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收聽《臺灣一周侃》→
各位好,歡迎收聽全新一期的《臺灣一周侃》,我是小小。
上周剛跟大家聊完臺軍將翻拍《太陽的後裔》,以「招募」兵源為訴求,希望透過影視劇來一掃陰霾,展現臺軍的新氣象。這個話題的熱度還沒褪去,臺軍又添新料。近日,「在臺灣服兵役,可能會被派去鍋貼店當店員」的消息引發島內網友熱議,直呼「瞎到家」。另一邊,面對臺灣海基會董事長田弘茂的隔空邀約,海協會會長陳德銘在受訪時表示,希望有機會去臺灣、金門,但是目前不抱幻想,「我不能作為一個『外國人』去啊」。這番話也是說到了很多人的心坎裡,兩岸同宗同源,血脈相連,怎麼就成了「外國人」?
煎鍋貼也可以替代服役?臺當局遭炮轟走火入魔
中華美食博大精深,單說這面點,像是饅頭、包子、火燒、煎餅、鍋貼等等,帶餡的、不帶餡的,花樣繁多到都可繞地球一圈。都知道會做這些美食可以當廚師,可你聽過煎鍋貼也可以替代服役嗎?在臺灣,「替代役」是徵兵的一種,但是如果你被徵服役之後,可能被安排到便利超市、鍋貼店當店員,不知你是何想法?最近臺當局就出了這麼一個政策,遭批判決策短視,役男淪為低薪勞工。
這項政策源於臺當局推動的「產業儲訓替代役」,今年有超商、運輸業者以及知名鍋貼業者(四海遊龍)申請,所以該制度也被譏諷是「鍋貼役」。在臺灣,替代役原是徵兵制度的一種彈性作法,讓某些被徵者可以進入警察、環保、教育等公共部門服務,替代純粹的軍事操練。另一類需要專業的「研發替代役」,讓碩博士進入科技產業工作,也是各界可以接受的變通之道。但這次臺當局推出的「產業儲訓替代役」,卻是進入超市、鍋貼連鎖店、宅急便、計程車隊等無關公共事務的民間企業工作,讓島內民眾大跌眼鏡。
有網友通過網絡製圖諷刺,想像一下將來的當兵回憶、未來的親子對話。
兒子:拔拔你以前在哪個營區當兵?
拔拔:我在四海遊龍!
兒子:好酷!是蛙人部隊麼?
拔拔:不是,賣鍋貼的。
……
兒子:拔拔你以前在哪個營區當兵?
拔拔:我在黑貓!
兒子:好酷!是飛行中隊麼?
拔拔:不是,送貨的。
真是一把辛酸淚啊,網友酸其說,未來役畢男性若回憶起服役生涯都在餐飲、運輸業中度過,不知道會作何感想。職業本來無分貴賤,煎鍋貼、超商結帳、快遞宅配、開計程車等,都是社會大眾需要的服務工作。問題在,這樣的工作為何需要替代役來擔任?試想,如果役齡男子不須服兵役,他們很快就能找到這類工作;而且,不被兵役身分框限的話,所能領到的薪資還會更高。那麼,臺當局以替代役名目將服役男子廉價提供給企業使用,目的何在?
表面上看,役男選擇服產業替代役,比起一般義務役僅月領6000元新臺幣而言,似乎可以拿到更多報酬。實質上,產業替代役至少必須籤約3年,平均每月僅領取20000元新臺幣上下的薪資,其實就是22K一族。對於工作勤奮而有心求進的青年而言,耗費3年在22K的工作上,完全是不划算的事。
我們並無意責備這些企業剝削替代役男,事實上,企業每僱用一名學士替代役男,必須繳交28000元新臺幣給臺當局。然而,替代役男卻只能領到19500元新臺幣,其餘8500元新臺幣都要納入「替代役基金」,作為臺當局甄審、訓練及其他程序之用。簡言之,企業所支付的替代役費用,有3成許其實是付給了臺當局;從某個角度看,這3成就好像是臺當局收取的「中介費」。試問:以徵兵為名,卻收取高比例中介費來出租士兵,臺當局不覺得不妥嗎?
替代役之所以被濫用至此,追根究底,是臺當局推動「募兵制」失利,又無法消化徵來的兵力,只好想方設法以變相手段安排這些過剩人力。落到現實,今天產業替代役的出現,就變成了「臺當局徵兵,然後廉價出租」的景況。從因果關係看,其實是臺當局無法解決自己的問題,又要維持徵兵的公平假象,只好讓役男去給企業當廉價勞工。
對於外界質疑產業替代役會淪為廉價勞工,可能影響役男權益等問題,臺當局內政部門負責人葉俊榮聲稱,整個目的是為了培養人才,訓練管理能力。對此,只能說,臺當局荒腔走板到此等地步,真是夠了!
去臺灣當「外國人」?這個笑話太冷了
海協會會長陳德銘近日的一番話,道出了很多大陸人的心聲:「我不能作為一個『外國人』去臺灣。」
面對臺灣海基會董事長田弘茂的隔空邀約,陳德銘回答記者提問時這樣說:「我很希望他(田弘茂)能給我這個機會,但是目前不抱幻想」,「歡迎田先生來,也應該是他到自已國家一部分的大陸來,否則我們怎麼談呢?連身份都不明確,是不好談的,這是一個很簡單的問題」。
這個在民進黨當局看來「難於上青天」的問題,其實真的不複雜。「九二共識」只有四個字,「一個中國」的內涵也只有四個字。過去八年間兩岸的種種交往,不都是建立在這四個字的基礎之上嗎?怎麼喊著「維持現狀」口號的民進黨,一上臺就把這個「現狀」給丟之腦後了?
對於陳德銘的話,臺媒解讀說:這是繼李克強總理在兩會表達「兩岸終歸是一家人」之後,大陸方面又一次對蔡當局釋出善意,蔡應把握機會,不要讓兩岸關係改善的重要契機平白流逝。
但是很可惜,海基會是這樣回應的:「海基、海協兩會應該多溝通,但兩會負責人要見面,不應預設政治前提。」——依然是「原來的配方,原來的味道」。很顯然,民進黨當局對於大陸一再釋出的善意並不領情,短期內也根本不會改變其兩岸政策。
難道說:「九二共識」是前提,臺當局所說的「不要九二共識」就不是前提了?「不要九二共識」這個「前提」,是不是就是所謂的「兩國論」的代名詞?大陸已經多次把為什麼一定要有「九二共識」講得透徹明白、有理有據,所以也請臺當局儘快把「不要九二共識」這個「前提」說出個一二三來吧?!否則總是這樣無意義的隔空喊話,要雙方如何自處呢?
國臺辦新聞發言人馬曉光29日在例行新聞發布會上答詢表示,首先,既然陳會長赴臺沒有「外國人」的問題,那就應該大聲說出來,海峽兩岸同屬一個中國,我們不是國與國的關係。第二,古今中外,任何協商談判都不可能沒有目標,不可能沒有方向,也不可能沒有一個共同的基礎。我提醒海基會和陸委會的先生們注意,在2008年5月26日,海基會給海協會來函,同意在「九二共識」基礎上儘速恢復兩岸協商。2014年2月11日,雙方兩岸事務主管部門負責人在南京會面,共同表示要在「九二共識」基礎上推進兩岸關係,國臺辦和陸委會建立常態性的聯繫溝通機制。這些情況都是白紙黑字,都是紅口白牙,是可以查證的。
也許很多臺灣朋友不了解,大陸人喜歡稱你們為「同胞」,這簡簡單單的兩個字,絕對不是客套,也絕對不是隨口一說,而是有著真真切切、如假包換的情感在裡面。從小學甚至幼兒園開始,我們就知道了日月潭與阿里山的美麗,知道了善良的臺灣同胞跟我們一樣,來自同一個祖先,有著同一個名字——中國人。這幾乎已經成為一種信念,刻骨銘心。所以,我們怎能忍受去臺灣時像個「外國人」一樣的感覺?
大陸的對臺大政方針始終一貫,不會因為臺灣政局的變動而輕易改變。近些年,越來越多在大陸生活的臺灣同胞感受到了越來越多的「國民待遇」,這讓他們真正感受到了「家」的溫暖。而一個始終不承認「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臺灣當局,永遠也無法消除大陸人民心中「我們是否『外國人』」的疑問。
以上就是本期《臺灣一周侃》的全部內容,感謝收聽,再見!(本音頻及文章系中國臺灣網網友小小投稿,不代表本網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