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我也想過上高三考清華北大,
但是就是懶。」
此話引發熱議,出自廣東超級牛校華師附中的一位學霸,冼奇琪。
今年高二的她,剛剛被中科大少年班錄取了。因此,她不用再苦讀高三,今年9月份,她將直接上名校讀本科。
正好,我最近在翻看傳統中國人幼兒啟蒙的一些資料。作為老母親,我認真看了這位學霸冼奇琪的採訪,發現其中有一個點,我覺得很有意思。
上面那位學霸冼奇琪表示,從小到大,從來沒有參加過任何校外學科補習班。
談及學習秘訣,她表示一定要主動學習。她說,每次開學一拿到練習冊,她就開始自學課本內容,完成練習冊,目的是儘快做完練習冊,留時間做自己的事情,比如拓展、競賽等。
而且,她還覺得,學習不能完完全全跟著老師走,要有自己的計劃,否則會非常疲憊。
「被老師完全帶著走有一種總是被拖拽的感覺,會出現很多情緒,所以要把握自己的節奏,相信自己,尋找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
學霸通過主動學習獲得掌控感,進而更加促進學習,這一點,很有趣。
於我們父母而言,這其中,剛好涉及到傳統啟蒙教育中的兩種價值觀,一種以朱熹的《童蒙須知》為代表,一種以王陽明《訓蒙大意》為代表。
我覺得,這兩種價值觀,涉及我們作為父母很容易陷入的教育迷思,很值得思量。在幼兒啟蒙中,很重要。
咱們來聊聊吧。
先提一個問題:
再具體些,幼兒園的小孩子,要不要上興趣班?幼兒園快要畢業的孩子,要不要參加幼升小銜接補習?小學階段的孩子,要不要上課外輔導班?
這些問題,多年來都爭論不休。
有人覺得,不應該束縛孩子的天性,小孩子就是應該自由玩耍。但近幾年,我身邊的二胎媽媽們,卻紛紛以行動做出另一種選擇——
很多二胎媽媽的大娃上到高年級,開始面臨越來越大的壓力,這些媽媽們開始後悔,當初太過於放任孩子的天性。於是,近幾年,我身邊的二胎媽媽們紛紛轉投教育軍備大賽行列,開始緊抓二胎,從小就開始培養二娃的各種技能。
大城市的教育軍備競賽愈演愈烈。但跟老母親們的做法相對,教育部門關於禁止幼兒園「小學化」的發文和宣傳,也越來越頻密。
到底應該放任天性,還是緊抓緊管?
細究之下,我發現,這個問題只是冰山之上第一層,是最淺層的操作問題。更重要和關鍵的,還在於冰山之下,兩種教育價值觀的衝突。
我覺得,作為父母,只有理清冰山之下的問題,咱們才能解決好冰山之上、操作層面的事情。
那如何理清冰山之下的衝突問題呢?一個方法是,不如參考一下以往的思路。
關於傳統中國的幼兒啟蒙,決不能繞過的一篇文章,就是朱熹的《童蒙須知》。
這篇文章不長,講了關於孩子啟蒙很重要的五方面內容,包括:
·日常著裝
·行為儀態
·衛生習慣
·讀書習慣
·雜務處理
(即原文中的「衣服冠履第一」,「語言不趨第二」,「灑掃涓潔第三」,「讀書寫文字第四」,「雜細事宜第五」等五方面。)
之所以將這五方面,列為孩童啟蒙的關鍵內容,主要是因為,朱熹認為,行為習慣的養成是求知做人的基礎,幼兒啟蒙的關鍵,就在於及早打牢這個基礎。
這五個方面的啟蒙內容劃分,在今天也依然有借鑑意義。
比如,在讀書習慣方面,朱熹提出,每位年幼的學童,從入學或者接觸啟蒙的第一天開始,就要學著把書桌整理乾淨,書擺放整齊,身子端坐,正對書本。還有,讀書要做到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比如,在孩子的日常著裝方面,朱熹提出,「大抵為人,先要身體端正」。所以,《童蒙須知》中不厭其煩地叮囑孩童,如何保持衣物整潔,如何穿適宜場合的著裝。
等等等等。
可以看出,這些行為習慣的培養,都是從外在約束的角度,對孩童提出了具體的行為規範和要求,原文中提得非常細緻,緊密結合了當時的時代特點。
所以,朱熹理念中,通過啟蒙可以培養出來的,是標準的「好孩子」:
·比如生活習慣方面,不挑食,有什麼吃什麼,輕嚼慢咽,不發出聲音,吃完放好勺筷(「凡飲食有則食之,無則不可思索」);
·比如待人接物方面,侍奉長輩用敬語,有禮貌,進退有儀,答問時誠實作答;
·比如學習方面,潛心求知求學,不肆意玩耍,不放風箏,不賭博,不玩球,不玩火,遠離喧吵,遠離危險。
等等。
今天,仍有很多家長費盡心力,為孩子打造外在的行為約束法則,其出發點,大約跟大理學家朱熹也沒有相差多少。比如,報各種各樣的興趣班、輔導班,就是寄希望於通過外在環境的豐滿,給孩子成長提供支撐。
因此,在今天的幼兒啟蒙中,若從外在行為規範考慮,這五方面劃分的體系,仍可供我們借鑑。
但除了外在的行為約束以外,還有一篇傳統幼兒啟蒙的重磅文章,不能不聊,而且這篇文章才是貼合本文開頭提到的那位學霸的學習方法的。
這篇文章,因應上邊說的朱熹《童蒙須知》而來,是對《童蒙須知》的反思和深化——
王陽明《訓蒙大意》。
王陽明《訓蒙大意》篇幅也極短,跟朱熹從外在行為規範著手不同,王陽明的立論,是基於對兒童本性的觀察和揣摩:
「大抵童子之情,樂嬉戲而憚拘檢。如草木之始萌芽,舒暢之則條達,摧撓之則衰萎。」
就是說,一個孩子,一顆童心,大都是喜歡玩樂而不喜歡被管束的,就好像剛剛萌芽的草木,只有環境「舒暢」,才能欣欣向榮,茁壯生長。
因此,按照王陽明的思路,幼兒啟蒙應該首先考慮的問題是,孩子的天性、資質、偏好本來是怎麼樣的。
這跟朱熹那一派的幼兒啟蒙,是完全不一樣的。
朱熹關於幼兒啟蒙,乃至整個教育的思路,是先定目標,再擬進程,最後以各個個人為塑造對象,是以人就理,以個體狀況服從於群體需要。
而王陽明的思路,則是從孩子個體出發的。
這種思路上的不同,會帶來教育效果上的極大不同。
王陽明認為,
「今教童子,必使其趨向鼓舞,中心喜悅,則其進自不能已。」
就是說,要以身心暢快,作為促發兒童學習的主要動力,要激活兒童自動自發的趨向。
在具體方法上,主要有「誘」「導」「諷」三種方法:
這些方法,都是用「順導」「調理」「潛移」「默化」的方式,使孩童「漸入禮儀而不苦其難,入於中和而不知其故」。
另外,王陽明還頗有趣地調侃,一味追求小孩聰明,卻不知道「養之以善」,會讓小孩看學校像看監獄,看師長像看仇寇,還會因為小孩天性喜歡嬉戲玩耍而不得不遮遮掩掩去玩,進而施加詭計,這哪兒是養小孩呢,這分明是拘囚犯!
而拘囚犯的教養方式,則會使孩子「日趨下流」。
那麼,問題來了。回到文章開頭咱們聊的話題,假如我的孩子要走靠分數上進的道路的話,到底哪種啟蒙方法更好呢?
大部分人都會說,肯定王陽明大大的更好啊,更合情理啊。
我也覺得是的。王陽明的理念,就像呵護一株萌芽,重點在於激發其內生的活力。這是更長遠、更事半功倍的辦法。
但現實是,大多數的父母包括我自己,經常都陷入朱熹的套路裡,糾纏於各種外在的行為約束,糾結於這個行為該不該做、這個輔導班該不該上、這個規矩被違反了怎麼辦,等等這些外在的、操作層面上的問題,而忽視了更核心的教育理念和價值觀問題。
為什麼我們明知道王陽明的思路更合情理,但在日常生活中卻採取了另一個價值觀下的方法呢?
原因只有一個,王陽明的方法,太難!
咱們是過日子,太難的方法,看不到短期結果的方法,咱們下意識不會去做。這跟減肥是一個道理。
那怎麼辦呢?
我覺得,還是再剖開來、揉碎了分析一下,我們為什麼覺得王陽明的方法更難?
歸根到底,就難在一個字,信。
朱熹的方法和王陽明的方法,其最根本的差異在於對待孩子的態度——
·朱熹的方法,背後有一個主要的預設,其實是對幼兒或人生發展潛能的不信任,所以,教導不但是必要的,而且要清楚、仔細、明確地規劃。
·王陽明的方法,背後則是信任,信任童心,相信春風化雨之下,他會自然茁壯成長(「譬之時雨春風沾被卉木,莫不萌動發越。」)
信任還是不信任,態度的差異是根本的,是冰山之下最重要的部分。
不過,信,雖然難,但也不是沒有路徑可尋。
幼兒啟蒙當中的「信」,至少有兩條路可以走。
一條是信孩子,一條是信自己。
這兩條路相輔相成。
信任是來源於了解的。
其實蒙臺梭利那一套,從方法上來說就是觀察,目的是了解孩子,價值內核就是信任。
道理都是相通的。
當然,話說回來,天性註定,並不是每一個孩子都可以考高分。而傳統中國人對於孩子考不了高分是沒那麼多焦慮的,因為子女眾多,完全可以從眾多子弟中,選擇沉靜好讀的孩子專門攻克科舉,其他的孩子該經商的經商,該務農的務農,都是家族經濟中的一員。
只不過,在今天這個少子化的時代,成功的標準雖然各種各樣,但都不外乎功利,顯而易見的是,並不是每個孩子都適合這個功利化的金字塔體系,有成功、得利的,就必然有失敗、失利的。
這就考驗我們的第二條路走得怎麼樣。
信自己,才能有穩定感。穩定,才能穩穩託住孩子的心理,讓他把精力投入到自己的人生,而不是情緒情結當中。
國外育兒暢銷書《父母效能訓練》,就是這一條路的道理,誰的問題誰解決,跑好自己這一棒。
所以其實,信,也不難。
信孩子——不把別的孩子完成的事情,強加到自己孩子身上。
信自己——不把自己想完成的事情,強加到孩子身上。
通過信,呵護孩子的內生動力。
再說回開頭那位從來不上校外輔導班的學霸,就很明白了。
關鍵不在於她上了輔導班,還是沒有上輔導班。關鍵在於,她的內生動力是激活的狀態。而這種內生動力的激活,需要我們家長在啟蒙階段,就以信任的態度去呵護守候。
我們沒有辦法從表象上去比較,報了很多輔導班,與沒有報輔導班之間的差異。
因為其差異,在冰山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