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我們基本都糾結過一個經典選擇題:將來是上清華呢,還是上北大?
當然,這種問題就像「中了五百萬怎麼花」一樣,絕大多數情況下是我們想多了。
在中國大陸高校屆,誰是排名第一的大學,或許要引起一番爭論,但排名前二的大學幾乎毫無爭議。
清北的地位之難以撼動體現在方方面面。名氣、社會地位、高考分數線、財政撥款、重點學科、世界排名,乃至熙熙攘攘的招生諮詢會現場唯二無人敢問津的展位,都透出一股無敵是多麼寂寞的味道。
多年來,大陸高校的TOP1之爭基本等於清北之間的中關村北大街德比。雙方都把對方視為唯一對手,保持著一種既明爭暗鬥又惺惺相惜的微妙關係。通俗點說,就是「相愛相殺」。
像一切相愛相殺的CP一樣,清北之間喜歡互黑。北大調侃清華男女比例失調,清華調侃北大校園面積小,雙方互相調侃對方「離世界一流大學只有500米」。某年愚人節,北大學生煞有介事地撰文《清華大學整體併入北京大學工學院》,清華則單方面宣布,「燕園自古是清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這種互黑,其實骨子裡透出一股親暱:只有旗鼓相當的對手,才能接得住這樣的調侃。
清北在歷史上就淵源甚深。抗戰時同舟共濟,院系大調整時又是大規模對調,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現實中,兩校雖然在高考生源、科研經費等重要資源上競爭日趨白熱化,但當面臨挑戰者時,往往又會調轉槍口一致對外,顯露出一副「從來只有你和我在鬥」的姿態。
拋開關起門來廝殺的TOP2,真正能引起大規模混戰的,是「中國排名前三的大學」。或者更確切地說,是「誰是中國排名第三的大學」。
隨便以「全國第三」作為關鍵詞搜索,你可以get到以各種標準排出來的五花八門的第三名,譬如:
公派留學全國第三
海外網絡傳播力全國第三
兩會代表全國第三
接受捐贈全國第三
如是等等,不勝枚舉。大家如此熱情爭三,足見競爭之激烈。
自認為排名前三的大學到底有多少所,其實是個由來已久的老梗。但在大眾層面被發揚光大,可能還要歸功於去年網上熱傳的那支惡搞上海交大招生視頻。視頻全程以一本正經的播音腔瘋狂自黑,其中金句之一,就是「穩居全國前三的十所高校之一」。
點擊收穫快樂
此句一出,圍觀群眾紛紛露出會心的笑容,開始在心中歷數全國前三的高校到底都有哪些。掐指一算,十所可能都屬於保守估計。
遠的不說,上海交大所在的「華東五校」中,就至少有四所認為自己應該是TOP3的一員。
華東五校,即復旦、上交,浙大、中科大和南大,背靠長三角的經濟實力和人才積累,緊跟著清北被納入985工程,屬於TOP3爭奪戰中的第一梯隊。
所謂「清北復交」,第一梯隊中呼聲最高的,又要屬上海的兩所高校。
最公認的「民選TOP3」,是復旦。從1952年院系調整一躍成為上海綜合實力最強的大學後,復旦在相當長一段時間裡都是江南一帶尖子生最心儀的學校,甚至壓過清北。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復旦在江滬浙皖的高考錄取分數線經常比清北更高。1989年的復旦世界經濟系更轟動一時:上海市高考前十名,外加其它六個省的高考狀元,全都進了這個系。
復旦也沒有辜負如此優質的生源。被稱為史上最強班級的1982屆復旦數學系,出了哈佛、普林斯頓和哥倫比亞三個統計系系主任、若干海外名校教授和金融精英,以及一位前國家副主席。
復旦在「爭TOP3軍團」中的心態最與眾不同。其他高校通常默認清北的TOP2地位,自我定位為「爭三」,而曾經如此輝煌的復旦並不甘於此。很多復旦學生都認為,論綜合類大學,復旦應該是全國前二。
近幾年流行高校組CP,復旦和上交作為上海TOP2,也理所當然被湊成了一對。與清北令人喜聞樂見的相愛相殺不同,上交官微帶頭嗑「蛋餃」CP,復旦卻回應寥寥,活脫脫一個理工男單戀高冷女神的故事。
上交守在閔行「閔大荒」,由此誕生了「東川路男子職業技術學校」「閔行理工學院」之類的自黑梗,至今包括非工科專業在內的學生都要參加金工和電工實習,散發出一種理工直男的樸實氣息。
但復交之間的關係,遠比「理工男單戀女神」微妙得多。復旦始終默認自己是上海乃至江南地區的老大,而上交顯然有不同意見。
上交的理工科之強毋庸置疑,在上海錄取分數線經常壓過復旦。金融財經類專業也十分強勢,「清北復交」 這個詞最初就來源於若干年前上海頂尖外企的招聘門檻:簡歷非這四所四校不收。
論歷史,與50年代才發家的復旦相比,上交資歷更老,也更高大上。論近年來的發展,上交可能也是國內勢頭最猛的頂尖大學之一。由此不難想見復交之間的暗潮湧動。
通常來說,高校之間互相對線,每當比來比去誰也說不過誰時,一個重要殺手鐧就是比世界排名,而且必須是海外機構評的世界排名。
公認比較權威的兩大排名,一是英國QS排名,二是《泰晤士報》排名。復旦在QS排名中一直穩居中國大陸高校第三,有國際機構排名撐腰,自然比較有底氣。
但說到世界排名,「華五」中的另一所大學表示不服:同等權威的《泰晤士報》報排名中,它才是鐵打不動的中國大陸第三。
那就是世外高人中科大。
中科大是「華五」中唯一不在江浙滬的高校,地理上不佔優勢,也沒有大肆擴張兼併,能有底氣爭三,全靠一身逆天的理科實力。
80年代初期,中科大的輝煌程度絲毫不遜於復旦,是全國範圍內高考錄取分數最高的大學之一,錄取通知書含金量超高。中科大少年班更是名聲如雷貫耳,乃是廣大家長心目中神童和天才的代名詞。
當時流傳「窮清華、富北大,不要命的中科大」的說法,可見三者地位相若,也可見中科大成功的秘訣:不要命。
中科大平時低調,但紮實學風一直頗受美譽。比起其他高校動輒三四萬學生的規模,中科大只有1萬6千多名在校生,學科也極度重理輕文。眾所周知,學生人數少、學科不全,在各種評選和排名中都是扣分項,但對於中科大來說,或許正是因為未曾盲目擴張,才能至今仍保持著TOP3有力競爭者的地位。
在某種意義上,浙大恰好與中科大的路線相反。
上世紀90年代的高校合併潮中,浙大一口氣合併了浙醫大、浙農大和杭州學院,一躍成為浙江省內的巨無霸:除了浙大之外,浙江不但再沒有985,甚至再沒有一所211。
在操作層面上,浙大稱得上是合併的典範。這三所院校本來就是當年院系大調整時從浙大拆分出去的,收回也屬師出有名。高校合併潮中,磨合不暢的情況並不鮮見,而浙大一口吃成胖子,雖然也難以避免震蕩,卻未見明顯的消化不良,可見確有獨到之處。
浙大躋身TOP3也不是自封的,有關鍵數據為證:教育部第四輪學科評估中,浙大A+學科11個,僅次於清北和中科院大學。作為經濟大省985和211獨苗,浙大的預算甚至經常超過北大,位居全國第二。
華東五校中,南京大學相對低調。最近一次曝光率陡增,恐怕還是《小歡喜》裡陶虹撕心裂肺的那句「你為什麼非要去上那個南大呀」。
劇中,成績優異的英子喜歡天文,執意要去南大,因為南大天文系是全國第一。現實中也的確如此。南大的基礎學科,無論文理,家底都很過硬,很多都不遜於清北。
放到二十多年前,大概不會有家長如此質疑孩子讀南大的決定。1989年,在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發布的一份報告高校排名中,南大被列為全國高校理科第一,清華是工科第一。1992年,南大又被國家科委選為中國大學四強之一。
南大和浙大一樣,在50年代的院系大調整中元氣大傷。但和浙大不同的是,到了院校大合併時期,南大當初分出去的工學院、農學院、林學院、師範和醫科卻無一回歸。在擁有3所985、11所211的江蘇,南大更無法享受浙大獨享資源的待遇。
南大作為「華五守門員」,已經較少被視為TOP3的有力競爭者。而在「華五」之外,還有兩家「C9守門員」,即哈工大和西交大。
在全國高校鄙視鏈中,39所985顯然處在最上遊。但985內部其實也有一條隱形鄙視鏈,那就是根據被納入985工程的時間早晚,越早成為985,在鄙視鏈中的地位就越高。
清北、華五、西交大和哈工大都是在1999年被納入985工程,故而是鄙視鏈上遊之上遊。2003年,這九所學校組成「九校聯盟」,差不多是中國版的常春藤。
哈工大和西交大在C9裡叨陪末坐,被調侃為「嘻哈二校」,常常被人質疑「是否還夠格留在C9」。但從兩校雙雙被美國列入實體清單即可看出,「嘻哈」地位特殊,一些常見指標和排名並不足以體現其價值。
前些日子哈工大百年校慶,難得在大眾面前展示了一把實力和底蘊。千架無人機表演秀翻全場,校友捐贈清單裡的「東風26彈道飛彈* 1輛」更是驚呆眾人。有吃瓜群眾因此戲稱曰:「大學者,非謂有大樓大師大款之謂也,有大殺器之謂也。」
圖源:@靜姐姐的靜
如果說C9佔據了「全國前三的十所高校」中的九席,那麼剩下的那個名額,又是誰呢?
如上所述,最有說服力的硬指標,無外乎權威機構世界排名、高考分數線,以及學科評估。
三項指標中,世界排名比較能體現高校的國際聲譽和科研實力;高考分數線更多反映高校在本國的社會地位和就業前景;而學科評估則是國內最權威的學科專業排名。
權威機構世界排名中,武大、中山和同濟頗受QS青睞,在排行榜中常常壓倒兩所「C9守門員」。《泰晤士報》排名中,華科、北師大和南科大都曾進過中國前十。
高考報志願,則一直有「華五人」的說法,即華東五校+人大,屬於高考投檔線僅次於清北的第二集團。再之下,還有「航開濟)+兩財一貿」等。
而在學科評估中,人大的9個A+學科位列全國第五,北師大、農大和東南大學也都躋身前十。
人大作為社科類院校,在世界排名上先天不足,但在後兩項指標裡表現優異,可以算是C9之外「全國前三的十所高校」的有力候選者。
此外,「全國前三」還有一個神秘的競爭者。它既不是985也不是211,而且尚沒有權威世界排名,但論實力,完全有資格躋身「爭三軍團」,甚至未必輸給華五。
中國科學院大學,前身是中科院研究生院,師資逆天,院士扎堆,2014年才開始招收本科生,但錄取分數線已然居高不下。學科評估中,A+學科多達18個,僅次於清北。憑藉超強研究生院的超強科研力,在ESI排名中甚至力壓清北,排名大陸高校第一。
如此算來,「全國前三」已經至少有十一所,如果再把武大、南開、同濟、中山這樣的老牌名校算進來,十五所都收不住。
對於看客而言,高校「爭三」至多算是個有趣的談資,有八卦有掌故,從中甚至可窺見高等教育的興衰變遷。但對於高校自身來說,「爭三」爭的不是虛名和寂寞,而是全方位的切實利益。
而對於身處其中的高校學子來說,自家學校排名幾何、是否前三,既重要,也不重要。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那則惡搞招生視頻說得很對:「無論你考多少分,只決定你在哪家學校打遊戲,在哪裡收快遞。」
學校只提供環境,你最終成為什麼樣的人,主要還是要取決於自己。