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人自述:朋友去澳大利亞,英語沒強結果東北話變強了

2020-12-20 騰訊網

  「茫」,這是「臺灣2017代表字大選」排名第一的漢字。「兩岸關係、臺灣未來的發展是『茫然』。在茫然當中,還看不清方向。」該代表字的推薦者如是陳述推薦理由。有島內網民評論說,「民進黨執政以來,全民被攪和得跟著忙忙忙,接著當然是茫茫茫了」。

  「茫然」之中,新的趨勢應運而生。臺灣遠見民調中心今年一項民調顯示,51.5%的島內受訪者表示想去大陸工作、求學或投資。「想去大陸」,不少人已將此付諸於行動。

  《環球時報》年終報導採訪了3名到大陸發展的臺灣人,聽他們講述各自的「大陸故事」。

  「當你關心這裡的好壞時,你已經融入了」

  「轉變之年」,這是俞佳寧對自己的2017年的定義。當這名來自臺灣的中國人民大學研究生輕車熟路地帶著《環球時報》記者在午飯時間的校園食堂穿梭時,很難想像,僅僅一年多前,戴著眼鏡、看上去文質彬彬的他還在臺軍軍營內服役。

  2016年底,剛退伍的俞佳寧開始思考未來,他發現自己還沒準備好工作。「我學的是生物科技,一個在臺灣就業市場很飽和的專業。」俞佳寧說,於是他決定繼續讀書,並選擇到北京,「我大學是在中山大學讀的,對大陸相對熟悉」。

  俞佳寧表示,拋開什麼民族大義之類的不談,「大陸的機會也確實比臺灣多很多」。他明顯感到,民進黨上臺後,有點想法的年輕人都出來了,留在島內的也有不少開始猶豫。「我表哥是電子行業的設計師,現在島內訂單不景氣,他很想成為被派到大陸的臺幹,因為可以預見的是,薪水肯定能增加。我的學弟前段時間在問我考大陸研究生的事情,我給他的建議很明確:考吧!」俞佳寧拿自己做例子:「臺灣畢業生的每月薪水相當於四五千元人民幣。以現在的島內狀況來看,經濟在未來幾年都不會有大起色。」

  北京是長期被臺當局「妖魔化」的城市,來到這裡,俞佳寧希望真正認識大陸。「這算是第一個轉變吧。以前,北京對我來說是一個政治符號,而現在是真真切切的身邊事。」

  俞佳寧意識到已融入北京是在今年冬天。最近,北京發生了一系列引發各界關注的社會事件,帶給他一些思考、困惑,甚至焦慮。「有些事情之所以會發生,肯定是哪裡出了問題。找到問題在哪,提出有建設性的意見,這是我們學法律的應該做的。」俞佳寧說。

  「以前讀本科時,我只會去關注數據是否精確,實驗是否成功,現在不一樣了。有老師告訴我們,讀書不能只想著掙一口飯,要更多地思考和承擔社會責任!」俞佳寧停下手中的筷子,認真地跟記者說。

  會不會被一些臺灣朋友說:「這是大陸的事情,關你什麼事?」對於記者的提問,俞佳寧說:「你肯定希望自己生活的地方變得越來越好。當你開始關心這個地方的好壞時,你已經融入它了。」俞佳寧告訴記者,這個感悟,是他今年收穫的第二個轉變。

  「幫人創業,也幫人樹正確的兩岸觀」

  「共築中國百年夢,點讚兩岸一家親」,這是鄭博宇的臺灣青年創業驛站門前張貼的一副對聯,在科技感滿滿的中關村,對聯上傳統的中國紅很是醒目。

  由於比約定的時間晚到了5分鐘,一臉疲憊的鄭博宇邊開門邊向《環球時報》記者表示歉意:「實在抱歉!剛從臺灣趕回來,昨天晚上到3點才睡。」作為臺灣青年創業驛站的負責人,這是鄭博宇在大陸工作的常態。從去年10月臺灣青年創業驛站進駐創業公社以來,這裡為入駐的臺灣創業團隊提供資訊普及、金融扶持、企業對接、創業諮詢等各項服務。「可以說,這裡是臺灣青年到大陸創業的『敲門磚』。」

  這是一個設計簡約的空間,目測有三四十平方米,各式各樣的獎盃、牌匾印證了這裡開張一年多以來的成果。鄭博宇告訴記者,今年從1月到11月,已有1500名臺灣青年來這裡交流參訪。「這個數字還在增加,臺灣青年來大陸的趨勢真的越來越明顯。幫合適的人來大陸創業就業,幫不合適的人樹立正確的兩岸觀,就是我正在做的事。」

  為什麼要做這些?鄭博宇認為,島內惡劣的政治環境,以及這種環境下的年輕人很容易滋生不思進取的情緒。「臺灣是海島型的地緣位置,傳統上,這樣的地緣都是積極往外發展的。以前的臺灣人都是拎著一個皮箱闖天下,來大陸做生意,但現在很多臺灣年輕人已沒有這種衝勁兒。」

  「我這次回臺灣一共4天,一條『何守正和小嫻』的八卦新聞竟然播了3天,真是有夠無聊!」鄭博宇對《環球時報》記者說,「去中國化」搞了這麼多年,「同心圓史觀」讓臺灣人產生自我意識的同時也喪失了積極向上的意識,變得自以為是。「臺灣的電視節目總愛喊什麼『臺灣之光』,他們認為臺灣的什麼都是第一。」鄭博宇拿臺灣的PTT論壇為例,「界面太老舊了,很難用,為什麼不改版?就是貪圖安逸,不想改變。」

  「有朋友問我,去大陸發展好還是歐美好?我說,都比在臺灣好,走出來才知道外邊的世界不一樣。」鄭博宇的一個朋友去澳大利亞,結果東北話和閩南話變強了,英語卻沒進展。「所以,無論在哪都要融入當地人的圈子。開放的心態、積極的態度、通盤分析的視野更重要。」

  在採訪中,鄭博宇不時帶記者跟驛站裡的臺灣創業者打招呼,「這裡就是個服務據點,水是康師傅贊助的,零食是旺旺贊助的,冰箱是創業者贊助的,我們就是要為創業團隊儘可能壓低成本」。

  「他們需要『敲門磚』,我就是把敲門磚做好。」鄭博宇說,平均每個月都有一到兩撥同學自費買機票來找他,他們很想知道該怎樣來大陸發展。「所有的創業都是試圖解決某個痛點,我就是要儘量解決臺灣創業者的痛點。如果說這一年臺灣青年在慢慢轉向大陸,我這一年所做的就是促成更多臺灣青年的改變,引導更多的年輕人實現自己的想法。」

  ▲鄭博宇,圖片來自央廣網

  「要給臺商關愛,也要立規矩」

  上世紀90年代,劉序浩曾以男主角身份出現在眾多歌手的MV裡。他還參演過《黑金》《天國的嫁衣》等影視劇。但其實,劉序浩的主業是格鬥術,多次奪得散打冠軍的他是臺灣最頂尖的動作演員和武術指導。「這段時間一直在忙拳賽的事兒。」劉序浩說。

  2017年,劉序浩感到更多臺灣年輕人把目光投向大陸,「跟島內的局勢有直接關係,這可以說是『推力』;跟祖國大陸的發展有間接關係,這是『拉力』。一推一拉,就成趨勢了。」

  劉序浩的首次北京之行在1993年,當時他下決心,「以後再也不要來」。「我那時候在讀書,但感覺自己在這裡成了大款,一百塊錢能請一桌子人吃大餐。但我不想留在這,因為一切都很不方便。」

  直到2007年,一次兩個月的出差機會讓劉序浩再次來到北京。「當時這裡給我一種『大』的感覺,心很大,思維很大。那時島內氛圍已經很『小確幸』,只不過當時還沒有出現這樣的詞來形容。我感到,北京『有搞頭』。」

  2009年,劉序浩到北京尋找機會,「比起事業,這半年最大的收穫是,走街串巷中,我完全了解了大陸、融入了大陸」。劉序浩對記者說,臺灣人來大陸要停、看、聽,最好先在大陸就業,而不是創業。

  劉序浩隨身總帶著兩包煙,一包「阿里山」,一包「大前門」。「北方人喜歡『散煙』(遞煙給別人),對大陸人來說,『阿里山』算新鮮玩意兒,能迅速拉近距離,這就是我融入大陸社會的方式之一。至於『大前門』,是跟臺灣人打交道時用的。」劉序浩對記者說。

  「臺灣人給別人的感覺常常是工作能力強,文化素養好,認真負責,不吹牛,這些都是第一印象。但一做事,全是抱怨!他們常常會講『我們臺灣會怎樣怎樣』『你們怎麼能夠這樣』。」劉序浩說,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一部分臺胞,尤其是來創業的臺商容易抱著一種心態——只有這樣才能獲得更多的關愛。

  在劉序浩看來,大陸給來創業的臺商「行便利」時,不能忘了「立規矩」,不能給來大陸發展的臺灣人「過度期待」。「大陸給的關愛應是一種獎勵機制。不然會有很多臺灣人來大陸不踏實做事。黨和國家分享的發展成果對每一位同胞都是公平的,不能讓一些目的不純的人獲取不當利益,而竊取了其他同胞應該分享的果實。」

  2017年,兩岸發生不少事兒。輿論之中,扮演主要角色的不僅有媒體,還有經常妙語連珠的兩岸網民。讓我們回顧一下,2017年那些新聞事件中的那些犀利評論。

  1

  臺前「副防長」坦誠談「武統」

  臺前「副防長」林中斌年初接受本報專訪時說,大陸不見血的工具太多,臺灣很難抵擋其「點穴戰」,只是「48小時或72小時的不同」。

  島內網友點評:

  1. 認清時勢才是重點!支持「臺獨」+自認奇勇無比的臺青,到時誰上戰場?

  2 . 這些話對很多臺灣人來說很難相信。但現實是,真理不在乎你信不信。

  大陸網友點評:

  臺灣也有很多工具啊,比如嘴炮、熊三(臺軍曾誤射雄風3飛彈)。

  2

  巴拿馬與臺灣「斷交」

  6月13日,巴拿馬宣布與大陸建交,與臺灣「斷交」。11月16日,巴拿馬駐華使館舉行開館儀式。

  島內網友點評:

  1.「斷交部」很忙。

  2. 走自己的路,卻走投無路。

  大陸網友點評:

  蔡英文的「國際空間」和正常的國際社會,根本就是兩個「次元」。

  國旗不僅在巴拿馬駐華使館前升起。今年,愛國人士魏明仁和統派團體在臺灣「總統府」「立法院」附近以及島內各地升起五星紅旗。大陸網民在社交媒體上發表情包(如下圖)聲援他們。

  3

  我軍艦軍機繞臺「常態化」

  據臺灣昨天發布的「國防報告」,從去年8月至今年12月中旬,大陸軍機繞臺23次,軍艦繞臺2次。

  島內網友點評:

  每次當局都說「全程監控」,這不叫監控,叫目送。

  大陸網友點評:

  1. 反擊啊,繞大陸飛。

  2. 哪天我軍機不繞島飛行了,灣灣發布緊急信息:時刻關注陸軍動向。

相關焦點

  • 兩岸文化交流的有趣場景:臺灣腔PK東北話
    臺灣腔普通話語氣溫柔,嗲得可愛,具有極高的辨識度,在網際網路時代,更多大陸年輕人模仿起「臺普」,也算是兩岸文化交流的有趣場景。臺灣腔+東北話=自帶喜感  「真的假的」、「煩耶」、「最好是啦」、「不然你想怎樣」、「不要這樣嘛」、「啊不就好棒棒」……這些臺灣年輕人(尤其是女生)喜歡用的口頭禪,尾音習慣用字跟大陸明顯不相同,是模仿「臺普」的第一要義。
  • 在寢室放一個東北人,全宿舍都被傳染了東北話
    甚至有人舉例為證:在大學宿舍裡放一個東北人,四年後還你八個東北人。東北話的「傳染性」之強,只要和東北人呆上一段時間, 就算你是」一甲」的普通話,一開口還是發現自己成了「東北銀」。而東北話的語音特點,恰好讓它在表達上非常省力,不管是南方人還是北方人,講東北話都沒那麼困難。
  • 2019年伊始最「沙雕網劇」《東北插班生》火了,東北話臺灣話互尬
    2019年伊始最「沙雕網劇」《東北插班生》火了,東北話臺灣話互尬2019年爆紅的一部網劇《東北插班生》火了,不,應該是2018年末,2019年即將開始的時候播出的一部網劇,這部網劇在內地的反應似乎一般很多人表示看得欲罷不能!看了一個小片段之後,小編我預料這部神劇可能會火過曾經的《太子妃升職記》,同樣都是小成本製作的作品!大家之前一定看過一個微博熱門的話題,就是「東北話VS臺灣話」或者將二者結合起來說一說是一種什麼樣子的效果!如果你想笑,想開心就看看這部新的網劇吧!再說一遍這部電視劇叫做《東北插班生》。
  • 沒通過這份東北話測試,別再說你是東北人!
    黑龍江、吉林話是大碴子味兒大連話是海蠣子味兒瀋陽話是苣蕒菜味兒所以東北話到底是什麼味兒?那些「大碴子味兒」的東北話你能聽懂幾個?、俄語、英語等外來語的「海蠣子味兒」方言,是燕語東派中最具代表性的方言。闖關東時期,一部分山東人依靠著木船橫穿風急浪險渤海,一路北上,他們不僅人到了大連,還把家鄉話帶到了這裡,今天大連人這一口海蠣子味兒,更多的就是從明末「闖關東」的山東人那裡傳進來的。
  • 聽說這幾句東北話日本人也能聽懂……
    每次賽後被中國媒體採訪   她都是用中文回答的   萬萬沒想到   這個會說東北話的日本姑娘   就這樣在中國人氣直飈   婚後成為臺灣媳婦的福原愛
  • 東北話是一種神奇的存在!如果室友是東北人,那你就是半個東北人
    現在很多人,不管是在上學,還是在工作,都會碰到一些東北人,但和東北人在一起一段時間,你就會發現自己竟然會說東北話了!還是情不自禁地說出來的!那就一起來感受一下被東北話支配的恐懼吧!這東北特色太明顯了!!卿卿我我在她看來都是沒用的屁事!我要哭了!6.我:下雨沒傘=淋雨!東北室友:下雨沒傘=挨澆7.文化遺產課,後邊同學問「你們東北有啥非物質文化遺產?」
  • 爆笑網大:《東北插班生》東北人在臺灣的故事!
    今天這部電影《東北插班生》,可以說是這兩年網絡大電影的經典作品,要求嚴苛的豆瓣友鄰,也給出了6.2分的及格分。故事非常有意思,講的是東北黑道大哥的兒子生怕仇家連累到自己孩子,就把兒子王虎送到臺灣省讀書,王虎就隻身一人,來到臺灣。王虎的性格就像名字——虎!自己身體也比較強壯,因為各種誤會,搞砸了臺灣省高中的「兄弟會」交接。
  • 蔡英文稱要給澳大利亞來自臺灣「溫暖」,網友怒罵:強蹭熱度
    蔡英文稱要給澳大利亞來自臺灣「溫暖」,網友怒罵:強蹭熱度 由於中國對澳大利亞產的葡萄酒實施臨時的反傾銷措施,讓澳大利亞經濟受到損失的同時,澳大利亞也聯合美日等多個地區,展開了一場「全球購買葡萄酒」的活動,想要憑藉這個活動向中國施壓。
  • 東北插班生太搞笑 東北話遇上臺灣話誰會佔上風
    近期,一部叫《東北插班生》的搞笑熱血電影再次出現在大家的視野中,東北話和臺灣話充斥在影片中,當洗腦的東北話遇到嗲嗲的臺灣話,會產生什麼樣的奇妙反應呢?《東北插班生》這部電影告訴你,兩者相遇到底誰更佔上風呢。
  • 東北話,一個神奇的存在……
    連說英語都別有腔調有一次在地鐵站碰到一個東北大哥問路大哥:小姑娘,西口怎麼出啊?我:你是要去西南口還是西北口啊?三個人走在一起,有兩個東北人,那麼無論第三個人是哪裡的,他都一定會說東北話——東北人夾逼定理當一個東北人說東北話的時候,必定有若干外地人受他的影響——東北人的能量守恆原理
  • 地道澳式英文:澳大利亞人是這樣這樣講英語
    Brekki 早餐19. Chokki 巧克力20. Vegie 蔬菜21. Chrissie 聖誕節22. Chewie 口香糖23. Bikkie 餅乾讓澳洲人驕傲的澳式英語對澳大利亞來說,澳大利亞英語就是其標準英語。英國的詞典和美國的詞典都不可能對澳大利亞英語中的許多詞彙予以權威性的準確解釋。
  • 東北話是怎麼把南方人整懵圈的?
    不論是哪兒的方言,碰上東北話,基本全白瞎不管你以前是哪兒人,只要交上了東北朋友以後擱誰眼裡你都是東北銀!挺東北話中常見的後綴,自身沒有過多含義但可以對前面的詞彙添加屬性可以理解為「感到……」天太熱:熱挺人多好吵:鬧挺
  • 東北話專八考試?純東北人也做蒙圈了
    像錦報君語言天賦這麼好的,英語專8考試,那都不算啥!東北話專8過了,才算真有能耐!
  • 大神自述:從零開始的人如何自學新概念英語
  • 《東北插班生》太沙雕了,東北扛把子遇上臺灣小清新笑死了
    於是三大主流視頻網站目前都沒播的劇,在微博輕鬆閱讀過億了,不過話題還是磕磣點,能看到此劇的貧民氣息,快兩億的閱讀話題連個主持人都沒有……這部講述東北扛把子遇上臺灣艋舺少年的小製作電影,2017年上映,在2018年末意外翻紅。網友紛紛表示:「看東北人和臺灣腔互嗆我能看一整天!」
  • 澳大利亞英語的特點
    澳大利亞英語跟美國英語和英國英語都不一樣,區別主要體現在發音和詞彙兩個方面。澳大利亞英語是英語的一種變體(variety),澳大利亞人跟英美人交流並沒有語言障礙。這有點像中國東北人跟四川人之間的交流,雖然口音不同,但交流起來沒有大的語言障礙。不過,在語言的變體或方言中,必然會存在一些讓對方費解的地方。
  • 澳大利亞英語特點(修訂版)
    本文簡要介紹澳大利亞英語的語音和詞彙特點。澳大利亞英語是英語的一種變體,澳大利亞人跟英美人交流並沒有太大語言障礙。這有點像中國東北人跟四川人之間的交流,雖然口音不同,但交流起來沒有大的語言障礙。不過,在語言的變體或方言中,必然會存在一些讓對方費解的地方。
  • 《東北插班生》,一部電影讓你知道是臺灣話,還是東北話更厲害!
    今天一部有點沙雕型的電影《東北插班生》登上了熱搜榜。很多人都表示雖然有點兒傻裡傻氣的,但是或許因為每個人都有個難忘的高中吧?所以,很多人看過都表示還是值得一看的,每個人的高中都會有值得回憶的經歷。《東北插班生》講述了東北黑道之子王虎轉學到臺灣一所問題高中,無意間撞壞高校總長交接儀式,得罪臺北高校老大,而由於王虎個性鮮明及南北文化差異,東北熱血少年與臺灣艋舺少年之間碰撞出一系列爆笑故事。
  • 終於輪到臺灣人體會澳大利亞反華記者的無恥了
    昨天,在王立強事件上沉默了快一個月的澳大利亞媒體,突然又跳出來爆出了一條「大新聞」,稱王立強在去年聖誕節期間被人「死亡威脅」了。這些澳大利亞媒體還宣稱,威脅王立強的是一名姓孫的中國大陸商人,還有來自中國臺灣的國民黨副秘書長蔡正元。
  • 東北話 「魔性」?河南話「不服來戰」
    ,二十年下來就是十小時,一億人看,最保守地算下來就是十億個小時……」如果按這邏輯,那河南話太強大了,足以完爆東北話。如:老王嫌小李沒成色——就是說老王嫌小李沒本事(能力)。  再比如「回來」。普通話中,「回來」是「從別處到原來的地方。」在河南話裡,除了有普通話的這一義項外,還有「以後或過段時間」之意,如「這事兒回來再說吧!」,意思就是「這事以後再說吧!」  河南話比東北話更精煉、更複雜?是的,因為河南是華夏文明的發源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