央的足跡覆蓋了甘肅省內所有的國家連片特困地區和深度貧困縣,臺盟中央主席、常務副主席、專兼職副主席全部參與了脫貧攻堅民主監督各項工作,先後多次帶隊奔赴脫貧攻堅第一線,進村入戶紮實調研,了解真情況,發現真問題。
當前,脫貧攻堅民主監督已進入收官階段,既要集中攻克深度貧困堡壘,又要鞏固脫貧成果防止返貧。素有「隴中苦瘠甲天下」之稱的甘肅,生態環境脆弱,要鞏固提升脫貧成果、決勝全面小康,必須堅持生態保護第一,讓良好的生態始終成為發展的不竭動力。作為將生態保護與扶貧開發相結合的一種扶貧模式,生態扶貧是打贏脫貧攻堅戰「五個一批」中重要一環,是綠色發展理念指導下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保證。6月14日至18日,圍繞「完善生態扶貧機制建設」專題,臺盟中央調研組再赴甘肅省開展脫貧攻堅民主監督調研活動。
牧家樂美了鄉村富了百姓
錯落有致的花田,綠意盎然的草地,整潔的道路直通百姓家門口,青磚白瓦的房屋掩映在綠樹之間,每一個牆面都繪有以二十四節氣為主題的圖案,栩栩如生,形象生動,村中,燒烤、住宿、牧家樂裡歡聲笑語,展現出一幅「景美、人美、生活美」的鄉村新畫卷。
這裡是甘肅省肅南裕固族自治縣西柳溝村,是該縣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美麗鄉村建設工作的一個縮影。6月16日,臺盟中央調研組走進了這個畫中村。
「現在,我們村美麗的風光、乾淨的環境,讓縣城的人都羨慕。」西柳溝村村委會主任王義忠說,「過去,我們村房屋破爛,村道坑窪不平,垃圾胡亂堆放,牲畜到處亂跑。」
據了解,西柳溝村是一個典型的半農半牧村,雖地處縣城城郊,由於基礎條件滯後,產業發展單一。特別是隨著禁牧、草畜平衡等制度的逐步確立,當地的農牧民告別了傳統的生產生活方式,一時間找不到發展的方向。
2018年,在肅南縣和大河鄉兩級黨政部門的精心謀劃下,西柳溝村緊緊圍繞鄉村振興戰略,立足城郊優勢和丹霞、河流、樹木、人文資源,著力打造民俗風情、自然山水生態於一體的民俗風情度假村,村容村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村子變美了,路乾淨了,遊客增多了,而且打造了農家旅社、燒烤攤,這對我們來說很好,也帶來了很多生意。」村民邢雄告訴調研組,他第一個在村裡辦起了牧家樂,用自家養的羊、雞和採摘的野蘑菇做的特色餐飲很受遊客青睞。「每年6月至9月,來遊玩的人最多,每天要招待五六桌,全家人齊上陣都忙不過來。去年一個旅遊季牧家樂淨收入超過3萬元。今年雖然受疫情影響,收入比不上去年,但是我還是有信心,把牧家樂繼續開下去。」
「通過旅遊業,對周邊地區宣傳我們的草原風光,依託周圍的景區,吸引更多的遊客進來,使我們老百姓能夠增收致富。」中共肅南縣縣委書記李宏偉表示,不僅是西柳溝村,肅南縣內多個村子都是風生水起地發展了鄉村旅遊業,近幾年村民人均收入增加了幾倍,鄉村面貌煥然一新。「2018年西柳溝村接待遊客5200餘人次,旅遊收入達70萬元以上。」
據了解,近年來,肅南縣加大鄉村旅遊的培育、發展力度。大力發展景區帶動休閒度假、民俗體驗為特點的鄉村旅遊模式,推動文化旅遊與種植養殖、醫療養生等產業深度融合,為農牧民持續穩定增收提供了更加堅實的產業支撐。大力推進旅遊示範鄉鎮、旅遊示範村和鄉村旅遊示範點創建,實現鄉村旅遊的特色化、精品化、差異化發展。
「在全域旅遊理念和鄉村振興戰略的引領下,鄉村旅遊已成為推動鄉村振興、助力扶貧攻堅、實施農牧村「三變」改革、實現產業富民的新動能。」調研組認為,發展鄉村旅遊可以發展形成農業休閒觀光、鄉村民宿、果蔬採摘等新型業態,進而推動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持續優化,形成鄉村發展新動能,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大力發展鄉村旅遊業已經成為肅南縣經濟轉型的有效途徑。」在調研組看來,肅南縣積極依託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優勢、具有特色的歷史人文優勢、獨一無二的裕固族民族風情優勢,藉助國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合理有序地開發鄉村旅遊業,使鄉村旅遊業成為肅南縣新的經濟增長點。
不過調研組也表示,目前,肅南縣乃至張掖市的鄉村旅遊發展還處在初級階段,鄉村旅遊的發展缺乏專業人員系統合理的規劃、指導和經營,鄉村旅遊服務人員也缺少專業性培訓,鄉村旅遊經營模式粗放,導致旅遊消費者日益增長的各種旅遊需求和落後的管理模式間的矛盾突出,大大降低了重遊率,不利於鄉村旅遊的長遠發展。因此,張掖市以及肅南縣,不僅要對鄉村旅遊業的發展進行科學的指導和合理的規劃,打造出富有特色的鄉村旅遊產品,而且要對鄉村旅遊行業管理人員和服務人員進行系統的培訓,學習優秀的鄉村旅遊管理模式,以提高鄉村遊客的體驗感和重遊率。
萬畝苜蓿蹚開產業幫扶新路子
初夏時節的張掖大地處處綠意盎然,呈現出一派生機勃勃的迷人景象。肅南縣明花鄉的田間地頭,苜蓿流青溢翠,搖曳著紫色的花蕾,已到了頭茬苜蓿揚花收割的好時節。
在明花鄉萬畝苜蓿種植基地,調研組看到,廣闊的田野上,一臺臺大型現代化牧草收割機和青貯裹包機來回穿梭、奔馳田間,生長旺盛的苜蓿齊刷刷倒下,瞬間變成了一個個草方墩,成為當地農牧民育肥牛羊的最佳飼料。
苜蓿草素有「牧草之王」的美譽,蛋白質含量高、營養好,牛羊適口性好、上膘快,一年能割好幾茬,種植苜蓿草不僅能滿足家庭舍飼養殖飼草料的需求,牧草外銷還能提高農牧民群眾的收入。
「我家的苜蓿今年迎來了大豐收。」正在苜蓿地裡忙得不亦樂乎的明花鄉上井村村民妥風景,額頭布滿汗水,臉上掛滿笑容,「今年我引進了一臺大型苜蓿收割機,大型機械的工作量是800畝,平均每個草墩的重量是43公斤,今年鄉鎮府對牧草產業也大力支持,基本上都是機械化作業,省去了人力,給我們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效益。我們今年種了200畝的苜蓿,預計能收250多噸,自家養殖20頭牛,消耗18噸左右草料,還能對外賣230多噸。今年的苜蓿草價好,一噸2千元左右。」妥風景的喜悅也正是今年明花鄉苜蓿種植戶的一個縮影。
調研組看到,在妥風景的苜蓿地裡,用人工需1到2天才能收割完的苜蓿,用機械收割只需要10分鐘就完工了,不但省時省力,而且整齊、乾淨、不浪費。大型苜蓿收割打包機的加入,也讓他在發展苜蓿產業上「再提速」,對繼續發展苜蓿產業的信心更足了。
「明花鄉立足通道區位優勢,大力發展牧草產業,截至目前,全鄉已建成連片種植3000畝以上的優質牧草基地15處,全鄉優質牧草種植面積達到10萬畝以上,已形成『種植、生產、加工、銷售』和『農戶+合作社+公司』為主的運營模式。」明花鄉黨委書記郭志劍表示,近年來,明花鄉大力發展以現代化種植紫花苜蓿為主的飼草產業,鼓勵農牧民種植紫花苜蓿,推動飼草種植向規模化轉變。「今年,全鄉新增牧草種植面積5萬畝,不但推動了10萬畝優質牧草種植基地建設,力爭將紫花苜蓿種植打造成經濟和生態雙贏產業,同時也為『舍飼圈養』的現代畜牧業發展提供充足飼草料保障,為推進產業富民奠定了紮實基礎。」
據了解,目前,明花鄉優質牧草遠銷西藏、內蒙古、青海等地,帶動農牧民依靠牧草產業戶均每年增收1.1萬餘元。
「紫花苜蓿是節水作物,可以實現節水、增收的雙效益。同時苜蓿種植不需要地膜覆蓋,有效減少了白色汙染。」調研組表示,肅南牧區因海拔高、氣溫低,牧民的耕地主要種植飼草、小麥、大豆等作物,產量低、收入少。推廣種植苜蓿不僅具有低成本、高收益的優點,而且還具有改良土壤、增加肥力和加強水土保持的生態建設作用。「從經濟效益來看,可以充分利用當地土地資源,大幅增加農戶收入,解放農村勞動力;從生態效益看,可以改造中低產田,改良鹽鹼土壤,防風固沙,改善生態環境。」
調研組認為,肅南縣大力發展苜蓿產業,政府相關部門應起到主導作用,進一步完善苜蓿質量標準體系,加強市場監督;科研院所和技術部門要著力推廣牧草種植、加工技術,將種植、管理、收穫、加工等各環節組裝配套,為產業發展提供技術支持,並使之與市場的需要相適應;要建立健全草畜產品信息網絡,加強對產品營銷形勢、市場行情的預測分析。同時創新流通方式和流通渠道,完善草產品流通骨幹網絡,推進電商與實體流通結合,樹立精品意識,努力打造綠色產品,拓寬銷售渠道,暢通各種形式的對接直銷,創出品牌,促進農民增產增收。
馬背上的裕固人安新家
「現在的生活,過去可真不敢想。」6月16日,在肅南縣明花鄉遊牧民定居點,73歲的裕固族老人索彩英一邊熱情招呼著調研組,一邊笑呵呵地說著。
在索彩英的家裡,既有時尚潮流的各式現代化家具,又有濃鬱風格的傳統裕固族掛件和裝飾進行點綴,一個較大的魚缸配上幾盆茂盛的綠植,使得房間裡顯得「春意盎然」。
眼前這種愜意的生活,對於祖祖輩輩逐水草而居的裕固族牧民而言,是難以想像的。「馬當步,牛馱垛,住帳篷,酥油燈。」這是肅南牧區過去生產、生活的真實寫照。
索彩英老人年輕時,放牧集體的一群綿羊連續5年無丟失、死亡,成畜保活率達100%,連年被生產隊評為安全畜群。1964年國慶時,18歲的索彩英參加了全國國慶勞模參觀團,受到毛澤東主席的接見。
「以前住在毛帳篷裡,冬天冷、夏天熱,牛羊去哪裡吃草,我們就搬到哪裡。」老人回憶說,「在草原上出行特別不方便,老人和娃娃病了,只有騎著驢、騎著馬,去很遠的鄉衛生院看病,有的時候就硬扛著,偶爾進趟城則要兩天左右。如遇暴風雪或大雨等惡劣天氣,原地被困也是生活常態。」
隨著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政策和遊牧民定居工程的實施,索彩英一家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近年來,肅南縣堅持把守護祁連山生態安全屏障作為立縣之本,實施遊牧民定居工程,先後投資近8億元,通過政府統一規劃設計、公共財政支持、牧民群眾自願自建的方式,建成定居點18個,受益人數上萬人,牧民定居率高達80%以上。此舉不僅減輕了祁連山生態的承載壓力,而且解決了農牧民交通難、通信難、就醫難、入學難、吃水難等問題,使農牧民過上了現代生活。
在索彩英居住的明花鄉遊牧民定居點,調研組看到,修建的住宅樓體現出裕固族的建築風格,立足獨特的山水風貌建設的小集鎮秀美如畫;新建的醫院、學校、移動通訊塔格外醒目;牧民們開著小轎車行駛在平坦的柏油路上,使牧民新村充溢著現代氣息。
「為使定居牧民搬得出、住得穩,我們進一步轉變畜牧業生產方式,大力發展舍飼養殖,配套建設暖棚牛羊舍,由傳統的四季遊牧向冬春季舍飼餵養。」李宏偉表示,目前全縣已建成規模化養殖小區35個,創建農牧民專業合作社187個,舍飼半舍飼牲畜達到75%以上。「我們還實施勞動力技能培訓工程,免費對定居群眾進行祁連玉石加工、民族工藝品加工、餐飲服務、烹飪技術、唐卡製作、牛羊育肥、民族服飾製作、汽車駕駛等實用技術培訓,引導定居群眾依託集鎮發展旅遊、商貿、餐飲等產業,使定居小區剩餘勞動力從事二三產業的技能有了提升。」
據了解,經過幾年的實踐和探索,肅南縣以「大分散、小集中」「沿交通幹線」「插花式」「村落式」「異地搬遷定居」和「進城定居」等不同模式,建設遊牧民定居房。牧民們離開草原,來到城鎮,開始了全新的生活。
與此同時,張掖市其他縣區也結合自身實際,探索形成了結合農戶庭院改造發展鄉村旅遊、利用棚戶區項目資金推動出城口改造、棚戶區改造與易地扶貧搬遷結合促進城鄉融合發展等一些可借鑑、可複製的新模式。
「從遊牧到定居,是遊牧民生產和生活方式的一場深刻變革,既是減輕草場壓力恢復生態的重大生態工程,又是促進牧民脫離貧困改善聚居環境的重大民生工程。」調研組表示,由於各地情況不同,對政策的理解有差異,在執行過程中也存在著對遊牧民定居的複雜性認識不足,遊牧民自籌資金難度較大,相關配套產業和產業鏈培育尚不能同步等問題。
據此,調研組建議,在定居工程實施過程中,一定要因地制宜,實事求是,充分利用各地的優勢,發揮自身特點,用好、用活國家政策,把定居工程建成民心工程和德政工程;地方政府要多渠道妥善解決遊牧民定居工程建設資金籌集問題;大力扶持牧區城鎮非農產業和特色產業發展,為定居後的牧民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大力發展二三產業,擴大牧民自主就業渠道,為定居牧民提供好就業崗位,穩定收入來源;加強定居點配套工程保障力度,切實提高定居點所在鄉村的醫療衛生水平,儘快完善定居點教育教學服務,實施畜牧科技推廣與專業人員培訓工程;在定居工程中充分發揮遊牧民的主體作用。
「環境要改善,發展要持續,群眾要脫貧,生態是基礎。」調研組表示,希望通過調研,全面掌握甘肅省實現生態重建和生態發展面臨的困難短板,總結甘肅生態扶貧、生態建設既有經驗模式,提出具有建設性可行性的意見建議,既解決好眼前發展的難點問題,又能完善長遠發展的政策機制,切實為甘肅綠色崛起助好力。
「讓甘肅的綠水青山更美、金山銀山更大,這是使命,更是責任!」正成為臺盟的共識和努力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