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面,一二線城市已然開始面臨類似日本的飽和問題,增長空間有限。
前瞻產業研究院測算,2019年我國便利店行業市場滲透率達到10407人/店,而日本為2208人/店。相比之下,前者的滲透率幾乎只有後者的五分之一,前途看似一片光明。
行業數據仿佛也佐證了這一趨勢。2018年末,中國便利店門店數增長15.1%至12.2萬家,2019年預計增長10.3%達13.5萬家。
然而對比這組數據,就會發現暗藏的「玄機」。從2018年的15.1%到2019年的10.3%,行業增速有所放緩,尤其結合地域發展不平衡的情況來看,一二線城市規模率先觸頂。據CCFA發布的《2019中國城市便利店發展指數》顯示,上海、廣州、深圳等地便利店市場已趨於飽和,不僅面臨著開店成本與日俱增的挑戰,門店資源的稀缺性也在持續擠壓行業發展空間,開店難度不斷增加。
另一方面,較低的市場集中度意味著競爭激烈,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利潤率的提升。
數據顯示,2018年中國便利店品牌已超260個,市場極為分散,行業CR3(業務規模前三名所佔的市場份額)僅為51.2%,CR5(業務規模前五名所佔的市場份額)僅為58.2%;2019年進一步下滑,CR3約為48.6%,CR5約為56.3%。這與前文提到的「三大巨頭佔據日本90%市場份額」的情況,可以說是相去甚遠。
這不僅使得各便利店品牌難以打造忠誠度,所產生的激烈競爭也不利於利潤率的提升。截止2018年,國內73%的便利店毛利率超過20%,30%的毛利率超過30%,日本便利店毛利率則穩定超過30%;同時,國內大部分店面淨利潤水平在2%以下,對比全家4.61%、羅森2.75%的成績顯得相形見絀。
相較日本,國內便利店雖不面臨縮短營業時長的焦慮,但近年來同樣陷入了用工難的泥沼。
在經營者眼中,人力成本高企是繞不開的話題。根據畢馬威聯合CCFA發布的《2019中國便利店發展報告》顯示,便利店年均費用中60%的支出為職工薪酬,34%為房租,兩項合計年均支出高達238萬元,「請不起員工」使得不少店長選擇親自出馬、參與日常經營。而作為服務類職業,便利店員工本身流動性就大,更是加劇了門店在招聘、培訓、管理多個維度的投入。
尤其年初的一場疫情也造成了勞動力的階段性短缺,成本再度上漲。在一些採訪報導中,南昌樂豆家、福建見福便利等區域便利店經營者表示,年後員工到崗率在5到7成左右;即使地處內蒙、受疫情影響相對較小的安達便利,也有20%的員工未及時到崗。而為了鼓勵大家復工,不少便利店為員工提供了交通補貼、飯補以及相應的薪資激勵政策,再加上購買口罩、消毒水等防護物資,人力成本同比上漲了30%-50%。
由此看來,國內便利店進不可攻、退不可守,前景不太明朗。
03
巨頭的自救,便利店的未來
便利店行業是促進經濟發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在發達國家,其銷售額通常佔據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5%~6%,日本更是高達7%以上。因此雖「路漫漫其修遠兮」,各便利店玩家也將加大投入、上下求索。
不難理解,縮短營業時間只是現階段的自保戰術,日本便利店行業的領跑者們依託技術創新逐漸找到了回歸24小時營業的「康莊大道」。
後疫情時代,自助結算模式正當紅,消費者們得以享受「無接觸服務」下的安心,經營者們也由此嗅到了解放勞動力的信號。預計到2025年,7-11、全家等日本最重要的五家便利店將在國內所有門店設立自助收銀臺,打造一道新的風景線。
前不久羅森於上海萬象城落地的新店,則是在自助結算的基礎上強化了無人值守的概念。據了解,該門店採取8小時無人制,即20:00至次日7:00間從有人改為無人,在沿用手機掃碼購、自助收銀機外,通過增加掃碼入店、監控防損等設施,探索以自動化系統拓展夜間增量業績的可行性。
如果說以上變革都圍繞「解放勞動力」出發,那麼還有些解決方案則在思考如何兼顧消費者體驗,簡化被「強加」於顧客身上的收銀操作。今年年初,日本跨國信息技術公司NEC在總部開啟了一項無人店試驗,員工可通過人臉識別認證進店,挑選完商品直接走出門店就能自動結算,費用會在員工卡中自行扣除,由此幫助員工在上下班高峰期或是在工作間隙等忙碌時段快速選購急需商品。
而為了滿足更多場景、更多人群對極簡購物的追求,日本最大的信息系統集成商——NTT Data反向引進中國的無人店技術,藉助雲拿科技的計算機視覺、多傳感融合、深度學習等打造一種「即拿即走、無感支付」的全新購物體驗。消費者打開APP掃碼進店,挑選完商品後直接出店,無需再次刷碼,而即刻於手機端收到訂單的方式也符合了當下的環保理念。NTT Data IT服務支援事業總部的內山尚幸先生也表示:「這樣的模式,對店鋪來說能夠提高業務效率,對消費者來說不需排隊等候收銀,極大提高了購物的便利性。」
除了結帳環節,其他零售鏈路同樣存在升級空間,門店可以藉助數智化解決方案突破經營瓶頸,進一步達到降本增效的目的。
以食物浪費為例,便利店因每日都要檢查並處理過期商品,而被認定為大量食物浪費的主要場景之一。羅森便曾於2017年丟棄了近10%的飯糰和便當,食物垃圾累積約44000噸,數量相當驚人。為了緩解這一現象,便利店的傳統做法是每天在日間營業結束前打折出售臨期商品,通過吸引精打細算的消費者,減輕門店管理剩餘餐食的負擔。
而當數智化時代來臨,便利店能否不向臨期商品「妥協」,在減少浪費的同時保證經營利潤?這未必不可行。藉助對各商品歷史銷量的大數據分析,門店有望合理預測未來的銷量並訂貨,在滿足日常銷售的基礎上儘可能減少庫存積壓,從源頭降低臨期商品帶來的管理壓力。
此外,便利店實力即是商品實力,因而在選品、商品配置等環節也帶來了一系列的挑戰。「模範生」7-11可以說是藉助品類優勢提高坪效的一把好手,快餐速食是其銷售額和毛利的最大組成部分,分別為42.9%、46.6%;全家也擁有自己的「食品研發中心」,利用鮮食打造了強烈的品牌特色。相較而言,本土便利店這些「後進生」主要商品仍為加工類食品,45%的門店中生鮮、鮮食銷售佔比甚至不足20%,商品維度還有較大改進空間。
也許不少經營者會通過模仿尋求突破,然而「甲之砒霜,乙之蜜糖」,模仿不僅存在著是否適用的問題,也缺乏一定的獨創性。據悉,除了上文提到的NTT Data與雲拿合作,當下也有一些便利店通過引入數智化解決方案賦能商品管理升級,尤其此次疫情的影響,更是讓線下門店深切體會到了數位化技術帶來的提效能力以及在某種程度上抵抗風險的能力,進一步加速了線上線下融合的趨勢。
04
結 語
「便利店行業還有創新空間,可以在進貨到結帳等一系列流程中融入更多人工智慧技術的應用。」正如Seven&I控股公司發言人清水勝彥所言,當下的行業「倒退」只是假象,在某種意義上來說,背後的本質或許在於現有經營方式與時代發展的不匹配。
不難預見,隨著技術維度的陸續補足,24小時營業將全面回歸,讓便利店的便利度不再受到質疑,而線下零售也有望獲得類似電商的數智化能力,再次抬高行業天花板。
來源: 新零售老闆內參 平夢菲
共2頁 上一頁 [1] [2]
關注公號:redshcom 關注更多: 便利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