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69年創辦,到1989年遷址嘉興。8300廠,在臨安昌化度過了二十年。這座曾經讓人們充滿好奇的軍工廠,也從喧鬧走向寂靜。2020年,規劃打造成為新型鄉村文化中心和臨安西部文旅中心的八三〇〇文化體驗中心將在這裡誕生,在8300廠改造重生之際,讓我們一起回溯那段神秘而輝煌的歲月……
8300廠的故事,要從上世紀六十年代的國際風雲說起~
20世紀60年代,中國處在美國、蘇聯兩個超級大國及其勢力的包圍和威脅之中。蘇聯在中蘇、中蒙邊境地區不斷增派兵力;西南中印邊境形勢偏緊;東南沿海仍處於美國第七艦隊的封鎖之下,臺灣的國民黨依仗著美國撐腰,妄圖「反攻大陸」;南部鄰國越南,美國侵越戰爭正在升級。
戰爭的陰雲籠罩在年輕的共和國上空。當時中國的工業主要集中在東三省及沿海地區,極易受到戰爭的摧殘。一旦戰爭爆發,如何保留住剛剛發展起來的工業經濟?如何保障戰時的軍工生產?
毛澤東審時度勢後,接連發出了指示:
「要準備打仗」
「第一線和第二線要搞三線」
「沿海各省市都要搞點小三線,屬於地方軍工廠」
「三線建設要抓緊」
▲來源I澎湃
毛澤東指示中的「三線「指的是長城以南、廣東韶關以北、京廣鐵路以西、甘肅烏鞘嶺以東的廣大地區,其中西南的川、貴、雲和西北的陝、甘、寧、青俗稱為「大三線」。三線建設主要用於國家層面的戰時軍工支持。而「小三線」指的是一、二線地區的腹地。小三線的地方軍工企業,是為了在隨時可能爆發的反侵略戰爭中能「省」自為戰、堅持抵抗。
1964年,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作出全國建設小三線的決定,指示要從一線往內地搬遷一批工廠、設備和技術力量,以儘快建成戰略後方基地,完成備戰任務和改善工業布局。
▲來源I澎湃
戰略後方基地建設有幾條原則:既要分散,又在適當集中,便於聯繫協作;既要靠山隱蔽,又要便利交通運輸;動力來源較易解決;距離市鎮不太遠,生活有依託……
位於臨安西部的昌化鎮十分符合上述條件。昌化地處華東戰略後方,緊鄰皖南,協作方便;既有眾多高山丘陵易於隱蔽,又可以通過杭徽公路較快抵達杭州上海;昌化作為老縣城,文化教育衛生等生活配套較為完善……
這樣的地理條件,首先獲得了上海市的「青睞「。1965年,在昌化鎮昌北區仁裡鄉建成上海協作機械廠,軍工代號9383廠。
在建成上海協作機械廠同時,上海市戰略後方工業基地的規劃中,還將天目山南北地區與江西婺源一起,做為發展儲備用地。
而作為浙江小三線建設項目的8300廠,落戶昌化比上海協作機械廠晚了四五年。
8300廠的前身是浙江郵電管理局主管的602廠。浙江省小三線企業以6字頭編號,601廠在開化,603廠在於潛。最開始602廠選址建在永康方巖鎮壽山坑(又稱五峰書院),列為602工地。但後來勘察,認為壽山坑不符合小三線建設的條件,還沒開工便重新選址,將地點定在臨安昌化鎮郊一條隱蔽的山谷裡(今後營村和聯盟村境內),定名602廠(後來歸屬國防工辦,更名8300廠)。
▲國營天目機器廠(原8300廠)老照片
1969年12月的一天,下著大雪,地上的積雪沒過膝蓋。鄭興法和妻子周濤抱著5歲的小孩,舉家從江山來到昌化鎮。和他一樣,在中央、毛主席的「深挖洞、廣積糧、不稱霸」和「好人好馬上三線「的號召下,帶著滿腔激情,奔赴這條山谷的,還有從杭州多家大企業中抽調的技術人員和老工人,有從杭州招收的青年學生,有在浙江蘭溪、江山招收的復退軍人,也有從全國各地調入的技術人員……
當時省郵電部門實施軍事管制,602廠歸省局管。建廠時,省局組織了幹部出發昌化,參加義務勞動,原省局領導曹一中也曾蹲點602廠。
▲小三線勞動場景雕塑
這批來自五湖四海的建設者開始了白手起家。先利用己廢棄的場所作過渡,邊勞動邊工作,以確保生產、建設兩不誤,加速小三線建設的進程。新廠區基建開工時,全廠上下,幹部群眾齊上陣,開山劈地,山頭紅旗飄飄,洋鎬飛舞,手推背拉,幹勁沖天。
▲8300廠工作老照片
他們挖山劈石,建起了裝配車間;他們參與四機部「小八一(B)電臺」攻關會戰,在所有同類廠中第一個投入大批量生產;「華美」牌雙工電臺、袖珍電臺、小雙工、單工電臺、數字選呼器等產品從這裡誕生……
對外稱為「天目機器廠」的神秘軍工企業,8300廠的軍工傳奇在昌化開啟。
供稿/國興集團 撰文/禾子
好看多一點
點擊播放 GIF 4.4M
點個在看鼓勵下小編吧!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