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不甘寂寞的電商人
都在深夜偷偷置頂了「調戲電商」
戲言戲語:每逢佳節,為美食重三斤,尚不冤枉。吃了一堆調料和半成品菜,還重三斤,就讓人絕望了。
過年期間,吃總是不變的主題。除了在家聚餐,如今人們更熱衷於在各色餐廳中尋覓美食。
《舌尖上的中國》總導演陳曉卿說過一句耐人尋味的話,「做美食和做餐飲生意是相悖的兩件事」。對此,陳曉卿還說了一個故事:
有一次他從杭州去錢塘江,遇到半山腰上一家叫「途中」的飯店,每道菜都好吃得讓這個老饕讚嘆不已。於是陳曉卿找到老闆,不懂他有此手藝為何還藏在這深山老林裡,如果去杭州,那生意得多火爆!
誰知老闆微微一笑,去了杭州,這味道就沒了。
這是知難而退的。也有人不信邪,「我不為賺大錢,做好這一畝三分地的吃食,怎麼會沒活路?」
比如北京有一家叫紅爐磨坊的麵包店,店主是名門之後,事業成功,為了個人的興趣愛好開了這麼一家純正的歐式麵包房。雖然靠品質攢下了一批死忠粉(瘋狂到有異地用戶要來給他當義工),但因為成本太高,這店開了14年,就虧了14年。
上個月,它終於因為不符合有關部門「食品加工廠面積在475平米以上」的規定,辦不下生產許可證,關門大吉了。
餐廳正在變成工廠
對一家麵包店,居然參照「食品加工廠」的監督管理思路,這事乍聽起來有點匪夷所思。但監管其實是順應了如今餐飲業的發展趨勢。似乎是從黃太吉開始,餐廳慢慢走向「工廠化」,強調的是產能和供應鏈,跟食物的味道反倒沒有多大關係了。
投資人不會問你能不能做得好吃,只會問你什麼定位定價,能做到多大規模。而規模的前提,是標準化。
標準化的頭一個挑戰就是食材。
比如烤魚剛興起那陣,就沒有跨城市連鎖經營的。為什麼呢?因為當時用的都是活魚,供應鏈沒法弄。
這幾年開始有全國性的連鎖品牌了,奧秘就在活魚被換成預處理的凍魚,全都不按斤賣,改按條賣了。不僅縮短了處理時間,還簡化了烹飪流程。至於活魚變凍魚,烤魚變炸魚的味道差別,一時半會大部分人還嘗不出來。
中餐的發展還受制於廚師,換個主廚,味道大不一樣,品牌還怎麼做?
一個被業內公認的趨勢是搞中央廚房,儘量把關鍵環節統一製作統一調配,店內甚至都無需再配廚師,只要二次加熱就可以了。之前黃太吉就想建一個中央廚房平臺,不僅處理自己的食物,還能承接其他品牌的業務。
結果就是,你走進這些連鎖餐廳,吃的不過是一頓高級半成品菜。
別說,現在還真有不少餐廳也在店內售賣自己的同款半成品菜的,其實他們探索出的這些標準化食品開餐廳都有點可惜,進商超開拓半成品菜市場才是更大的生意吧?
平均等位2小時的餐廳
有人說,在北京最好做的生意就是餐飲,基本上開一家火一家。因為市場在這擺著呢,光是嘗鮮的食客就夠店裡熱鬧十天半個月的。
但做著做著就會發現,最難的也屬餐飲,因為競爭太激烈了。同質化的標準餐廳(就連營銷都是同一個套路),流水線水平的食物,最終能比的也只剩價格了。作為吃貨,這是一個讓人無望的局面。
不過,不管踩了多少坑,我始終也沒有放棄在北京淘摸真正有美食的餐廳。前兩天,本想趁著過年期間人少,去牛街某著名涮肉館拔草(避免廣告嫌疑,就不說名字了),特意挑在下午三點的冷門時間到店,結果被門裡門外排大隊的人群搞傻眼了。
問了一下才知道,門外的兩隊,一隊排熟食,一隊排生肉,門裡排涮肉的,僅小桌就到快300號,等位的人沿著樓道站兩排一直站到三樓,擁擠情形堪比春運的綠皮車,等位時長平均2小時!
其實離這家涮肉館不到500米,就有一家東來順,也有評價頗高的肉品,價位相當且無需排隊。為什麼大家非要在冷風中站兩個小時,也得吃這家?
除了對這家常年排大隊餐廳的朝聖心理,背後還有一個強有力的細節。牛街是北京傳統的回民聚居區,這家由回民經營的牛羊肉鋪歷史悠久,被認為是北京最地道的牛羊肉——除了肉品正宗,回民的信仰也擔保了他們在經營中不會有任何摻水售假行為。
口碑靠時間可以慢慢積累,如今信任是比口碑更稀缺的東西。
菜品的味道可以吃出來,明廚亮灶能看得見,但在更多看不見的環節上,只有逐利之外的原則才值得信任(馬克思早都說了,任何被資本控制的生意,有50%的利潤,就敢鋌而走險;有100%的利潤,就敢踐踏一切人間法律),
無論是對美食精神的堅守,還是對信仰的虔誠。
責編丨木芯
戲哥推薦:(點擊文字或圖片均可閱讀)
春節不需要自救,需要自救的是我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