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茫」,這是「臺灣2017代表字大選」排名第一的漢字。「兩岸關係、臺灣未來的發展是『茫然』。在茫然當中,還看不清方向。」該代表字的推薦者如是陳述推薦理由。有島內網民評論說,「民進黨執政以來,全民被攪和得跟著忙忙忙,接著當然是茫茫茫了」。
「茫然」之中,新的趨勢應運而生。臺灣遠見民調中心今年一項民調顯示,51.5%的島內受訪者表示想去大陸工作、求學或投資。「想去大陸」,不少人已將此付諸於行動。
《環球時報》年終報導採訪了3名到大陸發展的臺灣人,聽他們講述各自的「大陸故事」。
「當你關心這裡的好壞時,你已經融入了」
「轉變之年」,這是俞佳寧對自己的2017年的定義。當這名來自臺灣的中國人民大學研究生輕車熟路地帶著《環球時報》記者在午飯時間的校園食堂穿梭時,很難想像,僅僅一年多前,戴著眼鏡、看上去文質彬彬的他還在臺軍軍營內服役。
2016年底,剛退伍的俞佳寧開始思考未來,他發現自己還沒準備好工作。「我學的是生物科技,一個在臺灣就業市場很飽和的專業。」俞佳寧說,於是他決定繼續讀書,並選擇到北京,「我大學是在中山大學讀的,對大陸相對熟悉」。
俞佳寧表示,拋開什麼民族大義之類的不談,「大陸的機會也確實比臺灣多很多」。他明顯感到,民進黨上臺後,有點想法的年輕人都出來了,留在島內的也有不少開始猶豫。「我表哥是電子行業的設計師,現在島內訂單不景氣,他很想成為被派到大陸的臺幹,因為可以預見的是,薪水肯定能增加。我的學弟前段時間在問我考大陸研究生的事情,我給他的建議很明確:考吧!」俞佳寧拿自己做例子:「臺灣畢業生的每月薪水相當於四五千元人民幣。以現在的島內狀況來看,經濟在未來幾年都不會有大起色。」
北京是長期被臺當局「妖魔化」的城市,來到這裡,俞佳寧希望真正認識大陸。「這算是第一個轉變吧。以前,北京對我來說是一個政治符號,而現在是真真切切的身邊事。」
俞佳寧意識到已融入北京是在今年冬天。最近,北京發生了一系列引發各界關注的社會事件,帶給他一些思考、困惑,甚至焦慮。「有些事情之所以會發生,肯定是哪裡出了問題。找到問題在哪,提出有建設性的意見,這是我們學法律的應該做的。」俞佳寧說。
「以前讀本科時,我只會去關注數據是否精確,實驗是否成功,現在不一樣了。有老師告訴我們,讀書不能只想著掙一口飯,要更多地思考和承擔社會責任!」俞佳寧停下手中的筷子,認真地跟記者說。
會不會被一些臺灣朋友說:「這是大陸的事情,關你什麼事?」對於記者的提問,俞佳寧說:「你肯定希望自己生活的地方變得越來越好。當你開始關心這個地方的好壞時,你已經融入它了。」俞佳寧告訴記者,這個感悟,是他今年收穫的第二個轉變。
「幫人創業,也幫人樹正確的兩岸觀」
「共築中國百年夢,點讚兩岸一家親」,這是鄭博宇的臺灣青年創業驛站門前張貼的一副對聯,在科技感滿滿的中關村,對聯上傳統的中國紅很是醒目。
由於比約定的時間晚到了5分鐘,一臉疲憊的鄭博宇邊開門邊向《環球時報》記者表示歉意:「實在抱歉!剛從臺灣趕回來,昨天晚上到3點才睡。」作為臺灣青年創業驛站的負責人,這是鄭博宇在大陸工作的常態。從去年10月臺灣青年創業驛站進駐創業公社以來,這裡為入駐的臺灣創業團隊提供資訊普及、金融扶持、企業對接、創業諮詢等各項服務。「可以說,這裡是臺灣青年到大陸創業的『敲門磚』。」
這是一個設計簡約的空間,目測有三四十平方米,各式各樣的獎盃、牌匾印證了這裡開張一年多以來的成果。鄭博宇告訴記者,今年從1月到11月,已有1500名臺灣青年來這裡交流參訪。「這個數字還在增加,臺灣青年來大陸的趨勢真的越來越明顯。幫合適的人來大陸創業就業,幫不合適的人樹立正確的兩岸觀,就是我正在做的事。」
為什麼要做這些?鄭博宇認為,島內惡劣的政治環境,以及這種環境下的年輕人很容易滋生不思進取的情緒。「臺灣是海島型的地緣位置,傳統上,這樣的地緣都是積極往外發展的。以前的臺灣人都是拎著一個皮箱闖天下,來大陸做生意,但現在很多臺灣年輕人已沒有這種衝勁兒。」
「我這次回臺灣一共4天,一條『何守正和小嫻』的八卦新聞竟然播了3天,真是有夠無聊!」鄭博宇對《環球時報》記者說,「去中國化」搞了這麼多年,「同心圓史觀」讓臺灣人產生自我意識的同時也喪失了積極向上的意識,變得自以為是。「臺灣的電視節目總愛喊什麼『臺灣之光』,他們認為臺灣的什麼都是第一。」鄭博宇拿臺灣的PTT論壇為例,「界面太老舊了,很難用,為什麼不改版?就是貪圖安逸,不想改變。」
「有朋友問我,去大陸發展好還是歐美好?我說,都比在臺灣好,走出來才知道外邊的世界不一樣。」鄭博宇的一個朋友去澳大利亞,結果東北話和閩南話變強了,英語卻沒進展。「所以,無論在哪都要融入當地人的圈子。開放的心態、積極的態度、通盤分析的視野更重要。」
在採訪中,鄭博宇不時帶記者跟驛站裡的臺灣創業者打招呼,「這裡就是個服務據點,水是康師傅贊助的,零食是旺旺贊助的,冰箱是創業者贊助的,我們就是要為創業團隊儘可能壓低成本」。
「他們需要『敲門磚』,我就是把敲門磚做好。」鄭博宇說,平均每個月都有一到兩撥同學自費買機票來找他,他們很想知道該怎樣來大陸發展。「所有的創業都是試圖解決某個痛點,我就是要儘量解決臺灣創業者的痛點。如果說這一年臺灣青年在慢慢轉向大陸,我這一年所做的就是促成更多臺灣青年的改變,引導更多的年輕人實現自己的想法。」
▲鄭博宇,圖片來自央廣網
「要給臺商關愛,也要立規矩」
上世紀90年代,劉序浩曾以男主角身份出現在眾多歌手的MV裡。他還參演過《黑金》《天國的嫁衣》等影視劇。但其實,劉序浩的主業是格鬥術,多次奪得散打冠軍的他是臺灣最頂尖的動作演員和武術指導。「這段時間一直在忙拳賽的事兒。」劉序浩說。
2017年,劉序浩感到更多臺灣年輕人把目光投向大陸,「跟島內的局勢有直接關係,這可以說是『推力』;跟祖國大陸的發展有間接關係,這是『拉力』。一推一拉,就成趨勢了。」
劉序浩的首次北京之行在1993年,當時他下決心,「以後再也不要來」。「我那時候在讀書,但感覺自己在這裡成了大款,一百塊錢能請一桌子人吃大餐。但我不想留在這,因為一切都很不方便。」
直到2007年,一次兩個月的出差機會讓劉序浩再次來到北京。「當時這裡給我一種『大』的感覺,心很大,思維很大。那時島內氛圍已經很『小確幸』,只不過當時還沒有出現這樣的詞來形容。我感到,北京『有搞頭』。」
2009年,劉序浩到北京尋找機會,「比起事業,這半年最大的收穫是,走街串巷中,我完全了解了大陸、融入了大陸」。劉序浩對記者說,臺灣人來大陸要停、看、聽,最好先在大陸就業,而不是創業。
劉序浩隨身總帶著兩包煙,一包「阿里山」,一包「大前門」。「北方人喜歡『散煙』(遞煙給別人),對大陸人來說,『阿里山』算新鮮玩意兒,能迅速拉近距離,這就是我融入大陸社會的方式之一。至於『大前門』,是跟臺灣人打交道時用的。」劉序浩對記者說。
「臺灣人給別人的感覺常常是工作能力強,文化素養好,認真負責,不吹牛,這些都是第一印象。但一做事,全是抱怨!他們常常會講『我們臺灣會怎樣怎樣』『你們怎麼能夠這樣』。」劉序浩說,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一部分臺胞,尤其是來創業的臺商容易抱著一種心態——只有這樣才能獲得更多的關愛。
在劉序浩看來,大陸給來創業的臺商「行便利」時,不能忘了「立規矩」,不能給來大陸發展的臺灣人「過度期待」。「大陸給的關愛應是一種獎勵機制。不然會有很多臺灣人來大陸不踏實做事。黨和國家分享的發展成果對每一位同胞都是公平的,不能讓一些目的不純的人獲取不當利益,而竊取了其他同胞應該分享的果實。」
2017年,兩岸發生不少事兒。輿論之中,扮演主要角色的不僅有媒體,還有經常妙語連珠的兩岸網民。讓我們回顧一下,2017年那些新聞事件中的那些犀利評論。
1
臺前「副防長」坦誠談「武統」
臺前「副防長」林中斌年初接受本報專訪時說,大陸不見血的工具太多,臺灣很難抵擋其「點穴戰」,只是「48小時或72小時的不同」。
島內網友點評:
1. 認清時勢才是重點!支持「臺獨」+自認奇勇無比的臺青,到時誰上戰場?
2 . 這些話對很多臺灣人來說很難相信。但現實是,真理不在乎你信不信。
大陸網友點評:
臺灣也有很多工具啊,比如嘴炮、熊三(臺軍曾誤射雄風3飛彈)。
2
巴拿馬與臺灣「斷交」
6月13日,巴拿馬宣布與大陸建交,與臺灣「斷交」。11月16日,巴拿馬駐華使館舉行開館儀式。
島內網友點評:
1.「斷交部」很忙。
2. 走自己的路,卻走投無路。
大陸網友點評:
蔡英文的「國際空間」和正常的國際社會,根本就是兩個「次元」。
國旗不僅在巴拿馬駐華使館前升起。今年,愛國人士魏明仁和統派團體在臺灣「總統府」「立法院」附近以及島內各地升起五星紅旗。大陸網民在社交媒體上發表情包(如下圖)聲援他們。
3
我軍艦軍機繞臺「常態化」
據臺灣昨天發布的「國防報告」,從去年8月至今年12月中旬,大陸軍機繞臺23次,軍艦繞臺2次。
島內網友點評:
每次當局都說「全程監控」,這不叫監控,叫目送。
大陸網友點評:
1. 反擊啊,繞大陸飛。
2. 哪天我軍機不繞島飛行了,灣灣發布緊急信息:時刻關注陸軍動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