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鐲是中國的一種特色飾品,材質基本以金、銀、翡翠、玉石為主,從古至都是人們所熱愛的焦點。它是女性手臂的延伸,猶如神來之筆為女性動人的胴體添光加彩。為此在人們的思想中根深蒂固地認為「手鐲」是女性專屬的飾品。但新世紀的來臨打破了這一傳統概念,文玩人以獨特的思維及大膽的設計將「陽剛」這一屬性也賦加在了鐲子上面,從此男性也同樣可以將「陽剛」之氣戴在手腕上,以下便介紹一下5種男性為主流的手鐲!
1.「維京」戰鐲:公元8世紀在遙遠的挪威居住著這樣一群人,他們耕種著貧瘠的土地,但卻有著巨人一般的身軀。這是一個嗜血好殺的民族,惡劣的環境不得不使他們養成堅韌的性格以及強健的身體,在普通歐洲孩童還在玩木馬的年紀「維京」少年已經開始練習搏擊,劍術,操帆等生存技能。在孩子成年時父親便會在成年禮上贈予他們一個銀制的「手鐲」,從此便一生與之為伴,直到戰死。這手鐲也代表著勇氣,是死後進入「瓦爾哈拉」的鑰匙,這就是「維京戰鐲」的起源。
如今隨著人們對「北歐」文化的熱愛,逐漸的也讓這沉寂百年的「手鐲」復興起來。歐洲銀匠根據遺留下來「手鐲」樣式加上自己獨特的創新重新塑造了它們,讓其看起來更具現代「重金屬」風格,同時刻上的北歐「符文」又兼具了復古精神。這樣便充分地把「勇氣」與「潮流」結合在了一起。
2.「手工」繩鐲:這種手鐲其實是由「繩結」演變而來,主流來自於西藏。西藏人民認為帶著特殊的「結繩」可以給人增添「福報」,比如我們熟知的「九眼不滅金剛鎖」。簡而言之就是用不同數量的彩繩通過特殊的手法不斷「打結」,最後變成一個漂亮的手鐲。這種手鐲「粗大寬厚」,若用深沉顏色的線配以充滿金屬感的「頭鎖」便十分適用於男性的,所以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男性開始戴這種手鐲,一是為了信仰,二則是起到裝飾作用。
3.「寶石」複合鐲:玉石、翡翠、松石、蜜蠟、南紅這些都是為我們所知的礦質寶石,平日裡我們除了用它們做吊墜就是用來做戒指或者是手串,但是這樣遠遠不能發揮它們的作用。於是有人便想起了「鑲嵌」!鑲嵌的好處是將原本只能戴在脖子上的吊墜也能「移居」到了手臂上!最開始人們採用的是萬能的「銀鐲」作為鑲嵌的載體,後來因為過於笨重不便而用「牛皮」做了替代品,結果效果出奇的好,牛皮不僅輕便而且還增添了一絲復古氣息,同時也是「皮革」粉絲的最愛。
4.「雞血藤」木鐲:這種「雞血藤」並不是我們在中藥店內看見的那種,而是一種細小的草本植物。莖粗在6mm-10mm之間,大於10mm的則比較罕見。也是一種藏族配飾,關於這個「藤鐲」還有一個傳說,相傳藏族的一個小夥喜歡一個姑娘,但是姑娘的家人因小夥子家裡貧寒而不同意這門婚事。姑娘的母親說你若能治好我這每逢陰寒天氣就渾身酸疼的毛病我就同意你們的婚事,小夥子無奈之下求助一苦行僧人,僧人指明在一懸崖之上生長著一類「草藤」可治好此病,但是路途艱辛,九死一生。不過對愛情的執著讓小夥子堅持了下來,最後回到女孩家的小夥子只剩下一口氣,女孩的母親也被他的精神所感動,於是將剩下的草藤編成了「藤鐲」戴在了他們兩人的手上,來紀念這段愛情。於是這種雞血藤鐲目前也作為了許多青年男女的定情信物。
5.「經書扣」皮鐲:不少去西藏或者尼泊爾旅遊的朋友們會經常見到很多老的「經書扣」,這種經書扣價格低廉,但是表面上寫滿了滄桑,透露著一種古樸氣息,煞是惹人喜愛。於是很多手藝人就想辦法將其做成「飾品」,最好的方法就是藉助其原有的形狀用牛皮將其做成「手鐲」,這樣不僅樣式美觀,而且在宗教意義上也有一種「加持力」。
以上這五種手鐲不僅外觀「硬朗」復古,還有很多內含以及意義,作為男士手腕上的風景再好不過。從此也給予了人們更多的選擇性,不再拘泥於各種「手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