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以小微水體示範片區和美麗河湖為抓手,著力打造一批『水清、岸綠、景美』的水景觀,同時加強溈江流域治理逐步實現溈江水Ⅱ類水進城、Ⅲ類水出境的目標。」市水利局副局長王智勇告訴記者。圍繞這個目標,我市一年來從面源汙染治理、飲用水源保護、小微水體建管等方面著力,做好水治理文章,治水工作取得明顯成效,我市河長制工作獲2019年長沙市縣(市、區)績效考核第一名。
我市治水工作取得明顯成效,水更清了、岸更綠了、景更美了。(資料圖片)
水環境治理久久為功
「原來這裡有養殖戶,生活汙水也直排,環境不是很好,有的地方還能聞到豬屎臭,自從開展治水工作之後,環境變得相當好了,再也聞不到那種臭氣,空氣好了、水清了,人感覺非常舒服。」玉潭街道金星社區居民蔡培祥開心地告訴記者。
金星社區處於朝陽溪源頭,兩公裡的溪水渠道是群眾生產生活用水的重要來源,原來沿線存在生活汙水直排亂排現象。自去年啟動小微水體治理工作以來,社區把朝陽溪源頭流經集中居住區作為治水重點區域,片區58戶居民全部完成三級化糞池改造,並分區建設了3座容量為27立方米的生態淨化池,對片區所有居民的生活汙水和三級化糞池的水,經管道進入生態淨化池淨化後再排入朝陽溪源頭,做好了朝陽溪源頭水治理工作。同時,對朝陽溪渠道源頭砍雜清理,採用預製板護堤防止泥土松垮,利用樅樹樁、景觀石和綠植花卉打造池塘自然生態景觀。
「小微水體治理搞得好,既生態又美觀,我們真是有福氣,住在了花園裡。」社區居民羅燕等表示。
據悉,2019年我市共創建了5個長沙市小微水體示範片區,同時全市29個鄉鎮(街道)均創建了一個及以上縣級小微水體示範片區,完成改廚改廁工程10萬座、鄉鎮截汙管網管道鋪設20公裡、黑臭水體治理68處,有效管護小微水體4萬多處。
溈水沿岸,天藍、水清、景美。(資料圖片)
河湖管護永遠在路上
初夏時節,微風習習,堤岸邊偶有群眾散步經過,河面上時而有人泛著小舟,輕輕掠過,河水泛起漣漪,清澈的水流能看到小魚悠哉悠哉遊過……這樣的場景時常出現在城區溈江上遊。「現在我們所在的位置是去年新建的城市防洪堤,從溜子洲大橋到幸福渠總共5公裡,原來這一段是沒有堤防的,為了提高城市防洪能力,2017年開始我市建設了城西、城東、新民垸、群英垸四個防洪圈,有效提升了城市防洪能力。」市河長制工作事務中心主任彭杜介紹,在提高城市防洪能力的同時,通過清淤疏浚、岸線除險加固、砍青除雜等治理,河道水環境發生了明顯改觀,河流水質得到顯著提升。「我們每月委託第三方機構對溈江、靳江幹支流及飲用水源進行水環境質量監測,並對29個鄉鎮(街道)交界斷面和主要河流規模以上的排口進行水質監測,全市共有30條主要河流、55個監測點納入監測範圍。目前,溈江河水質穩定達Ⅲ類,其他河流水質基本達標、改善明顯。」市水利局副局長王智勇說。為建立河流管護長效機制,市河長辦落實「河湖長制」工作要求,各級河湖長定期開展徒步巡河,深入一線排查河道問題;組織鄉鎮(街道)開展「樣板河流河段」創建工作,2019年我市投入資金1500萬元,創建樣板河30條;積極引導群眾參與護水,至2019年底,我市29個鄉鎮(街道)共有河流守護志願者1052人(其中「百姓河長」90名),由各鄉鎮「百姓河長」組織志願活動對所管護河流進行常態化管理。
王智勇表示,2020年我市河長制工作將以問題為導向,按照系統治理的思路,強化示範引領,著力打造15個小微水體示範片區、12條美麗河流,繼續強力推進截汙治汙,面源汙染治理,河湖日常管護及水資源調度等工作,實現水質達標率100%。
(來源:融媒體記者 周娉 何猜清 通訊員:彭杜 統籌:劉靜 編輯:周思慧 校對:文藝芳 校審:蘇健 劉石江)
轉發擴散!這兩種電話,一個不能接!一個必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