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大學科教融合,築基一流學科建設

2021-02-15 合肥市人民政府發布

近年來,安徽大學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以「爭一流、重服務、創特色」為原則,以打造世界一流學科為重點,以支撐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為導向,主動面向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全面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深度參與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不斷推動科教融合、協同創新,增強教育服務創新發展能力。

2017年9月,「雙一流」建設學校和學科名單公布,安徽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入選。借著國家「雙一流」建設的東風,聚焦材料科學、能源科學、環境科學等領域,安大成立物質科學與信息技術研究院。該研究院在校內整合8所理工科學院科研資源,校外與科研院所、企業合作,旨在交叉、創新、合作過程中打造一個科研「高峰平臺」。這是安大推進科教融合,助推學科內涵發展的一次新嘗試。

要實現一流學科建設的目標,僅靠單個學科、單個平臺難以支撐,要找到學科群堅實發展的動力。為此,安徽大學整合資源,按照一流牽引、主幹強身、交叉驅動的思路,分層建設一流學科「大平臺」。

一是科教融合,建立學科「交叉平臺」。瞄準國家戰略、學科前沿重大科技問題,積極與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中科院等國家級科研平臺無縫對接,學校先後搭建徽學與中國傳統文化研究院、創新發展戰略研究院、綠色產業創新研究院,與物質科學與信息技術研究院一起形成四大學科交叉平臺。

二是聚焦重點,建立學科「創新平臺」。為夯實一流學科基礎,學校又相繼建設了「集成電路先進材料與技術產教融合研究院」「多源大數據智能分析與應用」「農業生態大數據分析與應用技術」等一大批新興高水平交叉學科平臺,新增「功能雜化材料結構與性能調控」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信息材料與智能感知」安徽省實驗室,為學科創新發展奠定了基礎。

三是深入拓展,搭建學科「國際平臺」。圍繞解決重大問題、攻克重要技術等問題,學校實施「111計劃」學科引智基地建設,建立國際聯合實驗室,強化與國際高水平大學和國際組織合作,組織協同開展科研攻關。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共建4所孔子學院、9個中國中心,2個平臺入選教育部國別和區域研究中心備案名單。

瞄準「卡脖子」關鍵技術,安徽大學在功能材料設計與精準合成製備、量子材料微觀結構與電子態研究等領域均取得了研究突破。安大重點培育的徽學與中國傳統文化學科群建設成效顯著,形成徽州文化、徽州社會史、新安理學及皖派學術史等特色優勢。正式出版的《安徽大學藏戰國竹簡(一)》,是目前發現的抄寫時代最早、存詩數量最多的古本。同時,安大積極構建國際徽學研究交流機制,通過舉辦首個全國性徽學學術研討會、召開全球首屆徽學學術大會,推動徽學拓展成全球共享之學。

由安徽大學科研人員牽頭研發的光電感測科技成果,以5022萬元作價入股創辦科技企業,創下了省屬高校科技成果轉化金額的最高紀錄。這是安大探索校企協同創新模式的一個實例。

為探索靈活多樣的校企、校校、校地等協同創新模式,安徽大學建立了涵蓋文化傳承、區域發展、行業產業等各類型協同創新中心,並引導各中心立足於經濟社會發展需求。

一是校地合作,貢獻科學發展「新智慧」。圍繞新農村建設,聯合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宿州市政府等單位,安大成立「農村改革與經濟社會發展」協同創新中心,在宿州市成功試驗「農業產業化聯合體」,由國家六部委向全國推廣;圍繞依法治省,與省委政法委共建法治研究院,參與起草50餘項法律法規規章。

二是校校合作,帶動省屬高校「新發展」。安徽大學通過與省屬高校結對幫扶以及培養導師、支撐平臺建設、牽頭建立創新聯盟等方式,帶動提升省屬高校整體水平。

三是校企合作,培育創新發展「新動能」。圍繞安徽主導產業發展需求,安大與400多家製造業相關企業緊密合作,聚焦全球先進位造業領域新產品、新技術、新業態和新模式,為合肥打造中國「白色家電之都」、建設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特別是世界製造業大會永久落戶安徽作出重要貢獻。

安徽大學已與省內16個市籤訂了多層次的校市合作協議,與50多家大中型企業建立了緊密的合作關係,與600多家企業保持多種形式的產學研合作關係。學校在先進功能材料、信息技術研發領域取得一批重要創新成果,如研發雷射測量與光纖傳感特種裝備、攻克水性聚氨酯材料工藝難關、創新新能源汽車電驅動系統設計新方法等,為創新發展培育了「新引擎」。

「發表SCI學術論文40篇,其中第一作者論文20篇(包含JCR一區16篇,二區4篇),總影響因子超過180,文章總被引超過700次……」這是安徽大學有機化學專業聯合培養研究生康熙在碩、博期間交出的一份成績單。

在康熙看來,自己之所以能取得優異的科研成果,得益於安大「基地+」研究生聯合培養模式。自2010年以來,安大共建設7個研究生聯合培養基地,融合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及其教育科研區資源,聯合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等院所,通過選聘高層次人才、共享大科學裝置、參與重點重大項目,開展聯合培養,累計招生491人。

除搭建與高水平科研院所的合作平臺外,依託綜合性大學的優勢,安大不斷拓展育人空間,探索開環教育體系,構建協同育人「立交橋」。

一是瞄準重點行業領域,培養研究型創新人才。與中科院合肥研究院等大院大所和科大訊飛、長鑫存儲等科技企業共建「集成電路先進材料」「集成電路器件」等5個英才班,實施科研訓練計劃和海外交流計劃,培養研究型創新人才。

二是瞄準國家戰略發展需要,培養緊缺人才。圍繞兩個貫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創新創業教育)、三基並重(知識、能力、素質)、三段培養(通識、學科基礎、專業教育)、多種類型的「233N」本科人才培養模式,安徽大學與合肥市政府共建網際網路學院,培養「網際網路+」戰略發展需要的緊缺人才。

三是瞄準學術研究前沿,培養具有國際視野人才。以「開放聯動、共贏發展」的理念創新中外合作辦學體制,布局建設海外辦學基地。與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合作,建立「安徽大學紐約石溪學院」。實施「第二校園學習計劃」,瞄準國際學術研究前沿和國際一流本科生教育優質資源,至今已組織400餘人次學生赴境內外著名大學學習。

四是瞄準思想政治教育,培養德才兼備人才。安大堅持把思想政治教育貫穿於培養人才的全過程,現形成「新思想進思政課創新行動」「問題導入、專題拓展」教學法等系列改革創新成果,著力做優思政課程,打造了「文典大講堂」「磬苑對話」等系列有影響力的課程思政講堂。圍繞網絡育人目標,學校承建全國首家省級高校網絡思政工作中心,統籌和服務全省123所高校網絡思政工作,不斷拔高思政育人標杆。

所謂大學,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學校堅持引才與育才並重,以實施「青年教師培養計劃」「優秀人才計劃」等為抓手,構建一流學科「人才庫」。一是加速匯聚高端「人才庫」。搶抓編制周轉池試點機遇,建設院士工作站,採取「大師+團隊」「雙聘」「特聘」「預聘」等形式,加速高端人才匯聚。二是積極培育卓越「人才庫」。為加快教師能力提升,通過開展「金課」建設培訓班、網絡培訓,構建團隊「傳、幫、帶」機制,積極遴選支持多名骨幹教師面向學科前沿和國家重大需求開展研究,提高教師產學研合作深度和人才培養能力。三是加大教師考評改革。2017年,安大成功入選教育部高校教師考核評價改革示範校,建立以貢獻和質量為導向的分類評價體系,從制度上鼓勵教師專注經濟社會發展重大需求,積極從事科技成果轉化。

「合肥科學島的大科學裝置國際領先,如今已向安大開放,科學島的研究員有一部分在安大教學,這樣一來科研和教育相輔相成、相得益彰。」安徽大學校長匡光力表示。

相關焦點

  • 安徽大學全面完成「雙一流」建設周期目標和任務
    專家組對安徽大學「雙一流」建設工作進行了全面考察和評估,對學校「雙一流」整體建設、黨的建設、學校教育事業、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成效給予高度肯定,認為安徽大學「雙一流」建設周期目標和任務全面完成,符合度、達成度高。
  • 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舉行「深化科教融合,推進『雙一流』建設」工作...
    11月11日,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深化科教融合,推進『雙一流』建設」工作會議在京舉行。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黨組副書記,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黨委書記王京清主持會議。副院長、黨組成員高培勇出席會議。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黨組副書記,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黨委書記王京清主持會議王京清指出,創辦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是黨中央交給中國社會科學院的重大政治任務。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雙一流」建設工作,事關黨中央決策部署的貫徹落實,事關全院各研究院所、各學科的學術聲譽和「三大體系」建設,事關大學未來高質量發展。
  • 堅持科教融合全力推進高水平研究型大學建設
    在《北京市屬公辦本科高校分類發展方案》中,北京工商大學被列入北京市高水平研究型大學建設行列。在「2020軟科世界一流學科排名」中,北京工商大學食品科學與工程學科由2019年世界第103位,躍升至世界第48位,是市屬高校中唯一進入軟科世界一流學科排名前100的學科。
  • 齊魯工業大學發揮科教融合優勢 打造國內一流應用研究型大學
    成立科教融合學院 構建創新型人才培養體系據齊魯工業大學教務處處長劉玉介紹,從成立的那一天起,就註定了科教融合是我們的最大優勢和特色。近兩年來,學校成立光電工程國際化學院、網絡空間安全學院、能源與動力工程學院,近期成立海洋技術科學學院、藥學院,這些科教融合學院以新工科建設為辦學重點,以新經濟、新產業為背景,樹立創新型、綜合化、全周期教育「新理念」,探索重基礎、寬領域、學科交叉的人才培養「新模式」,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工程教育「新質量」。
  • 【國科大】科教融合 不設「圍牆」——丁仲禮要辦世界一流大學
    丁仲禮把這一階段稱為「科教融合2.0版本」,即主要以組織建設為核心。截至目前,學校依託中科院相關研究所的高水平師資和科研資源,已組建了31個科教融合學院(系),凝聚了一支由3000餘名任課教師、1萬餘名研究生導師組成的國際水準師資隊伍。
  • 齊魯工業大學:深化「科教融合」 譜寫創新新篇章
    齊魯工業大學黨委書記王英龍介紹說,學校新一屆黨委以科教融合為契機,搶抓機遇,乘勢而上,擔當作為,狠抓落實,積極推動一流大學建設,各項工作呈現出蓬勃發展的良好態勢。成立科教融合學院打造全鏈條人才培養模式據齊魯工業大學教務處處長劉玉介紹,從2017年5月,新的齊魯工業大學成立的那一天起,就註定了科教融合是學校的最大優勢和特色。
  • 國科大為何未能進入世界一流大學建設,僅僅是一流學科建設?
    在2017年,985,211這樣的字眼被「雙一流」取代的時候,也就是世界一流大學建設(A類和B類)和世界一流學科建設,令人感到意外的是,國科大沒能進入世界一流大學建設序列,只在世界一流學科建設說列,究其原因,主要有三點:1.國科大更像個研究所群體,不像一所常規的大
  • 鄭州大學:建設一流大學 打造學科高地
    □楊明馬文亞李豔麗任然    鄭州大學進入國家世界一流大學建設序列以來,按照「一流引領、梯次發展、整體推進」的工作思路和「學科有基礎、河南有需要、區域有資源」的原則,遵循學術發展趨勢與教育發展規律,明確「6」+「3」的一流學科布局。
  • 安徽大學頻頻布局腦科學,雙一流建設是否跑偏?
    2020年是首批「雙一流」建設收官之年近期安徽大學頻頻布局腦科學研究這似乎與該校的材料學科一流學科建設「南轅北轍」這背後透露出什麼信息本文為您解讀:一、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項目:材料科學與工程安徽大學上個世紀90年代入選國家「211」建設高校,進入新時代,成功入選國家「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建設項目為:材料科學與工程,在教育部第四輪學科評估中,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科參評高校共計171所,安徽大學獲得C評級,放眼全國,處於中等水平
  • 安徽大學積極開創特色「雙一流」學科道路
    4月23日,由安徽新媒體集團主辦的第五屆「全國主流網絡媒體安徽高校行」在安徽大學正式啟動。在當天的訪問中,採訪團重點了解到安徽大學建設「雙一流」學科的最新動態。安徽大學高度重視「雙一流」建設戰略機遇,成立了「雙一流」建設領導小組,由書記、校長擔任組長,強化頂層設計。此外安徽大學還成立了由知名專家學者組成的發展戰略諮詢委員會並召開委員會第一次會議,為「雙一流」建設提出建設性意見。2017年9月,學校成功入圍國家「雙一流」建設高校行列,學校發展進入新的歷史階段。
  • 劉繼安 盛曉光:科教融合的動力機制、治理困境與突破路徑——基於...
    從資源依賴理論的視角看,國科大與其研究生培養單位(100多個研究所)的科教融合是中科院的制度安排,中科院《「深化科教融合率先建成世界一流大學」專項行動計劃》(2017年)為推動科教融合、建設一流大學提供了政策支持。
  • 聚焦「雙一流」創建目標,安徽理工大學再次揚帆起航
    中國工程院院士、校長袁亮強調,學校「雙一流」創建和高峰學科建設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理論邏輯、重點大學的血脈基因和75年辦學底蘊歷史邏輯、學校事業發展格局性變化實踐邏輯的有機統一。袁亮強調,學校聚焦「雙一流」創建目標,緊緊抓住學科建設龍頭,加強「1+5」高峰學科戰略布局,堅持重點突破、引領全面提升,構建以安全科學與工程學科為牽引的良好學科生態。
  • 吉利學院:對標一流 深化產教融合 建設一流學科
    2020年12月19日,人民網2020大學校長論壇舉辦期間,吉利學院執行校長闕海寶公開發布「對標一流,深化產教融合,建設一流學科」。學院以百年高校的標準建設最美、最智慧校園,以AI+大數據為核心,實現「智能+教育」,確立了建設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應用研究型大學的願景。依託北京大學雙一流建設資源優勢和吉利控股集團產業資源優勢,以全球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為先導,瞄準全球科技成果產業化前沿,做好學科和專業群的戰略布局,持續提升吉利學院的教育教學質量、科研水平和科技成果轉化能力,打造公辦和民辦高校融通發展、創新發展的典範。
  • 首都師範大學與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成立科教融合創新中心
    首都師範大學—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科教融合創新中心成立儀式暨「畢生發展與健康」學術研討會日前在北京召開。首都師範大學校長孟繁華、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所長傅小蘭等雙方師生代表一百餘人參加成立儀式。據悉,雙方深度合作將以中心為依託,攜手建設一流心理學科,為心理學創新人才培養的孕育和成長提供豐沃的學術土壤。孟繁華指出,心理學科是做好教育工作,特別是基礎教育工作的重要基礎之一,包括心理諮詢在內的心理學各領域的研究和實踐對於中小學教師專業發展、學生身心健康成長意義重大。
  • 西政「雙一流」建設:以「法學+」推動新興學科交叉融合
    西政「雙一流」建設:以「法學+」推動新興學科交叉融合——專訪西南政法大學校長付子堂 發布時間:2020-09-20 10:35 星期日 來源:法治日報——法制網 法治日報全媒體記者 吳曉鋒
  • 安徽大學會掉下新一輪「雙一流」嗎?
    校徽安徽大學是安徽省唯一一所省屬211、「雙一流」建設高校,位居安徽省省會合肥市,安徽大學一直都被外界冠以「最弱211」之一的稱呼,可是,安徽大學真的弱嗎?安徽大學在這一輪的雙一流評選中會落選嗎?小編個人覺得:不會!眾所周知,安徽大學靠211資格順利入選「雙一流」建設高校,開啟了新時代重點大學時代。但是!!!
  • 「70年安徽影像」安徽大學:薪火相傳九十年 弦歌不斷奏華章
    中安在線、中安新聞客戶端訊 作為安徽省屬高校的排頭兵、領頭雁,安徽大學近來成果頻出:編著的《徽州譜牒》獲「全國古籍出版社年度百佳圖書」一等獎不必說,安徽大學藏戰國楚簡的研究成果也在陸續發布中。安徽大學坐落於安徽省會合肥市,是國家「雙一流」建設高校,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高校,教育部與安徽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
  • 衝一流!齊魯工業大學入選山東省高水平大學建設高校!
    近日,山東省「高水平大學」建設單位和「高水平學科」建設項目名單公布。齊魯工業大學入選山東省高水平大學「衝一流」建設高校;計算機科學與技術進入「高峰學科」建設學科,輕工技術與工程進入「優勢特色學科」建設學科之列。......
  • 「雙一流」學科即將重新洗牌:安徽大學陷入困境,或將被淘汰!
    在我國的高校建設中,985工程、211工程是兩個非常重要的高校建設工程,而且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這兩個建設工程也被當作高校評估的標準,但實際上,我國大學評估的標準應該是雙一流。在第一輪的評估中,雙一流建設涵蓋了所有的985、211高校,但雙一流和985、211不一樣,不是一成不變的,新一輪的雙一流評估馬上開始,其中有不少211大學不滿足雙一流評估標準,位置非常危險,其中安徽大學就是其中之一,在新一輪評估中,安徽大學很有可能會被淘汰。
  • 齊魯工業大學:強化內涵建設 學科專業協同發展
    以山東為例,山東省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及「重點大學建設計劃」和「高峰學科建設計劃」重要舉措,其中包含三所部屬高校強化「雙一流」建設的「築峰計劃」,以及重點支持一批省屬高校和學科衝擊國家一流。作為「衝一流」的主力院校之一,2017年由齊魯工業大學和山東省科學院整合而來的齊魯工業大學(山東省科學院)經過積極探索和突破發展,將「新工科」建設當作校(院)科教融合的「催化劑」和推進教育教學改革的有力抓手,系統開展校(院)組織模式、學科專業結構、人才培養機制及教師評價激勵等方面的綜合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