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如果上篇文章《從一根懸臂梁說起》,讓你恍然大悟、茅塞頓開,這篇應該也不例外。這次,它會從微觀及宏觀的角度,告訴你力在結構中究竟是如何被搬運的?為何說彎矩是搬運過程中的副產品?
本篇文章來源於公眾號「iStructure」.
《建築結構的奧秘:力的傳遞與形式》中的插圖
想要跨越一段距離時,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將粗棒狀的物體橫置於兩個支點之間。這種方法,我們的祖先在幾萬年前就已經知道了。在他們的原始生活中被風掛到的樹木偶然橫跨在小河上,被當作原木橋使用。
橫架於支點之間的棒狀物稱為梁,梁是現代建築以及橋梁結構中應用最廣泛的用於跨越的構件。本文試圖從梁的角度,找尋跨越結構的一些共性。
一.從力的傳遞角度看梁
1)彎矩是力沿其法向傳遞過程中的副作用
結構是通過組織材料將力從一個地方傳遞到另一個地方。力是一個矢量,矢量就有方向。所以力可以有兩種傳遞的方式,一種是沿著力的矢量方向傳遞;另一種是沿著力的法線方向傳遞。承擔這兩種傳遞方式的構件通常分別稱為柱(受軸力)和梁(受剪力、彎矩)。最常見的梁是懸臂梁和簡支梁。
簡支梁與懸臂梁
對於一根懸臂梁來說,傳遞力的理想狀態應該是這樣的。
橫向剪力的傳遞
但實際的狀態是這樣子的。
縱向剪力及彎矩的產生
梁的目的是要將力水平傳遞到支座,即只希望產生橫向的剪力,但是有一個定理叫「剪力互等定理」(具體怎麼證明請翻材料力學教材)。橫向剪力就是力傳遞過程的一種體現,當橫向剪力到達支座時,梁的使命就完成了。但這個過程中還產生了縱向剪力,縱向剪力進而產生了彎矩,而且縱向剪力是隨著力傳遞的距離累積的。可以說彎矩是梁搬運力時產生的一個副作用,我們一直在做的就是想辦法克服這個副作用。
2)簡支梁與懸臂梁的異同
當荷載對稱於簡支梁中軸線分布時,將簡支梁取半結構,其形式如下圖所示。這種將力往其法線方向一邊傳遞的方式看似與懸臂梁不同,但只要是沿著其法線方向傳遞力,就會在梁內產生剪力和彎矩。而簡支梁可以看成這種傳力方式的鏡像組合。
簡支梁同樣需要承受橫向剪力、縱向剪力和彎矩
因此,當力作用於簡支梁跨中,由簡支梁將力向兩邊支座傳遞時,也需要承受橫向剪力、縱向剪力和彎矩。
從力傳遞的角度來說,簡支梁和懸臂梁的區別僅在於是將力傳遞到一邊還是兩邊。
3)簡支梁與懸臂梁的組合
簡支梁和懸臂梁可以組合出各種各樣的梁,但其受力特性是一樣的,都需要抵抗橫向剪力、縱向剪力和彎矩。
簡支梁與懸臂梁的組合
二. 梁向桁架的演變
將實腹梁中無用的部分去掉,就可以演化出桁架結構。如果將桁架看成一根梁,那麼梁的彎矩由上下弦杆抵抗,其橫向和縱向的剪力由斜腹杆抵抗。
南京長江大橋
建成於1960年的南京長江大橋,採用了鋼桁架的形式。
福斯鐵道橋
福斯鐵道橋1890年建成於愛爾蘭愛丁堡附近,橫跨福斯河口。中間兩跨為520m。此橋支承結構高100m,由該結構向兩側伸出桁架梁形成整個結構的基本單元,被稱之為懸挑橋。在兩個基本單元之間有120m的間隙,其上架設上弦杆微彎曲的簡支梁。
舊金山國際機場
舊金山國際機場主屋面由5榀桁架支承,每榀連續桁架結構由4根柱支承,桁架外形與均布荷載作用下結構的彎矩圖基本相似。跨中的魚腹式桁架的支點對應結構彎矩圖的零點。
三.梁向系杆拱、張弦梁的演變
在桁架的基礎上,繼續去除無用的部分。當將上弦杆由水平變為斜向,我們發現桁架的斜腹杆可以取消,整體的橫向和縱向剪力無需斜腹杆來傳遞,弦杆的軸力可以抵抗整體剪力。
比如系杆拱,如下圖所示。如果將系杆拱看成一根梁的話,當承受均布荷載時,其整體的橫向和縱向的剪力均由拱來抵抗;同時拱和系杆還需抵抗整體彎矩。
系杆拱
還比如浦東機場T1航站樓採用的張弦梁結構,同樣是沒有斜腹杆,由上下弦杆來抵抗整體剪力和彎矩。
浦東機場T1航站樓
四. 梁向拱結構、索結構的演變
對於系杆拱,如果將系杆的拉力用支座的推力來替代,那麼就可以進一步去除下弦杆和豎腹杆,形成如下圖所示的拱結構。
Salginatobel橋
對於張弦梁,如果將上弦杆的壓力用背索的拉力替代,那麼可以形成如下圖所示的懸索結構。對於索結構,傳統的理解是懸鏈線作用或者是拱結構的鏡像,但也可以理解為將張弦梁去掉受壓的上弦。
金門大橋
五.梁與跨越結構
跨越結構,即大跨度結構承受豎向荷載時,本質上是將力沿水平方向搬運,都可以追溯到簡支梁或懸臂梁或它們的組合。
所以梁的定義可以是很廣的,所有將力沿其法線方向傳遞的結構都可以稱之為「梁」。在傳遞的過程中,均會在「梁」的橫向和縱向產生剪力,並產生副作用——「彎矩」。結構工程師的任務就是抵抗住這些剪力和彎矩,安全合理地把力搬運到目的地。
跨越結構分類的演變
梁可以分為懸臂梁和簡支梁,兩者又演化出了桁架、拱、索,這三者又可演化出三維的網架、圓殼、柱殼、索網等等。比如說懸索橋,將懸索對應上弦的壓力轉換成為背索的拉力,我們看到的結構很纖細,但隱藏在背索基礎的巨大錨錠則是必須的。這個巨大的錨錠應該算是梁的影子吧。
一般情況下,我們認為實腹梁的跨越能力比較受限。會出現這個現象的原因是:隨著跨度的增加,實腹梁無用部分的自重也在增加。衍生出很多眼花繚亂的結構形式,本質上就是我們不斷地將梁中效率低下的部分去掉,避免當跨度增加時無用部分的自重增加太多。我們說桁架比梁的跨越能力強,其實應該說桁架比實腹梁的跨越結構強。拱、索結構比桁架的跨越能力強,只是因為它比桁架更精簡,是因為利用了形態、有一部分作用由支座來提供。因此需要更強的支座條件。
雖然上文說得好像也很輕鬆,好像只要不停地精簡就可以了。但實際上,把無用部分去掉得越多,設計中需要關注的問題越多,其應用的條件也會更加苛刻。比如拱、索與梁相比會出現壓屈和大變形兩個特有的問題,這都是需要設計中去解決的問題。由於本文只是想從概念上追溯一個對跨越結構理解的源頭,這些問題就不展開了。
借用一句廣告詞來結束這篇文章:我們不是力的生產者,我們只是力的搬運工。只要荷載在跨越結構中產生的彎矩、剪力可以抵抗,那就可以形成一個跨越的結構,都是我們可以考慮的形式。
參考文獻:
1)川口衛 《建築結構的奧秘:力的傳遞與形式》
2)安妮特.博格勒 《輕.遠》
3)齋藤公男 《空間結構的發展與展望》
JIE 構生活,是以一名結構工程師的視角,分享他在結構設計、諮詢,學習以及生活等方面的見聞及思考。旨在吸引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前行。掃碼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