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上海9月10日消息(記者吳善陽)「春歸大地暖 冰心在玉壺」「壯志天地間 師心向遠方」「逐夢現代化 初心創未來」,1個半小時的教師節主題活動,用三個精彩篇章生動詮釋了初心使命、責任擔當,也為上海學習弘揚偉大抗疫精神、衝刺「十三五」圓滿收官、科學謀劃「十四五」、率先總體實現教育現代化提供了強大精神動力。舞臺上的精彩,源於一個個真實動人的故事。
同心戰疫,不平凡時光的初心與堅守
從春節前疫情警報拉響開始,醫生和教師,一個奮戰在疫線前沿,一個奮戰在戰疫後方,扛起了前所未有的重任。第一篇章邀請疫情期間教育系統代表上臺進行真情講述,以TED演講的方式展現了上海教師大任在肩、戰疫攻堅的非凡精神,以及深厚的家國之情、教育之愛。
「我們是醫生,更是老師」「上前線時我們沒有哭,最苦最累的時候也沒有哭,可回程時聽到沿途私家車鳴笛致意,看到市民帶著孩子舉著國旗一路護送的時候,我們哭了。」在現場,上海交大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副院長、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先進個人陳爾真,講述上海援鄂醫療隊在疫線前沿奮戰故事時動情地說道。在新冠肺炎疫情最危急時刻,上海9支醫療隊共1649名醫務人員馳援武漢,與全國的醫療隊同舟共濟、日夜奮戰,用白衣做戰袍,撐起了武漢抗疫的希望,也為全國取得抗疫勝利打下了堅實基礎。「人們都說教師和醫生是這個社會的良心,而我想說,教師和醫生還是這個社會的希望,我們付出的每一份心血和汗水,都是在播種,播種這個春暖花開的春天,播種共和國更加美好的明天。」
上海中醫藥大學教授、嶽陽中西醫結合醫院心血管內科主任樊民,在活動現場回憶起團隊在雷神山堅守的44個日日夜夜,感慨萬千:「我2003年出徵抗擊非典時,兒子還在他媽媽的肚子裡。」從「小湯山」到「雷神山」,兒子已經17歲。今年2月15日,樊民帶領31名同事來到百廢待興的雷神山醫院,他們擬定的「上海雷神1號方」充分發揮中醫藥和中西醫結合優勢,具有海派特色的中醫療法收穫了良好療效,中醫藥參與治療率100%。「生命有時脆弱得可怕,但更多的時候卻堅韌得超乎想像。在抗疫一線,我將這種感受通過線上教學的方式,給學生們上了特殊的『開學第一課』,這堂課在學生中反響強烈,因為在這堂人生大課上,他們所學到的不僅僅是先進的醫學,更有使命的崇高和人性的光輝。教師、醫生,一個塑造靈魂,一個挽救生命,都是無悔的選擇,都是神聖的事業。抗疫是一時的,而為師為學、救死扶傷的事業卻是一生的,醫者仁心、師者慧心,孜孜不倦,生生不息!」
為了打贏這場新中國成立以來傳播速度最快、感染範圍最廣、防控難度最大的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阻擊戰」,還有許多人默默地在後方與衝鋒在前的「白衣戰士」進行戰疫「接力」。
位於金山、被醫護人員譽為「最美應急病房」的上海市公共衛生臨床中心應急救治項目,在60小時內完成300餘張施工圖,用20多個日夜在超常規進度下完成了項目。作為上海市公共衛生臨床中心應急救治臨時醫療用房項目設計的總負責人,同濟大學建築設計集團同勵院總建築師陳劍秋教授,用「將時間掰開了用」比喻當時的情景,他說這是自己從事建築工作近三十年來最特殊的一個項目。他們的團隊還第一時間將設計經驗與社會共享,帶領設計師和研究生開展了應急醫療及戰略儲備中心的研究,為上海打造全球公共衛生最安全城市持續注入力量。作為一名建築教育工作者,陳劍秋和學生交流時常會探討:什麼是建築師的價值?「磚頭、水泥,本是冰冷無言,但融注了心血就凝成了溫度。大任在肩,同舟共濟,將藍圖描繪在祖國的大地上,這就是我們的夢想。」陳劍秋說。
「2020年3月2日,這是一個既平凡又將被載入上海教育史冊的日子。」上海市教委教研室副主任譚軼斌作為本市「空中課堂」探索者代表,在現場分享了上海「空中課堂」開播第一天的情景。那一天,上海中小學校143萬名學生,居家開始了集中時段大規模全日制、全學段的「空中課堂」在線教學。它由1300多名專家、教研員和教師組成名師「夢之隊」打造。他們中的大部分是特級教師、正高級教師、「雙名工程」團隊成員、國家級、市級教學比賽獲獎教師。經過5個月的持續努力,推出5000餘節優質視頻課,內容覆蓋41個學段學科,成為在線教學的「上海樣本」。在疫情防控形勢最嚴峻的時刻,不能坐公共運輸,有些教研員就主動請纓自己開車跨區接送老師前去現場錄課。商店不開門,老師們買不到實驗材料就自己設計製作。白天去拍攝點拍課,晚上回家熬夜撰寫教案、開展「雲」上研討,每天工作十幾小時已成為常態。其實,有的老師手術剛康復,有的老師家有高考生,有的老師用眼過度每天要靠打針才能去現場。當被問及這些優質視頻課是怎麼「煉成」的,譚軼斌的回答是:「那是每一個平凡又不凡的老師與時間賽跑、與常態搏弈、與觀念碰撞、與慣性脫鉤,用愛與責任鑄就的。」
在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在上海市委市政府統一指揮下,廣大教師和醫護人員發揚抗疫精神,立足本職崗位,做好本職工作,共同打贏疫情防控人民戰爭、總體戰、阻擊戰。在治病救人的病房裡、在科研抗疫的實驗室、在在線教學的課堂上、在高考中考的硬仗裡、在聯防聯控的大後方、在三全育人的活動中、在心理諮詢的服務裡、在促進就業的幫扶中,上海教育人用行動踐行了偉大抗疫精神,用擔當履行了對教育事業的諾言。
心向遠方,彰顯教育人家國情懷
在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百年奮鬥目標的進程中,教育不僅起著奠基的作用,更在服務國家社會經濟發展、推動社會進步上發揮著重要作用。第二篇章通過情景訪談等的形式,反映了在國家建設發展的重大領域中,上海教師智慧擔當、創新突破;在服務全國脫貧攻堅的教育援建中,上海教師播撒大愛、價值堅守。
2019年度上海市科技功臣、中國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陳亞珠,與學生交流時常常提到老交大的西遷精神、老前輩錢學森「五年歸國路,十年兩彈成」的報國情懷。作為我國醫工交叉開拓者、生物醫學工程傑出貢獻者,她數十年如一日,帶領團隊堅持自主創新,為大型無創醫療器械的民族化、產業化開闢出一條新路,堪稱「健康中國」踐行者。在陳亞珠培養的學生中,不少人主動放棄國外優厚的待遇毅然回國,加入到「創新創業」團隊中。學生感言:「陳老師就是在潛移默化中,深深地影響了我的選擇,因為她的心裡有很重很重的祖國。」
從2011年開始,時任東華大學紡織學院院長的邱夷平,便堅持每年暑期組織師生赴新疆開展以紡織專業服務為特色的社會實踐,為當地紡織企業把脈「疑難雜症」,利用學科專業優勢幫助當地開展紡織技術革新。對於學生們來說,援疆行動不僅激勵著他們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還是認識國情的一扇窗口。這一援疆團,隨著「一帶一路」倡議不斷落地,已吸引國內15所紡織類高校600多名本科生和研究生,100多名指導教師赴全疆各地參與社會實踐,累計走訪企業400餘家,為20多家企業開展技術指導,完成科研和產業調研項目十餘項,培訓人員20400人次。十年援疆路,邱夷平一直踐行著育人的初心。
活動現場,共康中學西藏班班主任吳曉雲動情講述了用心澆灌民族之花的故事。共康中學是全國最早開設內地西藏初中班的學校之一,吳曉雲在這裡堅守民族教育二十多年,擔任了九屆西藏班班主任。孩子們都叫她「吳媽媽」。她愛這些高原娃,努力播撒更多的愛,讓他們把對老師的愛轉化為民族之間的大愛。在滿懷摯愛的同時,她也在走一條研究型之路,努力探索內地西藏班的科學育人模式,給學生們正確的價值引導,培養他們的班級自主管理能力和自我發展的潛能。如今,她的畢業生走上建設西藏的各個崗位,有的成為了脫貧攻堅戰線上的主力軍;有的當上了村鎮書記,造福一方百姓。
這些充滿教育情懷的生動故事引發了現場觀眾強烈共鳴。部分來自各援建地孩子和上海共康中學西藏班學生在現場共同演繹了歌曲《夜空中最亮的星》,用清澈的歌聲表達對老師們的感激之情。
逐夢未來,教育現代化譜寫新篇章
辦人民滿意的教育,對廣大上海市民群眾來說,今年註定是一個特別的年份——今年既是「十三五」規劃、完成教育綜合改革國家試點任務的收官之年,也是謀劃「十四五」規劃、率先總體實現教育現代化的奠基之年。第三篇章以原創配樂詩朗誦《教育,我們忠誠的事業》講述了一個個身邊的教育變化和教師故事,展現了一代代上海教育人薪火相繼、砥礪探索教育現代化的不渝初心,以及迎建黨百年,大步邁向教育新徵程的壯志雄心。全國「金話筒獎」獲得者、國家一級演員等朗誦名家傾情獻演。蔡金萍、方舟、王蘇、王濤、劉家楨、楊明深情演繹,讓大家感受上海邁向教育現代化的不平凡歷程。
令人欣喜的是,上海教育現代化加快推進,正釋放出更多教育紅利,惠及更多民生,城市能級進一步增強,市民的獲得感和幸福感不斷提升。
華東師範大學附屬盧灣輔讀實驗學校1999年起學校實施特殊教育零拒絕,招收對象為中、重度智力殘障、自閉症及多重殘疾兒童少年,一人一份醫學診斷、一人一套健康檔案、一人一張個性課表。這所學校實施的有教無類不僅是「零拒絕」、更是「高質量」,不僅有科學的態度、更有教育的溫度。
2017年起,上海實施三年一輪的「城鄉學校攜手共進計劃」;2018年,實施「公辦初中強校工程」……通過政策支持、專業扶持,百餘所公辦初中提質增效,城鄉學校辦學水平差距持續縮小,家門口的好學校越來越多。
上海堅持立德樹人,推出百門「中國系列」思政選修課,實現高校全覆蓋,並向中小學延伸,讓學生在中國最鮮活的實踐中「讀懂中國」。以《共產黨宣言》展示館復旦大學青年黨員師生志願服務隊等為代表的新時代學子,在學思踐悟中堅定理想信念,在奮發有為中踐行初心使命,成為奔騰不息的「後浪」。
從破解0—3歲「最柔軟人群」幼有所育的託育難題,到助夢耄耋老人走進實現人生新價值的老年大學;從優化職業院校發展,到持續推進高校「雙一流」建設……作為全國教育改革的探路者,上海教育人正在奮力譜寫上海教育改革發展新篇章,讓每一個學習者都能得到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都能享有人生出彩機會。而在豐碩教育成果的背後,是每一位教師的用心耕耘、超越自我和家國情懷。
活動尾聲,由本市教育系統老領導和大學書記校長們組成的上海高校校長合唱團首次獻演,深情演唱《不忘初心》。「不忘初心,繼續前進,萬水千山,最美中國道路」……嘹亮磅礴的歌聲,不僅將活動推向了高潮,也生動表達了廣大教師「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堅定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