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大醫學院附屬醫院專科護士曾少華在康復護理門診中。(圖片由院方提供)
寧波日報訊(寧波日報記者 陳 敏 通訊員 徐晨燕 鄔麗娜)在一般人的印象裡,護士的工作就是打針發藥量體溫,但我市有303名專科護士,他們雖然是護士,卻可以和醫生一樣坐門診;他們不僅在治療護理上具有不可替代性,更是醫生臨床和科研的得力助手。他們被親切地稱為「護理專家」。
303名護士和醫生一樣可坐門診
上周二上午10點多,記者來到李惠利醫院傷口造口門診時,專科護士錢曉紅正好接待完一名患者。李惠利醫院於2008年開設傷口造口門診,錢曉紅是寧波第一個負責造口治療的專科護士。在這裡,造口患者可以得到專業的護理、治療、康復及指導,同時還避免了醫療專家精力不及帶來的就診困難。
為挽救直腸膀胱病變患者的生命,醫生會通過手術切除病變部位,然後在患者腹部左側或右側開一個口,稱為造口。錢曉紅向記者介紹,造口很容易引發一些併發症,加上其給日常生活帶來的不便之處,讓「造口人」承受著生理和心理的雙重痛苦。
曾經有一位70多歲的老太太,因結腸腫瘤手術做了小腸造口,由於造口位置的關係,造口袋不僅不易粘貼,而且很容易滲漏,導致老太太需要頻繁更換造口袋,還造成造口周邊的皮膚大面積潰爛,這讓老太太苦不堪言。錢曉紅每次都細心地替老太太更換造口袋,在這過程中她還不忘跟老太太拉家常以表示安慰。
為了減輕老太太的痛苦,錢曉紅還特別跟造口袋生產商商量,設計生產一種適合老太太這種特殊造口的造口袋。沒多久,錢曉紅就拿到了一種構造特別的造口袋,解決了老太太的造口滲漏問題。
在很多人看來,錢曉紅這個整天「聞臭」的崗位有點讓人難以接受,錢曉紅卻不以為然,「每當看到患者在我們精心、專業的護理下重拾尊嚴,勇敢樂觀地面對生活時,我真為他們高興,同時也為這個專業感到自豪。」
隔一條走廊,對面就是PICC(經外周靜脈置入中心靜脈導管)門診,專科護士李菲正在全神貫注地為病人護理導管,消毒、更換導管接頭、衝洗導管……一氣呵成。據介紹,李惠利醫院PICC門診一年的門診量有6000餘人次。每周一到周五上午,李菲都在這裡坐門診。
「以前,門診出診都是醫生的事情,從不曾想過,有一天我們護士也能坐門診。」李菲回憶起第一次坐門診的情形,還是覺得開心不已。
在寧波,像錢曉紅、李菲這樣護士坐門診的共有303名,他們有個共同的名字——專科護士,他們開設的門診叫護理門診。
所謂專科護士,就是指在某一特殊或者專門的護理領域具有較高水平和專長的專業型臨床護士。受過專科護理訓練的護士,能利用其專科的護理才能,獨立為病人及家屬解決健康問題。據了解,我市常見的護理門診有糖尿病、PICC(靜脈穿刺)、造口、壓瘡等,受到患者廣泛歡迎。
市護理學會理事長盛芝仁表示,我市各大醫院近兩年來都在推行優質護理,開設護理門診,就是要把優質護理延伸到病房之外,同時實現了醫護互補,醫生側重疾病的診斷和治療,護士側重疾病的護理和健康指導,大家各司其職,相互配合,滿足病人的需要。護理門診在促進病人康復、減少併發症、加快病房周轉、改善醫患關係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專科護士稀缺制約護理門診發展
在國際醫療界,專科護士其實並非什麼新名詞。專科護士,最早在美國提出並實施,加拿大、英國等國在上世紀60年代也開始實施專科護士培養制度。據介紹,美國專科護士涉及134個護理專科領域,數量達75萬人。
2009年7月,寧大醫學院附屬醫院結合醫院學科發展,率先一次性開設糖尿病、PICC、壓瘡、脊柱疾病、骨傷疾病、婦科、產科、新生兒等八個專科護理門診,年門診患者近8000人次。到目前為止,該院共設有護理門診11個,共培養專科護士46人,年門診量在10000人次左右。
在國內,現在已有12個省份和城市開展專科護士培訓。相比於國際、國內兄弟城市,寧波的護理專科化發展起步比較晚,但近幾年發展較快。2016年,寧大醫學院附屬醫院護理部聯合寧波市護理學會,就寧波市專科護士培養與工作狀況進行了調查,發現34家二級及以上醫院中,30家醫院培養了專科護士,26家醫院開設了專科護理門診,涉及13個專科,各家醫院專科護理門診年最高服務人次為糖尿病1692人次/年,傷口造口5300人次/年,PICC護理14126人次/年,母嬰護理5500人次/年,人流後關愛門診6000人次/年,腹透門診1460人次/年,骨科護理470人次/年,康復護理324人次/年。
儘管這幾年寧波各大醫院下大力培養專科護士,但同上海、北京等城市相比仍然存在相當差距,表現為專科護士數量不足,供不應求等。
根據寧波市護理學會的調查,目前我市30家培養專科護士的二級及以上醫院中,合計共有專科護士303人,僅佔護士總數的2.44%。而據對全國71家三級甲等醫院一項調查顯示,專科護士佔護士總數的10.10%。
李惠利醫院715名護士中,專科護士僅15名;市一院1020餘名護士中,僅有38名專科護士;市二院1240名護士中,僅28名專科護士;寧大醫學院附屬醫院有46名專科護士,但在全院護士中的佔比不到7.6%。在我市各家醫院,專家型護士普遍稀缺,已成為制約護理門診發展的瓶頸。
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部分醫院雖然開出了護理門診,但由於專科護士僅有一兩個,而且不少出診的護士是各個病區的護士長,從而導致每周門診次數也只有一兩次。寧大醫學院附屬醫院PICC護理門診的專科護士告訴記者,「每天患者一般有30多人,一個人實在是忙不過來。」
寧波專科護士為什麼這麼少?有關業內人士認為,除了起步晚以外,原因還有很多。其一,護士總體數量不足。據介紹,參加專科護士培訓需要脫產三四個月,在護士數量不足的情況下,醫院很難騰出專門的人力參加專科護理培訓。其二,護士參加專科護士培訓機會有待增加。據介紹,目前寧波市還沒有一個專科護士培訓基地,這對寧波加快專科護士培訓相當不利。其三,專科護士門檻高,根據《浙江省專科護士培訓方案(試行)》,培訓對象要求是「執業護士,護理專業大專以上學歷,具有8年以上臨床護理實踐經驗,在相關專科工作3年以上」。而寧波設置的門檻更高,67.6%的醫院要求具有大專及以上學歷,護師及以上職稱,專科護理工作5年以上,這將很多年輕的護士給排除了。
護理專科化,五大問題亟需解決
俗話說「三分治療七分護理」,如今醫療事業中護理越來越重要。「護理專科化發展已成為臨床護理的發展方向。」採訪中,盛芝仁說,隨著醫療的專科化、患者需求的多樣化,對護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護士除了要有愛心、耐心,還要往更專業的道路上發展,培養「專家型護士」是護理發展的方向。
如何更好更快地促使護理專科化?盛芝仁認為,有五大問題亟需解決。
問題一:專科護士嚴重不足。
缺人已成為制約專科護理發展的瓶頸,採訪中,多家醫院呼籲進行專科護士再認證。據了解,目前國內對專科護士的再認證尚屬於探索階段,而歐美等國家對專科護士的資格申請、認證、再認證及工作範疇、工作要求等方面均有完善的制度和標準。盛芝仁建議國內專科護士的發展可以借鑑國外經驗,加快培養、管理專科護士。
據悉,浙江省現有11個專科護士培訓基地,但寧波還沒有。因此,一家醫院的院長建議儘快在寧波建立專科護士培訓基地,以方便寧波培養專科護士。
問題二:專科護士崗位職責不明確。
寧波市護理學會的調查顯示,專科護士普遍存在著重培養、輕使用的問題。34所被調查的醫院中,70.6%的醫院有專科護士管理制度,但只有38.2%的醫院為專科護士設置專職化崗位。243名專科護士工作職責仍以臨床常規護理工作為主,而在專科護理研究、院內外護理會診方面的職責體現比例較低。
為更好地發揮專科護士的作用,激勵專科護士專業成長,盛芝仁建議各級醫院可以設置專職專科護士崗位,借鑑國外經驗實行專科護士的分層使用和管理,如設立專家型專科護士,提升專科護理工作質量,拓展專科護士的職業發展渠道。
問題三:專科護士能力水平有待提升。
專科護士的角色包括:臨床、教育、諮詢及研究四方面。而從調查看,我市專科護士的臨床實踐能力和教學指導能力處於中等以上水平,而在專科護理研究和高級專科護理實踐方面水平較低。究其原因,盛芝仁認為主要是因為專科護士的學歷水平較低、未經過系統的科研思維訓練,導致專科護士的科研能力薄弱。
據了解,美國專科護士的培養主要定位於碩士以上水平的教育,而我國專科護士多數僅為大專學歷,寧波也不例外,這勢必影響專科護理水平。
問題四:相關政策和制度不夠完善。
從採訪看,我市相當多的醫院開設有護理門診,並在促進病人康復、減少併發症、加快病房周轉、改善醫患關係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但記者了解到,除傷口造口、PICC護理門診外,其他護理門診均處於免費狀態。多家醫院認為,這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專科護理的發展,不利於專科護士發揮其工作價值。
採訪中,多家醫院希望政府部門能夠制定、出臺相關政策、制度,支持專科護理門診的開展,為其創造有利的條件,如對開設護理門診的專科護士,能給予一定範圍的處方權、獨立收診療護理費等。
問題五:專科護士考核機制和待遇有待改變。
從採訪看,目前寧波各大醫院在專科護士專職工作模式以及考評方式上不成熟,專科護士未能有效發揮功能價值,待遇水平沒有改變。寧波市護理學會的調查顯示,在待遇方面,67.9%的專科護士認為福利待遇無變化,專科護士與普通護士沒有區別。
採訪中,有業內人士認為,發展護理專科化,醫院就要按照專科設置標準合理配置專科護士數量,建立相關的績效考核制度,加強專科護士待遇激勵,以促進專科護士的工作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