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姐,好久不見。我太想念你們家的小面了,二兩雜醬,多菜少面。」3月12日早上7點剛過,兩江新區萬科城的「巴適碗碗面」門口就有好幾個顧客排隊打包了。
「巴適碗碗面」由張姐夫妻倆經營,兩人既是老闆也是員工。開業5年以來,兩口子從早忙到黑,生意火爆。3月11日麵館開業,不少老顧客聞訊而來,終於又吃到了期待已久的美食。
夫妻倆宅在家自製新配方
張姐本名張蓮鳳,重慶合川人,今年45歲,年輕時就做得一手好菜。在農村,哪家哪戶有喜事,她必定是那個掌勺的大廚。後來,張蓮鳳的兒子到合川城上初中,夫妻二人便在此開了家麵館。
「開農村辦席和開店還是有很大的區別,重慶麵館多,想要生意好,一定要有特色。」張蓮鳳說,為了「偷到」其他店家的手藝,自己幾乎吃遍了合川所有生意好的麵館。哪家面香、哪家面辣、哪家調料很特別她心裡有一本全帳。為了做出自己特色,二人經常深夜還在倒騰食材。
靠著賣面賺的錢,2015年夫妻二人在兩江新區萬科城接了新房,還順帶在小區門口租了一個門面,幹起了自己的老本行。
每天凌晨5點30分起床,半個小時後到店裡熬製湯頭,雜醬要用上好的五花肉,牛肉一定是當天現殺的黃牛,酸菜也是每年開春後婆子媽用青菜製作的……夫妻二人用心經營的麵館贏得了顧客的信任,小店的日銷售額常年突破3000元。
今年原本打算正月十五(2月8日)營業,疫情發生後,夫妻二人便在家裡宅了兩個多月。這期間,他倆也沒閒著,對小面的配方進行優化:辣椒要怎樣炒才會更香?高湯怎麼熬味道會更濃?澆頭還可以有哪些做法?夫妻二人在網上看視頻教學,再結合自己的配方進行調整,不停地試吃。就這樣,夫妻倆在家用了兩袋(20斤)麵粉自製手工面。
「只要開門營業,就略有錢賺」
「開麵館十幾年以來,這是第一次給自己放長假。」張蓮鳳說,以前每年他們的小麵館都要營業到春節前才關門,一般正月初八或者正月十五開門,「一年到頭也就能休息春節幾天。」
3月10日下午,夫妻倆來到店裡開始打掃衛生。見熟人回來了,不少老顧客都在門外跟張蓮鳳打招呼,詢問開業的時間。「很多人都說想念我們家小面的味道,開業當天一定早點起來吃碗麵。」張蓮鳳說。
3月11日,麵館正式開業,雖然只能打包,還是買了10多斤乾麵。張蓮鳳坦言,第一天的經營狀態並不盡如人意,以前幾乎每天都要賣近60斤面以及20多斤米線,但復工第一天的銷售量也還是讓夫妻倆略有錢賺,也讓他們看到了希望。
在採訪過程中,張蓮鳳收到了外賣平臺上點評:熟悉的味道又回來了真好,不過感覺味道比以前更好了,點讚。
放下手機,店外又傳來了熟悉的聲音:「老闆,二兩小面,多菜。」
上遊新聞·重慶晨報記者 陳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